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励志!姐姐读哈佛、弟弟被6大藤校争抢!餐馆打工的父母如何养出学霸姐弟?
8大藤校,是很多留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想要拿到藤校offer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有这么一个家庭,女儿申请4所藤校全部拿到offer和全额奖学金,儿子更是让6所藤校都陷入到了“抢人大战”。但最反直觉的,是这两名优秀的孩子均来自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且父亲的学历只到高中,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们家的教育秘密。
文|阿美
From 北美学霸君
微信号:gpamaster
2009年,一则新闻刷屏全网——
“辽宁丹东女孩张宏杰被美国四大藤校争相录取”
13年后,张宏杰的弟弟张嘉华更是直接引爆了网络——
“华裔少年被6所常春藤名校录取”。
要知道,常春藤名校总共也就8家,其中就有6家都向张嘉华抛出橄榄枝。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理所应当地想,他们家肯定很有钱吧,不然怎么可能教出如此优秀的两个孩子呢?
恰恰相反,媒体用“贫寒”来形容张家的经济状况。
父亲张志宏因为不爱读书仅拿到高中文凭,靠在餐厅打工为生,而母亲沙树杰则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选择了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如此普通的家庭接连培养出两名如此优秀的孩子,而且还是在没有报任何补习班,没有砸钱读私立牛校的情况下?
近10年前张嘉华在哈佛校园出席姐姐的毕业典礼
01.
把俩孩子双双送进藤校
仅高中学历的他做对了什么?
1996年,在丹铁大厦当高级厨师的张志宏做了一个足以改变自己人生的决定——去美国。
张志宏从小就不爱读书,读完高中便草草了事,但工作后他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美国之后。
受语言不通的限制,张宏杰在美国只能在餐厅打工,生活经常捉襟见肘。但他始终心存着一个信念:将家人接过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年后,张志宏如愿拿到了美国绿卡,喝着鸭绿江水长大的丹东女儿张宏杰,也跟随着母亲沙树杰来到了美国。
左起依次是:母亲沙树杰、弟弟张嘉华、父亲张志宏
那一年,张宏杰才刚满10岁,一句英语都不会说。
但通过两年的自学,张宏杰就完全掌握英文。与此同时,母语中文也荒废不得,因此张宏杰也从来没有松懈过对中文的学习,除此之外,张宏杰的西班牙语成绩也是高中时的全校第一,甚至比擅说西班牙语的拉美裔学生还厉害。
“女儿的学习能力,都得益于中国的基础教育”郑志宏这样说道。
张宏杰的学习之路,没有捷径。
她曾在八年级写过一篇谈如何利用时间的作文,文里写道:“一个人只有求学的12年来准备真正的生活,在这短短的12年里,一个人必须要用他的时间去学足够多的知识。”文末,她还引用名言说——
“我是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学习的。”
张宏杰出版的书《哈佛主义》
自七年级开始到十二年级,张宏杰在校考核成绩全部都是A或A+,2008年,这位丹东女孩参加了升学联考,SAT的考核成绩为2370分(满分为2400分),要知道当时像哈佛等超一流名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200分。
好成绩确实是个好的开始,可时运不济的是,那年哈佛大学的申请人数创史上最高,直逼30000人,造成录取率一路降至7%,而且有高达3700名申请人是来自全美各高中的第一名。
按理说,申请的美国大学数量越多,被录取的概率就越高,换言之,SAT 2370分的张宏杰只要申请更多的大学,或者是保守点申请非藤校,几乎是可以躺进的。
但张宏杰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没有广撒网,只报考了4所最顶级的的学校——
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
最后,这4所世界上最难进的大学全部都向张宏杰抛来了橄榄枝,且全部都愿意为她提供全额奖学金。
在张宏杰“连中四元”后,从维吉尼亚当地报纸到耶鲁大学的日报都在追着问:你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在校成绩GPA与入学考试SAT双双近满分的张宏杰,不愿意公开分数。她不希望误导人们,“毕竟人生不只是追求分数的”。
“学习不能只追求分数,追求的是真正学懂、投入和喜欢。”这也是父亲张志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
张志宏还说,“要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打压、讥讽。”
张宏杰被4所名校争相录取时,弟弟张嘉华刚上小学,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而弟弟则被压在姐姐的光环下透不过气。
但是父母却经常对张嘉华说:“不管学习好不好,你都是我们最棒的儿子,不用跟姐姐或任何人比。”
也正是这种无条件的支持和不攀比的鼓励,让张嘉华并没有将对姐姐的情绪转化为嫉妒,反而将上了哈佛的张宏杰视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童年的张嘉华与小朋友一起踢球
在这个普通家庭里成长出来的张嘉华最后SAT考了1580分(满分1600分),斩获了8所藤校中的6个offer,分别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还有西北大学、阿默斯特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按照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能培养出两个名校生的家庭,私底下一定没少花功夫补课,各种鸡娃给孩子报兴趣班。
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
张志宏从来没有给孩子提供过昂贵的补习和辅导课程,贯穿他和妻子教育始终的,就是一路陪伴和鼓励。
01.
教育是家长的功课
张嘉华出生在美国,除了学习英语外,张志宏格外要求孩子一定要学习中文,“毕竟我们是中国人,让儿子学习中文天经地义。”
但与姐姐强大的自驱力不同的是,张嘉华这个小男孩从小就顽皮活泼,让他老老实实坐下来学习,并不容易。
父亲张志宏忙起来,经常个把月都回不了家,沙树杰自然就承担起了教育和陪伴孩子的重任。
沙树杰(右)从小就很注重孩子教育,在张嘉华学习过程中一路陪伴
为了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沙树杰下了不少功夫——玩乐学习、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一套下来儿子被哄得团团转。但所有方法都总结成两个字,「耐心」。
「耐心」二字听上去很简单,但恰恰是很多家长所欠缺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张氏夫妇还有一个小心机。在张嘉华上学前班时,爸妈总会给他的小书包里装上各种玩具,这样儿子到了学校就会有朋友一块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喜欢上他所处的环境,有了喜欢的环境,自然也会开始喜欢读书、上学。
环境这个词,反复在张志宏的育儿经里出现。
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环境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则可以给孩子更集中的专注力。
当初选择携全家去美国,包括选择落脚靠近佛吉尼亚大学的小镇夏洛蒂,都是看中了这里很好的教育环境。
放眼全世界,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可以为了孩子的学习砸重金搬进“学区房”,但常常忽视了对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
据张志宏的观察,很多华裔家庭由于工作太忙,父母直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才开始管教孩子,“如果一开始无法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律,等到走歪了再指指点点,结果可能就有所不同。”
除了读书,张嘉华在课外活动表现也很活跃
大多数家长的管教的方式除了希望孩子变成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外,还会让小孩参加各种补习班,不断拿孩子与其他人比较。
但跟陪伴比起来,补习班看上去确实是一个偷懒的行为。
补习班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它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听过很多家长提问题,实际上他们没有抓住重点,他们是自己给孩子制造了问题,然后才试图去解决问题。
我们是采取相反的方式,正人先正己,首先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和培养他们自己的兴趣。我们从来不打击孩子,而是尽量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我自己不是天才,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陪伴在孩子身边,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帮孩子打好基础的每一步,剩下的路靠孩子自己摸索和选择,这或许就是张志宏和沙树杰成功培养出一对藤校儿女的“教育秘籍”。
学霸君在上网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不少牛人视频的评论区里,一定会有这样一类评论:
“TA这么牛,一定是家里有钱啦”“TA能成功,家里背景肯定很硬,我等凡人看看就好”
真正拉开两个人教育差距的,是两个家庭的经济实力的悬殊吗?
恐怕今天这个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一定不是决定性因素。比钱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耐心、教育方式,甚至是家长的眼界。
对于儿子的未来,张志宏说他的愿望很朴实,前途或挣钱多少都不重要,他希望张嘉华在大学及往后的日子里学习做人做事,“剩下的就是快乐健康,不要为了生活、家庭而烦恼就好”。
ref:
世界日报:餐館工之子 錄取6常春藤盟校 姊姊13年前也被4名校爭搶
中国新闻网:得益中国基础教育 “哈佛女孩”生在普通华人家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
- 加强行刑衔接协作 合力守护绿水青山
- 名单公布!南昌31名学霸上榜!
- 北京有车型优惠超10万元,南阳有门店贴出“国货惠民价7.59万元起”海报,合资车
-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转为雇员制行不行?银川市人社局回复了这份提案
- 老师曝光教室无窗帘被约谈 校长停职、教室已全部安装窗帘
- 大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 最美家庭展播二:梁芳清家庭
- 王晓龙谈国内青训:我们只有初中水平老师,教不出大学水平的学生
- 11月起 四川学业规划行业有了“国家标准”
- 河南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 gre数学有哪些备考方法
- 最优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
-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八讲 |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 重磅消息 | 第十二届商学院数字化论坛即将启幕!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路演特辑
- 建筑“黑科技”闪耀长沙筑博会
- 为青春点赞!你最喜爱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扬州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喜迎建队日争做好队员
- 深圳发布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第三轮测评结果 低于80分市场数量大幅度减少
- 2023下半年湖南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安排
- 朝阳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
- 小米 14 表现如何?数据库实测性能续航充电等
- 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青年标兵……她是曲园学子李雯鑫
-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马鞍山:水清岸绿 石臼湖风光美如画
- 「一线新动态」十年深耕涉外高端电力人才培养,“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助力“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