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污名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关系吗?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发表了题为《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的讲话。但在网络上,有的认为分数是穷人子弟对抗富人子弟的唯一工具;有的则说,衡水中学我支持你。可以说,现在中国的教育界、专家学者、社会民众之间,对应试教育的观点,分成两大阵营,一派是反应试教育,一派是挺应试教育。(中国网5月7日)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就是素质教育,应当说素质教育将是未来社会培养机制的大势所趋,因为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而不是将分数摆在绝对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有了更多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任何学生选择的兴趣方向都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他认为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内心的想往,并能从中体会到成就感,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这些选择的基础点,也并非一定要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因为从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成果上看,一个学生的潜在兴趣点,虽然也在于后天的开发,但更多地却形成于他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因而可以说,同在一个学校的上学的学生,其实在潜意识中早已有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只是还不能清晰地表现出来。

  而研究成果同时也表明,对于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兴趣点,基本上无法通过后天的人为干预而改变,不管老师怎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管家长怎么处心积虑地谋划,都只能对学生构成表面的影响,而从内心深处,学生则不会认同任何人的干预。从很大程度上说,这就是环境的基因使然,分水岭就在学生内心深处,这当然也符合人类进化科学的学说。因此,素质教育确实是最大化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方向,当然它也就最容易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

  然而,“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太过宏大,这有必要拆开来说。素质教育确实是一种好的方式,但素质教育的重点价值,却只能发挥在年龄大一些的阶段,如高中或大学阶段,而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就讲素质教育,那其实就是一种不科学的甚至是偏面的囫囵吞枣。因为,素质教育也需要基本的数理化知识作为必要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作支撑,素质教育就会是一种空洞的学说,当然也就会变成事实上的空中楼阁。

  而应试教育的长处则在于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它强调的是传统方面的硬性灌输。但这并不是错误,因为基础知识总会是枯燥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数学公式或汉语拼音以及大量的语言词汇,这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而且,至今也没有谁能证明在这以外还存在着其它可以规模化替代传统基础教育的方式。对于中小学生学习阶段,虽然社会上也曾出现过个不用到学校,而凭只在家玩,就能快乐地玩出无师自通的例子,但显然,那仅是个例而已,并不具备社会推广的意义。

  而另一方面,尽管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也提出或倡导过所谓的“快乐学习法”,这听上去确实很人性化,也很有吸引力,这会让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之苦,终于可以有一种甜味的解药了。但事实证明,那不过就是一种打着学习旗号的玩耍,而在基础知识提高方面,家长们却不得不在“快乐学习法”之后,再将孩子置身于书山题海之中,或再多报几个应试教育的课外班,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落下应学的知识,这确实很苦,但它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客观方式。

  提起素质教育,一些观点总会大说特说“快乐学习”的价值,并将“快乐学习”当成一唯一一种人性化的学习方式,但这其实只是一道伪命题。因为不管孩子还是成年人,只要他处于认真学习的状态中,从古至今那都会是一种苦累之事,因此也才有了“十年寒窗苦”和“头悬梁锥刺股”的传承说法。

  而从人性论的本质上说,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着潜在的“苦乐原则”驱动,也就是说,遇上苦事谁都有逃避的本能,而遇到乐事,谁也都有趋近的本能,但这就是人性论的一个重要基点。而如果非要将学习打造成一种乐事,愣逼着孩子承认学习是件快乐之事,那才是对人性的扭曲和阉割。如果实打实地不加修饰地表达自己,有几个人敢拍着良心发誓说学习就是快乐的过程? 因此,所谓的“快乐学习”,那不过就是一种想象中的甜味,它代替不了应当吃的苦。

  对于素质教育好处,也有人摆出了另外维度的事实,那就是英国美国的孩子为什么会那样快乐地学习?客观地说,这些国家的孩子在初级学习阶段确实比较快乐,但他们的苦都埋在成人之后的工作阶段了,因为他们在快乐中没有学到知识,所以有英美教育学家研究过,这些人到了社会之后,并没有能力给自己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仅仅就是最没有知识含量的工作,苦与累就表现在挣得少,吃得多,也可以说,社会的底层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

  因此,正当国内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之时,英国美国的教育专家已开始研究中国的应试教育,并发现了它们必须要汲取的东西,那就是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并已开始对他们以往推崇的素质教育提出质疑,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某种长处。也许人们还记得2015年英国BBC启动的“中国化的英国学校”项目,开设“中国实验班”的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师生更多地看到中国老师及中国式教育的长处,而中国老师基本否定英国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行为,这是否值得深思?

  其实,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它们都不是最完美的教育方式,而它们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十全十美的最好方式,只不过是各自对国情及社会文化的选择而已。英美的素质教育需要中国的应试教育来补短,中国的应试教育也需要英美的素质教育来补短。

  因此,对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的素质教育,应当从大尺度上着眼考量,既不能无限夸大素质教育,也不可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它们是一种互为借鉴的关系,而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举报/反馈

上一篇:郑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起“高地”
下一篇:高等教育发展形态面临深刻变革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