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独立”研究抗癌?青少年科创到底为什么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小学生研究抗癌又有“新成果”。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学生李某怡和李某卿的实验观察报告《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引发社会关注。对此,武汉市科协在官网发布声明指出,2名学生在对比观察实验中的简单操作,均经过指导老师的专门培训;剥离实验在老师演示教学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从实践中得出报告结果。另据报道,两位小学生的父亲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

  又是小学生研究癌症,又有一个科学家父亲,这些巧合,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不久前曝光的云南昆明11岁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的案例。目前,后者的奖项已被撤销,学生家长也发表了道歉声明。那么,最新的案例,会不会又是一个小学生科研“拼爹”的故事呢?

  先别急着下结论。根据媒体对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一位教授的采访,科研人员认为这项研究的原理很简单,小学生弄明白也正常。但是,完成这项实验还需要专业实验室,这不是当事小学所能提供的。

  科研人员眼中的“简单”,是不是基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简单,大概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即便上述抗癌研究能够由学生完成,也并不意味着面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大赛出现此类研究就合理。从根本上说,无论有没有成年人的深度参与,这些常人眼中深奥、前沿的科研项目频频出现在小学生比赛中,本身就是一类值得反思的现象。

  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创新大赛的宗旨是: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从大赛的宗旨看,其并不追求小学生做出独创的科技成果。这也正是大赛发起者和主办方一种实事求是的表述:小学生处于思维成长的年龄,比赛并不是苛求参赛者真的做出什么改变社会的发明创造,而是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有些小学生创新实践或许并不成熟和完善,有的只是一个点子,有的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并不妨碍大赛从鼓励探索的角度出发,让一批有志于科创事业的孩子收获成长。

  然而,一些以深奥科学理论和复杂技术面目示人的参赛项目,暴露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成人化”的一面。

  首先,这些参赛项目在知识点层面完全超纲。不管是突变基因C10orf67,还是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这些知识概念完全超出了小学教育的范畴。换言之,小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接触这些科学概念,只是“早教”的成功。但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本应旨在发现培养参赛者的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比谁掌握更多的知识。

  其次,小学生背后的成年人,并没有弄清楚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关系。在武汉两位获奖小学生的辅导老师提供的情况说明中,有两姐妹做实验的照片,相关文字也强调实验由“孩子们亲手完成”。但是,正如有网友质疑的,有了专业人员的指导,“我奶奶也可以完成实验”。即便完全接纳当事人的陈述,两位小学生不过是在成年人指导下完成实验,她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又表现在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相关科研人员所言,完成这些实验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设备,并不是普通小学所能提供的。而且,由于这些科研项目的设计思路是成年人主导完成的,即便这些学生确实亲手完成了操作部分,但他们“成功”的前提正是获得了实验条件。对于更多有创新意识而没有专业实验条件的青少年来说,这恐怕不是平等的竞争。

  梳理近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人们可以看到,并非所有获奖项目都追求科研层次的高深,同样有一些接地气、体现小学生思维特征的项目。比如,第34届获奖名单中,江苏代表队“‘悦’视台灯的设计”,广西代表队“父母生育二孩对大孩心理变化的影响”等。这些符合小学生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又有创新思维支持的“小课题”,才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当鼓励的方向。

  目前,仅从获奖名单的项目名称看,出现高级学术术语的项目还是占了不少。这不得不令人担忧,随着舆论的追问,还会不会有更多“小学生研究抗癌”的争议产生。在深究个案的同时,理应端正对待青少年科创的应有态度。

  对此,不仅需要指导教师、家长反思自身角色,大赛组织方也要调整评奖导向,不再追求科研项目的“高大全”,不再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先决条件,让那些真正体现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项目脱颖而出,让创新成果真正说“中小学生的话”。惟其如此,对学生科研比赛“拼爹”的担忧,才能得到进一步消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上一篇:云南文山:民族团结进步从娃娃抓起
下一篇:孩子最佳“认字时间”是几岁?并非3或4岁,这一年龄识字大爆发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