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是发展和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是解决乡村师资困境、改善乡村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现扶贫扶智的重要基础和现实保障。民族院校作为培养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主要阵地,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责任。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现状
基于调研,我们制作“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共发放调查问卷3400份,回收问卷3317份,有效问卷3273份,其中民族教师2532人,占被调研教师总数的77.36%。调研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目标与多方需求有脱节。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目标与供给侧需求对接不紧,培养机制兼顾高校、乡村学校、普通民众和民族师范生等多方需求的难度较大。调研结果显示,94.3%的培养高校认为师范生学费太低,56.1%的培养高校认为各级财政支付培养高校办学经费不及时。相关政府部门、培养高校、乡村学校划分责、权、利的标准有待明晰,政府部门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中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有待加强,帮助对接区域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如,普通群众中对师范生招、考、录等相关政策不太了解的占比62%;乡村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教学条件严重不足,音体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占比仅3.5%。另外,民族师范生专业情意不深,“留得住”意愿度不高,更无心“教得好”。另外,79.7%的民族师范生不了解职后工作环境,不愿意去中西部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的占比42.1%。
培养内容对接教育教学岗位有偏差。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培养高校课程设置中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占比25%,民族师范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理解有困难的占比42.5%,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时存在语言文化障碍的占43.02%,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全符合”的占比22.55%。根据调查结果,培养高校开设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相关课程较少,民族师范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文化适应能力较弱,支撑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转型和升级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偏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难度较大。
培训模式针对性不足。在调研中,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主题,受访者中选择“置换培训”占比40.7%,“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践”占比74.7%,“民族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占比53.2%,这表明乡村教师培训形式一刀切,针对性不足。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主题,受访者中选择“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和课件制作”的占比77.15%,选择“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的占比35.23%,选择“个性特色化培训”的占比53.6%。通过访谈和分析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内容不接地气,时代感、数字化不强,理论灌输、经验介绍多,特色课程、个性化学习少,培非所用、培难所用的现象较明显。
培训平台资源不健全,难以支撑持续成长。在调研中,63.5%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意愿度强烈,44.64%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认为培训平台不完善,55.6%的乡村教师认为培训资源零散、不系统,65.6%的乡村教师不会有意识地规划和丰富个人数字化教育资源。关于“期望加强哪些方面的支持以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题,受访者中选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占比69.69%。究其原因,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现实条件仍然比较薄弱,乡村学校硬件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仍偏低,各级培训平台和资源体系较为零散,乡村教师有意识地规划和应用个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意愿不强,个性化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力偏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转化期待较高。乡村教师职后培训评价机制难以检验培训效果。
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需要符合数字化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还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现实,对接不同区域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做好区内外培养目标的衔接,突出办学育人的针对性,强调适应性,从而不断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让教育真正为乡村振兴全面赋能。
主动适应多方发展诉求,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都必须积极配合和主动适应多方发展诉求。当今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全科型模式、分科型模式和分向综合型模式,在分向综合培养模式的统领下,全科型模式、分科型模式相互兼顾、取长补短,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要主动建立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对小学教育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群进行扩容升级,健全覆盖0—12岁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要求本科学历的发展趋势,培养高校努力开展优势教师教育专业本科试点工作,做强其他教师教育专科专业,逐步形成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本科办学和其他民族师范教育专业专科办学的立体化办学格局。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要精准对接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诉求。紧扣信息化发展脉搏和人才需求,关注乡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要求,对接民族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分层分段进阶式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搭建纽带,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要主动适应民族地区大众教育诉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经历了从缩小教育差距、尊重教育差异发展到推进精准扶贫三个阶段,民族地区大众教育诉求也随之发生了从“能上学”到“上好学”的时代转变,这就要求乡村教师不仅要“留得住”,而且“教得好”。要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能否实现从“能上学”到“上好学”,实现“留得住”到“教得好”的顺利转变,关键在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满足民族地区师范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的内心需求,培养高校适当增设民族师范生相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课程,保持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满足民族地区师范生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
促进文化融合,研发评价体系,通过培养内容一体化推行文化融合。民族地区师范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习得,需要在文化融合中去实现。文化融合是指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旨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将藏族、瑶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文化融入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育人全过程;把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纳入平时学业评价;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素养提升工程系列活动和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教育活动品牌;开展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将课程思政适当融入教材,创设全员教育、全员参与、全人关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全覆盖实现交流渗透。
研发评价体系。为了关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需求,培养高校和乡村学校共同开发分学段、可视化测评平台,建立涵盖教育教学知识、教学基本功、教育实践等内容的测评题库,通过大一大二在线测试、大三实践记录的方式进行多元测评,形成三年成长档案,考核方式突出成长过程,没有标准答案,具有弹性化、开放式的特征。全面跟踪测评在校生和毕业生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生成个人、班级、年级、专业的数据分析报告,分析形成学习者画像,实时对学习和行为全过程进行监控评价、分析诊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培养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契合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教学环境,精准培训路径,创新个性化培训模式。当今在以数字化赋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良好氛围中,重新配置教学空间、时间和学习资源,利用智能交互技术,为师生、生生提供立体化沟通交流渠道。创设“实体课堂+实境课堂+云端课堂+仿真课堂”的课堂形态,对教学内容实行“项目化、模块化、情境化”重构设计,打造“金课”,培养“金师”。通过学情数据采集、汇聚和分析,实现空间可选、课程可选、资源可选,探索个性化、精准化培训路径。按照“夯基础—富内容—享资源—成画像”思路,重构课内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虚实并用的智慧培训教学环境,实现空间可选。对接岗位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按照“底层必选—中层限选—高层自选”课程设置原则,开展训前(资源平台导入)自主学、训中(运用智慧手段)升华教与学、训后(社交平台互动)提升巩固的三段式教学,将职业道德、专业情意、教学基本功、多元文化、信息素养等融入培训全过程,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可选。建设知识体系碎片化、重点难点专题化、学习资源精细化的课程资源超市,实现资源可选。在培训形式上,坚持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情境体验、专家讲座、小组研讨等培训形式,实施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高质量培训。
加大智慧培训平台建设助推乡村教师培养现代化
搭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联动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智慧培训平台。首先,精准对接各级各类智慧教育门户平台,建立资源培训机制。鼓励双高师范类大学带头,以师范院校、师资培训中心为主体,以民族区域乡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以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本研修为基础,联动共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其次,构建集专业课程中心、文化融合中心、教材教法中心、教育实践中心、名师名校中心“五位一体”的资源培训体系。要求整体架构完整、层次清晰,资源内容层次丰富、立体饱满,汇聚富集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接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智慧培训平台,进行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兼顾差异性,突出个性化。如,完善资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增加单点登录、智能化搜索、个性化推荐、智能化自评等应用,提升资源精准推送能力,实现开放自选、多样多元、前后贯通的颗粒化资源共享,满足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实现乡村教师智慧培养、智慧培训一体化衔接。
完善智慧培训平台评估机制。民族地区智慧培训平台需要精准评估培训效果,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投入,通过专项资金推动“智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行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实时检测培训效果,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持乡村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
助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广泛运用和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助推民族地区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力量。民族院校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提高教师队伍培训与教育行业需求的契合度,紧扣信息化发展脉搏和人才需求,建立起快速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发展趋势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如,培养高校制定《民族地区师范生信息素养手册》,培训部门研发信息素养测评标准及题库,建设“学分银行”,开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专题培训。专题培训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和课件制作、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个性化学习需要合理选用的技术工具(学习网站、APP、在线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等内容。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不断凝练和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要充分发挥相关民族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民族教育政策与内地民族班办学的精准对接,巩固内地民族班综合办学效益并发挥其辐射作用,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
(作者李梅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授,李佳楠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作者:李梅 李佳楠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
- 加强行刑衔接协作 合力守护绿水青山
- 名单公布!南昌31名学霸上榜!
- 北京有车型优惠超10万元,南阳有门店贴出“国货惠民价7.59万元起”海报,合资车
-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转为雇员制行不行?银川市人社局回复了这份提案
- 老师曝光教室无窗帘被约谈 校长停职、教室已全部安装窗帘
- 大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 最美家庭展播二:梁芳清家庭
- 王晓龙谈国内青训:我们只有初中水平老师,教不出大学水平的学生
- 11月起 四川学业规划行业有了“国家标准”
- 河南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 gre数学有哪些备考方法
- 最优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
-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八讲 |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 重磅消息 | 第十二届商学院数字化论坛即将启幕!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路演特辑
- 建筑“黑科技”闪耀长沙筑博会
- 为青春点赞!你最喜爱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扬州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喜迎建队日争做好队员
- 深圳发布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第三轮测评结果 低于80分市场数量大幅度减少
- 2023下半年湖南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安排
- 朝阳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
- 小米 14 表现如何?数据库实测性能续航充电等
- 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青年标兵……她是曲园学子李雯鑫
-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马鞍山:水清岸绿 石臼湖风光美如画
- 「一线新动态」十年深耕涉外高端电力人才培养,“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助力“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