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播种信念的人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天津师范大学供图

  这是他第1574次讲座。

  他慢慢走上讲台,双手微微撑住讲桌,桌上没有讲稿。他清癯的面庞略带病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丝毫不像一位已经83岁的老人。

  2023年6月2日下午,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思政大课堂,他为2022年入职的年轻老师讲党课——“矢志追求更有品位的人生”。

  他叫王辅成,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也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

  两个小时的讲座,他一如既往站着讲、脱稿讲、不计报酬讲。这是从29年前第一次讲座开始,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两年前他做过手术,眼下身体仍在恢复期,这次讲座学校为他备了轮椅,他摆手拒绝:“我会一直站着讲下去,直到我讲不动了为止。”

  多年来,王辅成全情投入、倾情奔走, 将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题,化作精彩的宣讲,把信念的种子播撒到一个个倾听者的心田……

  一

  清晨5点钟,83岁的王辅成已开始每天的“晨诵”。王辅成的“晨诵”不是机械地背诵,500多字的《黄州快哉亭记》,他吟诵起来行云流水、感情充沛。年轻时,他就养成了背诵名篇的习惯,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

  在天津师专中文系上学时,王辅成的日历上不变地写着两个字——读书。1963年从天津师专毕业后,王辅成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学生们都喜欢博学多才的王老师。他也沉醉于讲课之中,每次站在讲台上都旁征博引、激情澎湃。

  “读书”是王辅成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多少个夜晚,台灯下,是他孜孜求索的身影。他搜集着那些鲜活的事例和精彩的文章,然后记在本子上和大脑里。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遍布的符号标记,记录着他的勤奋与深思。到今天,王辅成每天都要读书看报五六个小时。

  在王辅成的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很大。一位是雷锋。王辅成是雷锋的同龄人。雷锋牺牲之后,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那时,王辅成就下定决心,要像雷锋那样,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另一位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1982年,作为天津市劳动模范,王辅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上,他遇到了吴运铎,并得到了吴老“把一切献给党——王辅成同志共勉”的珍贵签名。从此,“把一切献给党”这简短而不简单的6个字,成为王辅成的人生准则与崇高追求。

  二

  1994年,当时已在天津市环卫局工作的王辅成,被调到天津市教育学院(后合并到天津师范大学)工作,任副局级巡视员。这一年,他54岁。

  重回校园,这一次王辅成面对的是中小学老师。自己应该怎样与他们交流呢?走进校园的第一天,王辅成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经学校研究决定,王辅成为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讲授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

  像一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人一样,王辅成仔细翻阅着自己的剪报册,找资料,翻书本,写讲义。

  第一课,就讲师德。他特意给这堂课起了一个诗意的题目——“思考在远航的帆影下”。

  走进教室,眼前的年轻面孔让王辅成感慨。他在心底对自己说,必须要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经常与学生交流,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跟不上年轻人的思维。

  站在讲台前的王辅成很镇定。他站姿挺拔,嗓音洪亮,他有那么多话要对这些年轻人说。

  第一堂课上,他由当时的教育现象,引申到教师本身的素养,还与学员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学习体会。一堂课结束,他意犹未尽,学生也意犹未尽,他们忽然发现,原以为枯燥的课程竟然被王老师讲得那么有趣,生动之余引人思考,深刻之中启人智慧。

  大家纷纷点赞王辅成的课——实例丰富,语言通俗,富有激情。

  王辅成的课渐渐成了“明星课”。随着讲课次数不断增加,他的讲课内容从单纯的师德层面提升到如何正确树立“三观”、做一个大写的“人”。他将“三观”的具体内容、培养途径、重要意义等内容设计为四大主题56学时的教学大纲,根据不同听课对象、不同需要推出不同组合。

  从此,王辅成踏上了“三观”宣讲之路。通读多遍的理论著作,为他的讲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反复吟诵的中华传统经典,为他提供了充足的文学养分;19年中学老师的历练,让他在讲台上应付自如……

  三

  2001年10月,王辅成从天津师范大学正式退休。退休后的他仍像从前那样忙碌。桌上的日历依旧密密麻麻,他奔走在宣讲“三观”的路上。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讲堂上,常常能见到他挺拔的身影、听到他铿锵的声音,他的宣讲给很多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渐渐地,王辅成的宣讲声名远播,他的脚步也从天津延伸到北京、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

  王辅成相信,正能量的种子就是这样一颗颗播种下去的,只要用心耕种、辛勤浇灌,这些种子一定会发芽、长大、结果。

  2006年5月,应河南省安阳二中之邀,王辅成为学生们宣讲“学生时代如何树立理想信念”。5000名学生有序地在操场集合、整齐列队。在操场上,王辅成举着麦克风站着讲了两个小时。温暖的午后,阳光照耀着他,也照耀着孩子们。他和孩子们谈理想,说信念,讲人生,论价值,探讨人活着的意义……5000人的露天讲座,连同他的激情与学生们的共鸣,就这样深深地刻进了学生们的记忆里。

  2007年5月,一年之后,安阳二中再次邀请王辅成为全校几千名师生做讲座。再次受邀,王辅成十分高兴。还是畅谈“三观”,还是阳光下的那个操场。第一句话还未出口,王辅成的眼睛已经湿润,他感动不已,为自己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而无比骄傲。

  王辅成的宣讲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又十分精辟。这些话语,有的是他引用的,有的是他化用的,有的是他原创的,不管哪一种,都是从王辅成的思想深处喷薄而出。特别是当他流畅地、一字不差地背诵长长的经典原文时,会场上总会响起掌声,那是听众发自内心的敬佩。而每当他看着听众入神的表情,心底就会涌起甜蜜的成就感。

  四

  在王辅成的身上似乎有这样一种能量,可以无声地影响人,有力地鼓舞人。

  2010年10月的一天,应天津大学之邀,王辅成为机械工程学院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

  坐在听众席的工业设计专业大二学生高一歌记得,站在讲台上的王辅成,一开口便与众不同——声音洪亮,双眼有神,充满激情。

  时至今日,高一歌还记得那天王老师宣讲的题目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三观’”。他没有板书和课件,就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讲得平实生动,句句说到人的心里。高一歌的思绪被深深吸引,听到动情之处,泪水忍不住在眼中打转。

  这堂党课,同学们都沉浸其中,思想的火花随着王辅成的讲演而绽放……

  2011年5月,高一歌参加入党宣誓,脑海中又闪现出听王辅成讲党课的情景。她在心里对自己和王老师说:“我一定会走好人生之路。”硕士毕业回到家乡,她与王辅成一样成为一名教师。今天,已是家乡一所高校老师的高一歌,经常在班会上和学生们讨论“三观”话题,引导学生成为弘扬正能量、有责任感的人。

  2017年10月15日下午1点50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研究生龙凌云早早坐在报告厅里,等待学校为新当选的学生党支部书记举办的讲座开始。

  龙凌云是贵州毕节人,是他们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和研究生。大学期间,他入了党,大四那年,他圆了从军梦。他以优秀士兵身份退役后,考入天津大学读研。

  1点57分,主讲人王辅成站到讲台上。大屏幕上显示着演讲主题——“活着树一面旗帜,倒下铸一座丰碑”。

  2点整,王辅成准时开讲。“同学们,我是王辅成。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回答好人生的一道必答题,人活着为了什么?”

  沉默片刻,同学们纷纷说出答案。

  “非常好,谢谢同学们的答案……”

  那一次讲座,龙凌云久久难忘。下课后,他走到王辅成面前:“王老师,我喜欢听您的课,我现在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研,希望您今后多多指导我。”

  从此,只要有时间,龙凌云就会追随王辅成的脚步,聆听他在其他高校的讲座。在这样的熏陶下,龙凌云郑重决定,硕士毕业后,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小分子,投身到国家的大事业里。2020年8月,他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冬青村驻村;2023年6月,他主动申请到乡镇工作,为黑龙江的乡村振兴再添一份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在提升,王辅成讲稿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讲台上的王辅成喜欢与学生互动,同学们也喜欢向王老师提问。通过这些提问,王辅成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断补充素材、调整视角,用更有说服力也更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案例和解释,化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五

  不光是宣讲,在生活中王辅成也时时处处为青少年做榜样。每月他只给自己留几百元零花钱,钱攒到一定数额,就找机会捐出去。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爱心,也不愿意被捐助人知道自己的存在。

  多年来,王辅成把劳模补贴、各种奖励和自己每月的大部分零花钱,都用于助弱帮残,至今已经捐款50余万元。

  几十年来,王辅成的身份、地位、角色在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传播信念的初心和行动。从1994年宣讲至今,29年间,他从年近花甲讲到岁至耄耋。他将信念从大学播种到中小学,将感悟从机关辐射到企业,将正气从城市传递到乡村。1500多场的义务宣讲,50万听众的思想共鸣,彰显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情怀,书写着一位共产党员的执着,大写着“最美奋斗者”的情操。

  只要时间允许,他对所有宣讲邀请都不拒绝。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他仿佛在履行一项使命。他不止一次说,我要用尽全部心力让自己的这抹夕阳红染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上一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扩充产品线 飞凯材料上半年实现营收13.18亿元
下一篇:赵永升:“失去南方国家”,美欧的现实担忧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