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教育的基础,但大多数父母却不信任孩子,哪里出了问题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本章是《肯定式教养》专栏的第20章,肯定式教养,一种颠覆你原有教养理念的教育方式。

  我在本专栏中一直强调父母对孩子要信任,“信任”是我们“肯定式教养”的基础,是我们“肯定式教养”所有教育手段的前提,也是与“否定式教育”的最根本区别。

  在“否定式教育”理念下,父母是不信任孩子的,认为孩子离了父母的监督管教就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正是在这种理念下,父母时刻绷紧心中那根线,不断的的监督着孩子,时刻准备着随时出手纠正孩子的错误。

  举几个例子:

  假如父母相信孩子会按时的完成作业,父母会耳提面命的时刻盯着孩子,不断地催促孩子吗?肯定不会;假如父母相信孩子可以按时起床的话,父母会一遍遍地提醒孩子赶紧起床吗?肯定不会;假如父母相信孩子玩手机是节制的,父母会视手机为洪水猛兽,不让孩子玩吗?肯定也不会……

  正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认为孩子不能依靠自己改正错误,父母才采用了“否定式教养”的方法,通过批评指责管教等方法来强制孩子改正错误。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我们的“肯定式教养”理念,它恰恰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对孩子采取教育。

  在“肯定式教养”理念下,父母相信孩子,他们现在之所以失败只是能力不够,因此父母会更多地集中于培养孩子的相关能力。

  孩子写作业拖拉墨迹,父母不会觉得这是孩子问题,而是孩子能力不够,于是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是没有时间观念还是专注力不够,掌握了相关能力,自然就消灭了缺点;孩子早上起不来,父母不会觉得是孩子懒,而是孩子没有养成早起习惯或者是晚上睡得晚,通过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孩子也就变得早起了……

  可以看到,正是“信任”与否,决定了父母是采取的“肯定式教养”还是“否定式教育”。

  那么为什么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现的不信任孩子呢?搞明白这个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纠正自己的态度,重新建立对孩子的信任。

  父母是如何一步步对孩子失去信任的

  父母之所以会逐渐失去对孩子的信任,跟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关。

  我们最擅长的观察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决定了我们最擅长的方式就是以己度人。这很好理解,毕竟我们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思想来揣摩别人,这也就决定了我们通常会把自己设成一个“锚点”,以此来衡量判断别人。

  既然是以自己为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就很难保持客观。在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就是因为人的这种思考问题的特点导致的。

  这种思考观察问题的特点决定了,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我们可能会降低标准,但是标准可能仍然高于孩子的真实水平,也就是说,我们以自己为“锚点”,我们通常给孩子设置了较高的期望值。

  比如说,我们给孩子讲加法,2+3=?在我们看来很简单,我们知道孩子能力不行,觉得可能要花10分钟才能给孩子讲明白。而事实上,孩子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低,需要20分钟才能讲清。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我们讲到10分钟孩子还不会时,我们就充满了挫败感,开始对孩子失去信任了。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都会给孩子设置更高的标准,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孩子特别优秀,没有说觉得自己孩子是个废物的,因此我们总是会觉得孩子很棒、很厉害,所以我们对孩子抱有更高的期望,当然也就设置更高的标准了。

  当我们给孩子设置了更高标准,抱有更大期望时,孩子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孩子失败的多了,我们当然也就对孩子变得越来越失望了。于是我们就开始越来越觉得孩子不行,对孩子不信任了。

  也就是说,父母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了,父母更容易高估孩子,而孩子本身的能力又不足以满足父母的这种高期望,于是父母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信任孩子了。

  父母要相信孩子

  虽然我们是因为期望值不断的被打击逐渐失去了对孩子的期望值的,但是却很难通过调整期望值进而不断满足期望的方式来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因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孩子抱有高期望,即使我们努力调整这期望着,但很多时候仍可能制定高于孩子的期望值。甚至有时候,即使你设定了比孩子能力低的期望值,孩子仍然可能无法满足。就比如说你让10岁的孩子算个加减法,这期望值够低吧?但孩子仍然可能错了,你是不是又要被打击的失去对孩子的信任呢?

  也就是说,通过满足期望来建立信任这种方式本身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即使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努力调整,但是最终他们仍然不信任孩子的原因。

  那怎么办呢?如何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呢?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重要
下一篇:幼儿园不能叫“双语”“艺术”!严查以托管班等开展学科类(含外语)培训!还有……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