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或减少中职教育”的声音甚嚣尘上,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0-02-04
手机版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确实出现了一定萎缩,关于“取消或减少中职教育”的声音甚嚣尘上。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背后都存在一条逻辑主线,中职教育的发展亦是。它的增减、兴衰与存废,并不取决于当下一时一地所发生的片面现象,更不受制于人们的主观需求,而是必然遵循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笔者以为,眼下,只要遵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多元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等基本规律,中职教育不但不会失去“半壁江山”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将在新时代下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的梯度性

产业升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从低端向高端梯级进阶的态势。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按梯级顺序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未来较长时期,低、中、高端产业共存将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当前,我国产业呈现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基本结构,决定了需要由“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构成的劳动力结构,进而决定了需要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从层次结构上,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当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产业,作为第二产业重要支柱的制造业也正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些转变都需要培养更多适合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据人社部统计,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为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而市场对于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创新型技术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已呈现一种越来越短缺的趋势。

中职教育是培养产业急需的中级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大量的人才需求,需要由同等比例的中等职业教育来满足,这就从体量比例上决定了中职教育还需要大力发展。

区域发展额差异性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主导产业、人力资源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存有巨大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中职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模式。

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双齿轮”模型关系。一方面,区域产业经济作为主动轮带动职业教育的运转;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规模、结构、水平等相互契合,作为辅助轮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当两者之间形成最佳齿轮比时,双齿轮系统即处于协调平衡的最佳状态。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职教育而言,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重心和路径。

事实上,东部发达地区同样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求不尽相同。而以一、二产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更是面临着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挑战,急需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人力资源。同时,缓解就业压力、普及高中教育等民生问题也是当务之急。因此,中职教育仍然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与支撑。尤其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作为唯一能够到达最底层、最偏远、最落后地区的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手段。

学生智力的差异性

要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承认个体在生理、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采用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促成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职业教育正是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合适教育的契机。

一方面,职校生和普高生的智力差异主要在于类型而非层次。那些在升学考试中“落败”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仅仅是在注重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纸笔测试中不具备智能优势,他们的智能优势往往在纸笔测验无法体现的领域,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职场实践表明,职高生在营销领域就比普高生具有更大优势。

另一方面,中职教育为职校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提供了合适的发展机会。研究表明,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灵活等学习优势,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操作性与策略性的知识。职业教育恰恰能够针对学生的智能优势与认知特征,帮助寻找选择合适的职业领域与学习内容,开展职业体验、实践动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智能潜力,培养他们走上技能型、技术型、技艺型甚至是管理型专家的多元成才之路。

从个体发展看,为学习者提供最适合其智能优势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将有利于学习的动机导向并增强其学习的自信,促使其成为自己生涯发展的主宰者。从社会需求看,具备操作技能优势的中职学生,在接受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后,将成为我国工匠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高中教育的多样性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开始显现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才能的分化期,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指望通过单一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多元需求都是不现实的。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普及基础上的内涵发展。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存在同质化倾向,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扭转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现状,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各地普高正在积极探索实践。如宁波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划分学术型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国际教育高中以及专业类职业高中等五大类。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为普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借鉴,而且本身也是高中教育多样化的重要形式,它在帮助学习者恢复智能自信、丰富高中阶段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社会多元化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显著功能。相较于单一化的普高学术教育,中职教育面向一部分更适合技术教育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多元职业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发展个体的潜能优势,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的最优路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多样化特征,除了正规学校教育之外,还包括行业企业、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基于网络举办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

发达国家的示范性

通过改革教育与培训体系来培养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综合性的职业教育或技能人才发展战略。在这些国家,高中阶段职普比例都大体相当。世界经济合作组织《2017教育概览》显示,30个成员国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平均为34∶64,而大多数工业强国,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国家教育构架的主心骨,在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占比超过50%。例如,瑞士65%、比利时60%、荷兰69%、芬兰71%、挪威50%、奥地利70%、卢森堡61%、意大利56%、澳大利亚58%。据2016年瑞士洛桑国际商学院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榜单,前10名国家的职普比平均为62.34∶37.36。

发达国家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证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不会必然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地位的弱化以及职普比的下降。事实上,中职教育正有力地支撑着像德国这样的制造强国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毫无疑问,在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绝对不会缺席。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的要求仍存在明显差距,迫切需要注重内涵、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政府部门也需主动作为,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引导树立正确人才观,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经济社会地位、彰显其生涯发展优势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心理预期,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职业教育要更加贴近职业
下一篇:职业教育重提“产教融合”,不是国企办学模式回潮,而是升级进化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