初中语文诗歌学材再建构实践再探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一、由“熟悉”到“陌生”,循序渐进

  本课由熟悉的“潼关”话题导入《山坡羊·潼关怀古》,由词的小令到曲的小令, 由《潼关怀古》到《骊山怀古》《长 安怀古》, 由别人的“山坡羊”到我的“山坡羊”,整课都是一 个由熟悉到陌生、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由学生熟悉的初一 学过的少年谭嗣同的《潼关》进行导入, 顺利进入“潼关”话 题。

  

  “小令”学生并不陌生, 立足原有所学(旧识) 和资料, 学 生对词的小令(“少于 58 个字的短词”) 是有一定了解的, 教 师则重在引导本诗是曲的小令, 与词的小令略有区别。加 之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熟悉, 把握曲的小令也不是 难事。因而课堂开始很顺畅自然地进入了“初识‘山坡羊’” 环节, 即重点品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品赏的角度是学生熟悉的结构、手法、情感等, 适时地补充写作背景, 让学生对“山坡羊”有了初步认知, 再与《山坡羊·骊山怀古》《山 坡羊·长安怀古》组成群诗阅读, 通过比较阅读, 进一步深 化对“山坡羊”的理解与把握, 接下来的仿写创作也就顺理 成章, 全课都是循序渐进的。

  

  二、由“粗略”到“精致”,精耕细作

  学生通过资料查询, 对“山坡羊”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走进《山坡羊·潼关怀古》, 对其从结构、情感、手法 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评赏。因而预设了两个问题:(1)“潼关 怀古”是本诗的题目, 也是本诗的主要内容,“潼关”是抒怀 对象, 本诗直接描写潼关的句子是第一层, 写潼关怀古是第 二层, 最后一句议“潼关怀古”是第三层。一、三层可否舍 去?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2) 本诗如何写“潼关”?如何写“怀古”?

  前者从结构入手, 后者引导学生从手法、情感角度学会 赏析。从而对单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可以说已经开始 “细作”了。但就整体“山坡羊”的把握还处于“粗耕”阶段, 因而就需要再赏“山坡羊”。这是诗歌学材再建构的关键步 骤——比较《山坡羊·潼关怀古》与《山坡羊·骊山怀古》(张 养浩)、《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 的异同。这部分更多的是“赏读”。学生自由诵读后进行小组讨 论, 找到“怀古”“山坡羊”(词牌名)、议论这些共同点并不难, 重在赏“异”。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笔者又不断引导他们再“精耕细作”。第一组学生讲:“这三首《山坡羊》中, 我 们组认为第一首的情感包括了对百姓的同情, 有对统治者 不作为的一种痛恨, 二、三两首更多的是对历史变革的一种 慨叹。”笔者随即问道:“也就是说你认为第一首‘站’的高 度更高, 这跟张养浩的生平有关, 你熟悉张养浩吗? ”接下来 自然就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挖掘作品主题进行“深读”了。

  

  另一组发言:“从景物描写的方面来看, 第一首诗‘峰峦 如聚, 波涛如怒’,是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写出了潼关山峦 重叠、水波翻涌的壮美之景, 引出了下文的感慨; 而第二首 诗呢, 是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现在的景与过去的繁华宫宇做 对比, 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第三首诗呢, 是用 了白描的手法, 写出了山河的美景……”学生经过前面的单 篇学习已经知道赏析“手法”了, 这里的比较品赏又让“学” 向前迈进了一步。还有一组补充时说:“从写作手法的方面 来看呢, 第二首诗是用了‘用典’的修辞, 借用了‘楚人一炬,阿房焦土’的典故,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并且通过一 个反问句, 也就是‘当时奢侈今何处’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 史所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然后自然引起了下文的环境描 写。第三首诗呢, 是通过环境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 以山水 之美衬如今长安之衰败, 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伤感, 通过一个 反问句‘唐阙汉陵何处有’,突出留下的只是衰败的草木, 写 出了时光的巨变……”笔者进而就通过标点的区分做了更 为深入的引导, 学生对“山坡羊”就有了一个由“粗”到“细” 的认知过程。由阅读品赏到创作仿写又是一个进一步“精耕”的过 程。仿写不可一蹴而就。

  

  先呈现网拓例子《山坡羊·读书 咏怀》:“莘莘学子, 琅琅书声, 齐聚课堂共研读。好儿郎, 有 宏图。书山有路勤为径, 。勤,成功路; 奋, 成 功路。”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熟悉, 要填的“学海无 涯苦作舟”也就能脱口出。“读书”本就是学生最熟悉的话 题, 齐读的时候, 有部分学生把“莘莘(shēn shēn) 学子”读 成了“莘莘(xīn xīn) 学子”,及时纠偏也是必需的。所以这 里既是仿写的初始阶段, 也是一个引导阶段。学生刚刚经过 新冠肺炎疫情在家学习的过程, 因而笔者就“抗疫”话题, 展 现了自己孩子在家即将上视频班会课而匆忙完成德育作业的例子——《山坡羊·“逆行”咏怀》:“新冠来袭,势如猛虎,逆行千里毫不惧。戴口罩, 穿护服。为了人民把力竭, 小巧 脸上都印了伤。生, 毫不惧; 亡, 毫不惧。”接着以“因为很匆 忙, 我觉得三分钟能够字数相当、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已经 可以了。在上完课之后, 我让他进行了一下修改。

  

  接下来是 他修改后的诗文”这样自然地过渡引向修改文—— “疫情 如虎, 号令如山, 逆行千里敢担当。戴口罩, 穿护服。汗流浃 背日夜忙, 天使素颜竟印了痕。生, 毫不惧; 死, 毫不惧。”这 是孩子自己的修改, 已经在“精耕”了。紧接着笔者又把他 的最后一句修改为:“灾, 众志诚; 兴, 众志诚。”这是进一步 修改, 未必是“最好”,更谈不上“定稿”,“仅供我们同学参考。 在此基础上, 我相信我们同学会有更好的作品。因为我们学 ‘山坡羊’实际上真真正正要为‘我’所有,成为‘我’的‘山 坡羊’”。《山坡羊·“逆行”抒怀》的修改及再修改就是在教 学生如何“精耕细作”,以此引发学生创作, 也落实本课的课 题和学习目标。上课时间有限, 所以只能完成初稿, 整体属 于“粗耕”。课后作业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就是“精耕”了。

  

  三、由“提问”到“交流”,碰撞“火花”

  学习过程是学生学力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因而课堂教 学中笔者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引导等形式下让学 生尽可能多思考、多讨论、多交流。这堂课不仅在“初识‘山 坡羊’”环节有上文的两个大问题,“再识‘山坡羊’”环节比 较《山坡羊·潼关怀古》与《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 的异同也是本课的主体之 一。这部分不是教师的自问自答, 而是学生的思维碰撞“主 舞台”。4 人小组充分讨论, 发言交流, 师生互动,“火花”纷 呈。虽然第一组发言只看到了共同点有景物描写, 笔者顺势 导问:“基本上每首诗的第一句都在写景, 为什么? ”马上有 小组反馈“吊古伤今”,即借景抒情,三首诗的第一个共同特 点“怀古”自然就达成了共识。

  

  从结构而言, 都是“山坡羊” (词牌名),第二个共同点学生几乎都能看出, 就无须多言了。另一个共同点, 笔者预设想让学生关注每一节最后的议论,但小组交流时, 一个小组关注到的却是:“第一首‘伤心秦汉 经行处’,第二首‘列国周齐秦汉楚’,第三首‘秦宫隋苑徒遗 臭, 唐阙汉陵何处有’,都涉及秦汉”。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笔者接着引导:“对, 诗中不仅有秦汉, 后两首诗还涉及列国,这些都是怀古, 还有相同点吗? ”马上有小组发言:“三首诗都是看到‘潼关’‘骊山’还有‘长安’当时破败的景象, 回想它们之前的兴盛时期, 增加了作者的伤感, 为下文的抒情、 议论做了铺垫。”“这三首诗的结尾都是作者的一句议论, 这 都是作者所曾经体会过的、他心里所认为的一种规律。”笔 者抓住契机, 就“规律”引向“实际上是带有作者思考的一 种议论”,再通过屏幕显示三个议论句, 学生的诵读又强化了 他们的体会。体味相同点的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师 虽然有预设, 但结论不是硬塞给学生的。在互动中, 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 教师因“生”而导。

  

  就三首诗的不同点的交流, 笔者根据“我们组认为第一 首的情感包括了对百姓的同情, 有对统治者不作为的一种痛 恨, 二、三两首更多的是对历史变革的一种慨叹”的回答, 导 问:“也就是说你们认为第一首‘站’的高度更高, 这跟张养 浩的生平有关, 你们熟悉张养浩吗? ”着眼张养浩及写作背 景, 赏文“走向”深入。接着再引导学生从立意以外的角度 欣赏。学生通过交流看到了《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化静为动,《山坡羊·骊山怀古》现在的景与过 去的繁华宫宇之间的对比,《山坡羊·长安怀古》写山河美 景的白描……即同为写景, 手法不同。在补充交流中, 其他 小组又品赏了《山坡羊·骊山怀古》“楚人一炬, 阿房焦土” 的典故,《山坡羊·长安怀古》的以乐景衬哀情。笔者立足 一组学生的发言“它通过一个反问句‘唐阙汉陵何处有’,突 出留下的只是衰败的草木, 写出了时光的巨变”,引导学生进 一步抓两个标点——《山坡羊·骊山怀古》与《山坡羊·长 安怀古》中的问号——赏“异”。交流的全过程学生很投入,因为有讨论为前提, 学生要呈现自己的思考成果。有时组与 组之间有重合, 可以达成共同; 有时未必一致, 可以相互补 充。笔者相机引导, 主体问题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火花” 四溅,迎刃而解, 进而达成了本课的学习重难点与目标。

  

  四、由“阅读”到“仿写”,学以致用

  对于三首《山坡羊》的阅读赏析是本课的重点, 课堂三 分之二的时间也基本上花在了这个方面。有了这个为基础, 接下来仿写创作才有的放矢。“山坡羊”篇幅不长、结构清 晰, 方便学生仿写。让他人的“山坡羊”成为我的“山坡羊”, 学以致用是关键。课堂时间有限, 就部分已完篇的学生作品来看, 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 现场投影的第一篇《山坡羊·改革》:“改革开放, 坎坷征途, 神州踏上腾飞路。列强妒, 世界慕。一带一路展宏图, 华夏人民世翘楚。改, 百姓富; 革, 百姓富。”立足于“改革”话题,揭示“百姓富”主题, 扣住“一带一路”这样的新名词做足文章。不仅符合“山坡羊”的基本结构, 而且细读“路”“慕”“楚”“富”还是押韵的, 可见这位学生的综合素养很强, 功底不错, 为其他同学的创作与展示开了个好头, 全班掌声响起。另一位同学创作的是《山坡羊·时间之下》:“繁星若生,苍穹一粟, 仿佛灿烂一如故。天河冷, 晓月寒。漫天星海奔涌处, 转瞬即逝皆为生土。 生, 只因时间; 灭, 只因时间。”“时间”本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 因而笔者笑问了一句:“你对‘时间’为什么有这么深的感触, 已经到了‘生’与‘灭’的程度? ”他说看过《银河帝国》 这本书, 书中有关于时间的表述。投影的最后一篇作品《山坡羊·七夕咏怀》:“七月初七, 飞鹊搭桥, 终得一见喜泪流。 手牵手, 情意浓。惜叹是相逢一面, 不可伴天长地久。始, 情意浓; 终, 情意浓。”“爱情”往往是中学生很敏感的话题, 但很少会在公开场合谈及, 更不用说创作展示了。通过与该学生的交流, 联系学过的《〈诗经〉二首》, 在它的引领下, 立足于“情意浓”, 挖掘“七夕”话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五、由“怀古”到“咏怀”,纵观古今

  由“怀古”到“咏怀”,不仅是抒情对象的扩展, 更是情怀 视野的一种提升与拓展。本课虽然立足的是三首古诗, 且都 为怀古诗, 但通过引导, 学生借助于“山坡羊”不仅可怀古,还可联系现实、联系生活、联系所学等来抒发自己的各种感 怀。特别是仿写环节, 以网拓的《读书咏怀》、儿子的《“逆行” 咏怀》为例,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学生创作如“改革”“时间” 话题等更多立足于现代, 甚至未来, 从而让“山坡羊”纵横古 今, 有了新的内涵与外延, 增加了新的活力。“我的‘山坡羊’” 不仅是诗歌赏析课, 也是诗歌创作的引导课。实践证明, 学 生是很具开拓性的, 不仅能“学以致用”,也能“纵观古今”。

  举报/反馈

上一篇:他是高考状元,大学成绩几乎全满分,在清华都被称“学神”
下一篇:兰州普通高中录取率仅为39%、中考没有复读机会?兰州市教育局回应了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