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观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全文共397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秦、汉、魏、晋、南、北三个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封建国家,也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一段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是汉朝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中国又一次进入了“三分天下”的混乱局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连年战争的影响下,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多样性。

  

  在中国封建制度的历史进程中,秦、汉、魏、南、北两个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可以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民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秦朝开始,各朝代均设置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到了汉武帝时,更是大幅度地扩大了音乐机构的规模。其组织工作主要包括收集整理,整理,改编,创作,唱和演出等方面。

  《乐府》一书,收录了这一时代的各种优秀乐曲,分为十二个门派,四4个门派,包括宫廷雅乐、民间歌谣、琴歌、异域歌谣等。

  

  1.雅乐中的王族

  在封建社会,“御乐”一般被认为是帝王在朝堂或朝堂上所唱的“御乐”。从职能上看,它有“典制音乐”和“娱乐音乐”之分。

  大典音乐一般是在比较隆重的典礼、皇帝上朝和下朝时使用的,其种类有:会歌、祭歌、卤书等;休闲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礼制、功利、精致、雅致、庄重,是宫廷音乐创作的特征。

  2.《秦汉和合》及《和合大曲》

  “相和歌”为秦汉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各种民歌。这相和曲,并不是一般的民歌,它是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民间歌曲。

  

  最早的“相合曲”为“街陌谣讴”,其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为“徒歌”,无人伴奏,无人为伴。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歌唱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民间歌曲。

  从“徒歌”到“但歌”,再到“一唱三和”,最后发展到“以丝竹伴奏,以节拍唱和”的“相和歌”。

  在发展过程中,相和歌逐渐与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具有器乐、歌唱、舞蹈等多种形式的大型舞蹈,被称为相和大曲,也被称作燕乐。其曲式组成具有“趋”和“乱”的特征。

  《相和》的曲调有“瑟调”、“清调”、“平调”三大类,还有“楚调”、“边调”等。

  3.秦、汉两代青商

  “清商乐”,亦名“清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十分盛行的乐种,它在魏晋南北朝的音乐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以汉魏相和大曲为主体,并以江南民歌为主体,对其进行吸收,从而发展起来的。

  

  清商乐主要是在宴请达官显贵、太监和娱乐等有关的活动中使用,同时也是宫廷新年宴会和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一种音乐形式。

  清商乐有西乐和吴乐两大流派。吴歌,亦称“吴声”,是在江苏长江下游城市南京地区流传的一种民歌。

  吴声歌一般都是少女演唱,它的主题是表达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执著,以及分别时的思念和痛苦,以及对不能得到自由婚姻的不满,以及对男子的愤懑。

  而长江中游和汉水一带,吴歌的产生时间要比其他地方晚一些。相对于吴歌,西域民歌的题材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商人和妇女的相思之情,以及劳苦大众的情爱之情,具有独特的个性。

  

  4.一首名为《古筝》的曲子。

  在中国音乐艺术中,古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蕴涵着中国音乐艺术的精华,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感。

  琴歌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歌唱艺术,在中国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琴曲的发展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之久。

  中国古代的“琴歌”,就是指在自己弹奏的一种乐器伴奏的曲子。中国古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达到了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在我国古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传,蔡邕于东汉末年所写《琴操》一书,收有汉代音乐作品50多首,并对各作品作了详尽的说明。

  

  “琴歌”的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桓潭、蔡邕、刘向等。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有自己的琴音,还有来自西方的琵琶,也有自己的曲调。

  5.佛教的歌唱

  佛教自秦汉魏晋南北朝开始,在中土迅速传播,并与中原本土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当时的统治者不仅在当地兴修寺庙,还经常举办歌舞、杂耍等娱乐活动。

  一些僧人用歌唱的方式宣扬佛教,吸引信众,因此,许多来自西方的佛教歌谣流传甚广。

  中国僧侣将“梵音”用中国民族的传统语调翻译成汉文,并用汉语表达出来。“佛曲”在中国的传入,不仅对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有许多著名的僧人,他们以吟诵诗歌而闻名,人们把他们称为“经师”和“唱导师”。他们带着非凡的才能与信念,以乐声传教,使众生在精神与肉体上得到极大的幸福。

  《高僧传》的“经师篇”、“唱导篇”分别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的21名高僧,他们分别是:

  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魏晋南北朝,中国封建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这个时代,随着城市的兴盛、佛教的引入,其声乐文化的美学思想、音乐的体裁特征等,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个时代的音乐艺术。

  

  1.在这一时期,随着城市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民间声乐逐步向世俗化发展,同时,城市声乐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两汉百戏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当时的乐曲世俗化与民俗化的特点,其中就有《女神曲》,《女神曲》,《女神曲》。

  其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即以唱腔为主,又以俳优为辅,故称“打鼓唱好”。

  在秦、汉、魏两个时代,由于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乐府”机构被称为“俗乐”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创新民间音乐。

  在秦汉时期,流行的“相和歌”、“相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清商曲”,就是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民间歌谣中产生的。

  

  2.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音律体系,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大一统”的局面,而在这一时期,则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一统”。前所未有的“大一统”,使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融合,其中也有北方和南方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分崩离析和动荡,导致了大量来自不同民族的外来音乐在动荡、迁徙和民族融合中相互吸收、交融和借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风貌。

  秦汉相和歌经过发展演变,辗转南北,与江南山歌互相融合,最后形成了两个时期的“清商”歌;汉代的鼓曲、横吹和铙钹等,都是在吸收了北狄和西域音乐之后,和先秦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后,把佛教的音乐和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佛教的“声乐”。

  3.秦汉时期声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与欧洲的罗马和南亚的孔雀国相比,秦以其强大,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而被公认为三大大国。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四海一家,万邦和睦”的局面,这种大场面,一定会表现在艺术和文化上。

  所以,“大美”是秦汉声乐文化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它所体现出的“阳刚之美”,是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

  

  “相和歌”在秦、汉两朝中最流行,它的“阳刚之美”也是当时的美学需求。

  另外,在“大一统”的社会、政治局面下,南、北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为汉代声乐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给汉代的声乐艺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音”的豪放、豪放和“北调”的质朴凝重、粗犷豪放,共同形成了汉代声音特有的阳刚之气和飘逸之美。

  4.魏晋南北朝时期声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处于动荡、分裂、连年的战争状态,导致了民族的大规模迁徙,在文化方面表现出了大融合的特点,以及包容、开放、多元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以佛教、玄学为代表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音乐、音乐、审美、审美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加上北方连年的战争,大量的汉族移民到了南方。随着少数民族的南迁,北方的“相和”歌曲也随之传入南部,并与南部民间音乐融为一体,构成了“清商”音乐。

  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声乐艺术呈现出了“柔媚”、“圆润秀美”、“婉转婉转”等美学特点,并由对“阳刚之美”的追求转变为对“阴柔之美”的追求。

  这些审美趣味的转变绝非偶然,它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对时代背景的焦虑。

  

  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人们生活在一片黑暗和恐惧之中,人人自危,玄学和佛学在那个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随着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南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也逐渐向南方转移,这一时期的声乐审美也呈现出一种“阴柔”的色彩。

  清商乐曲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正是体现了这一美学倾向,也是当时民众的一种审美需求。

  5.“俗”的美学品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声乐艺术美学与文化的基本特质。

  汉代之后的声乐,源于“楚声”,并融合了“北调”的时代背景,表现出了“民俗化”、“非文俗化”和“非正统化”的特征。可以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俗”式的声乐文化达到了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

  

  从“相和歌”到“黄门鼓吹”,从“角抵百戏”到“乐府民歌”,再到“清商曲”,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清商曲”,可以说是一种“俗”。

  特别是汉代乐府制度的扩展,使得大量的民歌得以正式进入宫廷,并逐渐融入到正式的社会生活中。

  于是,“俗”式的音乐文化就成了一种主流的美学时尚,并逐渐向高、低层次靠拢。而“俗”的声乐也逐渐取代了雅乐,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规范。

  “俗”式的声乐文化产生于汉代晚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南方歌谣相融合,构成了带有强烈江南色彩和时代性的“清商曲”,并随着皇家文人的参与,逐步步入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以《吴歌》和《西曲》为代表的民歌,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已成为当时王族和达官显贵所必需的一种音乐形式。

  简而言之,“俗”作为尚的审美特质,使其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感性、世俗化、娱乐化的审美特质。

  秦、汉、魏、晋两个时代的声乐审美观念,不仅具有中国各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观念,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政治特点。

  但是,声乐的审美并非孤立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总体艺术特色。

  在秦、汉、魏、晋两个时代,随着城市音乐的普及,城市音乐的发展,城市音乐的繁荣也随之产生。

  秦汉,南北时期,国家统一,国家分裂,各地声乐文化相互交融,声乐由男向女的转变,达到了较高的融合程度。

  举报/反馈

上一篇:江苏师大附中初中部八年级开展抗战历史研学活动
下一篇:2023年天津市高级中等学校艺术类高中专业考试注意事项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