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非遗领域行业标准发布:规范非遗档案,广东走在前列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近日已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将于9月29日实施。
该标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起草,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我国各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的采集和著录工作。
该系列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非遗保护机构和从业者正确认识非遗保护的原则理念,在面对形态各异的非遗项目时,准确把握采集著录的方向和重点内容,提升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一份非遗项目采集的“向导图”
非遗数字资源采集,通俗地说,就是以各类非遗资源作为记录对象,通过录入、扫描、摄影、转录、摄像等方式生成数字资源。它和存储、共享非遗数字资源等共同构成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整个流程。
该标准的出台明确了非遗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的总体要求,规定了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采集实施、资源著录方面的业务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1部分。
在各个部分中,明确了“采集什么”“怎样采集”“如何著录”等问题。
据介绍,此次新出台的标准对各门类非遗项目应采集、著录的内容及其相应要求进行了归纳提炼,既是一份认识非遗项目的“说明书”,也是一份拆解细化工作任务的“向导图”,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意义。
以传统戏剧为例,标准明确了该非遗项目应采集“非遗项目基本信息”“代表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相关习俗”“行话术语”“逸闻传说”等要素。还从技术层面对设备、文档格式、图片分辨率、音视频码流率、字幕设置等提出规范要求。
据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介绍,标准的出台,对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利用、非遗大数据体系构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乃至提升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和支撑作用。
我国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下10万余项非遗项目,其数字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均可以之为参照,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规范非遗档案,广东走在前列
此前,我国缺乏统一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相关标准,随着业务实践的广泛开展,业界对于出台有关标准规范、指导工作认知与实践有着愈加迫切的需求。
在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看来,非遗作为一类无形且活态的文化资源,天然依赖于有形化、视音频化实现保存记录。
非遗项目的活态存续是非遗保护的首要目的,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和著录有利于传承实践的恢复、文化资源的留存、人类记忆的延续。
“非遗的数字化与物质遗产相比,起步晚了不少。我国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展示等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对非遗而言,以静止图像等保存的记录手段在文博领域及图书档案领域都有许多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但在利用音视频及数字科技手段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可直接遵循的标准和可借鉴的做法都不多。”杨红说。
记者了解到,在2021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工作规范》)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档案工作操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操作指引》),要求全省各地按此规范开展非遗档案建设工作。其中就包括了非遗的数字化记录。
广东省从2015年开始,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工作要求,一步步扎实推进对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工作。
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告诉记者,《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引》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广东省非遗的档案工作,其中包括对非遗项目的数字化的收集、整理、存储。“从规范非遗档案方面来说,在全国范围我们应该是走在前列的。”
“非遗门类这么多,怎样去做数字化著录?”在蓝海红看来,国家出台的这一标准非常及时,对非遗从业者而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大家都在不断地探索,现在有了这个标准之后,非遗的数字化记录工作更规范、更科学。”
数字助推非遗生命存续,大大提高二次利用率
非遗数字资源的采集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广州半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总监郭旭家曾多次负责非遗数字化记录工作的具体执行。
“我们通常记录的内容包括非遗的历史源流、技艺特色、传承发展脉络、工具、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作品等,对传承人的记录则包括口述史访谈、项目的实践操作、对完整技艺流程的展示、对徒弟进行技艺传授等内容。”
在郭旭家看来,这次出台的标准相当于一个抓手,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让他们从表象中抽丝剥茧,把各项非遗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准确地提取出来。
收集到系统的数字资源以后,非遗便能从专业领域走向了大众视域,成为各平台重要的文化艺术内容资源。杨红指出:“非遗在当代与未来的可持续实践应该充分运用各类数字传播平台特性和功能,借助数字形态将遗产生命力的存续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雪莲认为:“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记录和保护是数字资源采集著录工作的初衷,这类数字资源今后的利用空间也很大,可以将素材利用起来再次加工,对更广泛的群众进行传播。例如省非遗保护中心将非遗传承人口述访谈进行出版发行,通过书籍的形式让大众了解到更多非遗内容;佛山非遗保护中心也将记录过的项目资源剪辑成综述片,在公众号和网络电视上进行传播,点击量都很可观。”
郭旭家进一步指出:“数字化的采集可能只是第一步,现在有了统一的新标准,采回来的资源就相对统一了,今后利用其进行日常宣传推广、衍生文创产品,包括元宇宙等新概念的应用就有了统一的口径,可以极大地提高二次利用效率。”
蓝海红介绍,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已经推出经数字化采集后二次加工的短视频产品,今后还将继续加强新媒体矩阵的建设和运作。
蓝海红特别提到,位于广州白鹅潭畔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于明年五一期间开放,其展陈方案和设计中也充分考虑非遗数字资源的利用。
“新馆的一个职能也包括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展示,我们将利用数字资源研究开发各项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空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图/受访者提供
举报/反馈
上一篇:“毕宏生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
下一篇:河南发布行动计划 三年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
- 加强行刑衔接协作 合力守护绿水青山
- 名单公布!南昌31名学霸上榜!
- 北京有车型优惠超10万元,南阳有门店贴出“国货惠民价7.59万元起”海报,合资车
-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转为雇员制行不行?银川市人社局回复了这份提案
- 老师曝光教室无窗帘被约谈 校长停职、教室已全部安装窗帘
- 大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 最美家庭展播二:梁芳清家庭
- 王晓龙谈国内青训:我们只有初中水平老师,教不出大学水平的学生
- 11月起 四川学业规划行业有了“国家标准”
- 河南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 gre数学有哪些备考方法
- 最优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
-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八讲 |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 重磅消息 | 第十二届商学院数字化论坛即将启幕!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路演特辑
- 建筑“黑科技”闪耀长沙筑博会
- 为青春点赞!你最喜爱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扬州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喜迎建队日争做好队员
- 深圳发布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第三轮测评结果 低于80分市场数量大幅度减少
- 2023下半年湖南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安排
- 朝阳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
- 小米 14 表现如何?数据库实测性能续航充电等
- 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青年标兵……她是曲园学子李雯鑫
-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马鞍山:水清岸绿 石臼湖风光美如画
- 「一线新动态」十年深耕涉外高端电力人才培养,“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助力“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