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校园文化地图”带来的启示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前不久,11位“90后”学子手绘的一张《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地图》,引发了网络热议与新闻媒体关注。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它的意义与价值,已远远超出一份“学校文化地图”的范畴。其中一些亮点不仅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很好的示范,亦可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落实与细化带来启示。

  是地图,更是向导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提出的原则性、指导性奋斗目标。作为地方政府、基层单位、专业团体和民众个体,则应该从实际出发,着手于实事和小事,将这样宏伟的目标分解和细化。

  其中,既应当包括办好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做好相关的宣传、引导工作这样的“实事”,也应当包括精心绘制校园文化地图这样的“小事”。

  以绘制校园文化地图为例,校园文化地图不同于一般的地图,主要发挥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包括校内各类文化教育建筑、景观、遗迹)的功能,引领师生和民众承继传统、领悟内涵、参观实地、感受演变。从中受益的不仅是精心策划、辛勤制作的学子们,更多的是由此被更好地引入学校各文化场所的社会各界人士。

  当然,完整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要各个城镇、乡村政府、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来筹划、建设、使用、维护、完善,大学校园能够囊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终究有限。绘制校园文化地图,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行的手段。

  但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尽其所能、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与改进中,让我们的民众能够方便了解、抵达各类文化资源设施,相信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机构都能更好地走向民众、融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普通上海地图上,除了一般的交通标识外,还有很多醒目的文化标识,用形象的戏剧脸谱、电影放映机、琵琶、书本等图标,标注剧院、电影院、评弹书场、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所在。但现在,除了较为专业的图书、文旅题材图书,一般的城市地图大都以区域、交通和道路为主,没有对上述文化场所予以标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反之,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公众去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具体承载者真正走向大众。

  城市标识系统的精神价值

  文化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高度融合。城市标识(包括交通指示、区域、道路广告、公益宣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标识)则是集中体现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目标体系的标志之一。

  现代城市标识问题的提出,首先突出的是它的精神价值——

  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近年来,有关城市化的讨论,集中在城市规划、城市用地、人口老龄化、社区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外来人口、产业结构、环境、贫富差距等问题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城市标识上。

  凸现城市文化的特征。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是极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化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文化现代化中,有关人的家园、城市文化定位、文化特色(外貌形象、精神风采)等,都可以在城市标识中体现出来。

  城市景观与市民素质的结合。城市标识既有实用价值,也有宣传意义与审美意义,好的城市标识可以是出色亮丽的风景线和艺术小品,也可以成为提高市民道德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

  为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出力。城市的精神风貌、整体规划、道路与交通的整治、商业服务、公益宣传、大型活动、住宅发展、社区建设、市民素质等,都可不同程度地显示在城市的标识上。现代城市标识的研究与创设,可以为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出力。

  我在日本滋贺县考察时,当地政府提供的两份资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份是当地的历史文物文化地图,一份是当地的总体介绍。在这两份材料的封面与内文,各种当地的民俗名物皆以各种有特色的标识化符号予以整体设计,风格统一且特色明显,还很方便阅读。这种文化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事实上,一份精致美好的地图背后,需要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工艺美术、文化服务多学科的合作,但这背后的学识与匠心,相信任何一位使用者都能立马感受到。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全国一二三本合并已成趋势,上好大学更难了?
下一篇:到底哪个镜头是“镜皇”?24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