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画家吴冠中的横站生涯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鲁迅先生说过因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吴冠中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横站是他于鲁迅精神历练来的处事态度。

  ——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硝烟弥漫下,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不惧艰难困苦,师生共济,坚定科学救国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成立了历史铭记的西南联大。

  但很多人不知道,同一时期,一群艺术专业师生们,同样一边逃难一边授课画画,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中的两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于1938年在湖南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这群历经生死劫难的艺术生中人才辈出,有“前半生玉龙观雪,后半生故宫读画”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雪山宗”画派创始人之一李晨岚等大师级人物皆出自这一批学生。

  当学校迁途至湖南沅陵时,空袭警报响起,师生们照旧跑至山上躲避。一位19岁青年为了临摹中国画历代名作《南画大成》,请求管理员将其反锁在画室,独自创作。

  古有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治学,今有空袭盘空,禅定摹画的年轻人,他就是吴冠中。

  

  《小桥人家》| 吴冠中

  吴冠中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人物,不仅在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对我国当代美术发展的进程产生过很大的理论影响。

  近些年来,吴冠中的画作市值持续走高,2008年,他因画作公开拍卖总成交额达3.7亿元,2016年他的巨幅油画作品《周庄》最终以2.36亿港元高价成交,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世界拍卖纪录。

  吴冠中多次形容作品如孩子,2006年他捐赠3幅巨作给故宫博物院;2008年,捐赠113幅画给新加坡美术馆;2009年赠予中国美术馆;2010年赠送5幅作品给香港艺术馆……

  吴冠中诞辰百周年之际,儿子遵循父亲遗愿,将66件作品捐赠给清华大学......

  时代造就了英雄,而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时代的陈述者。

  

  吴冠中在巴黎

  三次横站

  吴冠中一生最看重三个人:梵高、鲁迅和妻子,而最崇拜的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说过因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吴冠中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横站是他于鲁迅精神历练来的处事态度。

  第一次横站:生存与梦想之间

  吴冠中小学成绩斐然,按照父亲向往的初小教师生涯拼尽全力,当梦想触手可及,吴冠中又想成为高小教员,父亲的期待也跃上一层,砸锅卖铁供儿继续读书。

  最终吴冠中考取了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试图走一条工业救国的有为青年之路,这超越了父亲望子成龙的想象边界,父亲欣慰。

  然而,做了一年理工生后,吴冠中机缘巧合疯狂爱上了美术,毅然决然转入杭州艺专。

  父亲万念俱灰:当画家没有出路。

  被美诱惑的吴冠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美术学习,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画家。七七事变,杭州艺专被摧毁,师生躲避空袭,沿途作画,草屋授课,经诸暨、江西龙虎山、长沙、常德、沅陵、昆明、四川璧山......

  生存与梦想之间,吴冠中毅然选择了梦想,随校漂泊十余年,吴冠中从未改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的探索。从20岁时为自己起了别名“吴荼茶”,此后习惯签“荼”于作品右下角。

  

  第二次横站:留法与归国之间

  1946年是改变吴冠中命运的一年,教育部公费留学全国只有两个绘画名额,吴冠中考中第一,同年娶妻朱碧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喜悦尚未饱尝甘贻,就踏上了赴法留学船舶。

  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过了一座桥,便进卢浮宫。作为求知者,陶醉于西方艺术殿堂,但作为中国人,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弱民孱的事实。

  一次吴冠中在卢浮宫欣赏断臂维纳斯时,一位法国管理员高傲地说:“你们国家没有这些珍宝吧?”一向态度谦和的吴冠中反讥道:“这是希腊的,是被强盗抢来的。”

  吴冠中横站在中西文化之间,毕业后面临发展抉择,一面是艺术之邦,一面是无法割舍的祖国。

  最终他悟到:尽管东西方艺术文化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但艺术的基础都是情感与人性。吴冠中的情感自始自终在祖国,犹如风筝飞得即使再高,都始终指向那一断的线轴。

  吴冠中立即决定回国发展,给恩师吴大羽的信中透露了他的忧思与决绝:

  “一个穷僻农村里的孩子,爬到了这个西洋寻求欢乐的社会的中心地巴黎。”

  “我不愿自己的工作与共同生活的人们漠不相关。”

  “我似乎尝到了当年鲁迅先生抛弃医学的学习,决心回国从事文艺工作的勇气。”

  

  吴冠中在法国留学时使用的学生证件

  第三次横站:世俗之美与自由艺术之美

  回国后不久,艺术就面临着要为政治服务的困局,吴冠中尝试为革命需求作连环画、宣传画、年画等。但他无法容忍艺术世界里“美”与“丑”审美立场的颠倒。

  苦于接受不了世俗“美”的程式,吴冠中改行画风景。在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的几年中,不能碰画笔,待到劳动管教松弛时,又苦于没有画具。于是,吴冠中利用老乡的粪筐作画架,黑板涂胶做画板,成为乡村著名的“粪筐画家”。

  农民们农闲时围拢来看画,常以“像”与“美”简约的词汇表达朴实的审美力,吴冠中感慨:文盲并不等于美盲。更坚定了艺术是起源于共鸣,来源于情感的。

  此后,重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共鸣,成为吴冠中探索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初衷。

  横站是一种十分冷静的处事哲学,逃离世俗的舒适区,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抉择。

  风筝不断线

  “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对艺术思想总结,也贯穿着他的艺术生命。

  风筝,是作品,放得越高越有灵气;线,是连接人民大众情感的人情。

  吴冠中在法国做了回国发展的决定,纵然昔日同窗在国外飞黄腾达,他至死不悔。从五十年代进校带学生,也从未间断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创作欲望。

  经常一人背着画箱、画架、两块三合板、水壶、干粮、油布、雨伞游走峻岭修竹处,葱郁山路间。三十多个寒暑春秋,从东海之角到西藏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废寝忘食地创作。

  在水彩、油画,水墨画中变换、结合去寻求一种直抒胸中块垒的表达。

  吴冠中比喻水墨画是小河,油彩是小道,而他擅长“水陆兼程”,在交替前行的探索中,两种方式创作的《双燕》皆大获成功。

  2019年拍出1.4亿元的巨幅水墨画《狮子林》由点、线、面的抽象构成,囊括了吴冠中对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所有的理解和阐释。

  究竟是“我负丹青”还是“丹青负我”?对于在八十五岁高龄完成自传的艺术家,答案已经不重要,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

  万众瞩目的水墨江南,只是了解吴冠中的一个小切口。读吴冠中的自传,与他漫山遍野的写生、鹰眼似的窥视,呕心沥血的思索之后,才明白吴冠中对于丹青的缠绵缱绻,何以结合现代美感重获新生。

  思往事,描摹百年中国,黑白墨趣,蕴含中西美汇,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人生之画,不凭浓墨重彩,一个世纪的倾诉,在吴冠中自传《我负丹青》。

  原标题:《世纪画家吴冠中的横站生涯》

上一篇: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大学排行榜出炉!北大位居榜首,青大和武大并列
下一篇: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学习,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