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先生」黄达德:育蕴胸中丘壑 细绘人间丹青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2-01
手机版

  在黄达德老先生看来,画家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走进自然,方能不断地从自然中吸取养分,创造出自己的绘画风格。

  人物简介

  黄达德,原名黄呈标,别名山客,1929年出生,晋江东石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泉州报》美术编辑,晋江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晋江地区美协主席。擅长中国画,1984年创办泉州画院,为画院首任院长。今为泉州画院名誉院长、李硕卿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闽江木筏》参加华东地区国画展并选入《现代中国画选集》;1964年《风展红旗如画》《抗天图》(两人合作)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1977年《宝石敬献纪念堂》(两人合作)入选全国纪念建军50周年美展;1983年《八月石井》入选全国侨乡风貌画展;1984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石井村》及1987年《石榕图》获福建省国画展优秀作品奖;1988年应邀赴港举办四人国画作品展并出版《四人国画作品集》;1992年应邀赴菲主持泉州画院《闽南侨乡风情画展》;《百榕图》长卷1994年获福建省政府首届百花文艺奖;2009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荣誉证书及纪念章。

  □记者 吴拏云/文 陈英杰/图

  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可以看出,达德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速写提炼素材。创作的大小画作有上千件,所画速写积案盈箱。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达德的左腿虽然行走很不便,但他备经艰苦,仍常涉足于名山大川之中,进行写生、观察、感受,用大自然的秀丽景色来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激发创作热情。他坚信深入生活才是创作的第一源泉,厌恶那种闭门造出千山万水,千篇一律的山水画。

  ——《搜尽奇峰打草稿》吴伟程(中国美协会员、厦门市原美协主席)

  黄达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是93师文工队队员。(1951年)

  1.先生您1929年9月出生于晋江东石,能请您介绍一下当时的家庭情况吗?还有您早年接受教育的情况?

  黄达德:我是1929年农历八月初二(新历9月4日)出生于晋江东石镇檗谷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我们这个村子以务农为主,农忙时节小孩子也要帮工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齐去山上放牛。直到八周岁,我才到村里的龙溪小学就读。当时一个班里的学生并不多,仅一二十人,授课的老师更是只有一两人。上学时,我是比较专注于学业的,成绩较为优异。1942年,龙溪小学停办。我只好转至东石镇里的龙江中心小学续读。1943年,我在龙江中心小学的同桌告诉我,金井镇毓英小学的规模更大、教学更好。我一听心动了,回家马上和我父亲商量转学,结果他也同意了。于是,我在1943年秋又转至毓英小学就读。在毓英小学我遇到了人生的一位重要恩师、毓英小学教导处主任许炽福。他对我关怀备至,不光是对我在学业上关心,在生活上也很照顾。许炽福先生告诉我说他是从泉州培元中学毕业的,还嘱咐说:“你天赋不错,你在五年下念完之后,我带你去培元中学读书。”

  1944年夏季,我真的听从许先生的叮嘱,从家乡出发前往泉州市区,要去培元中学报名读书。当时处于战乱之中,交通不便,许炽福先生无怨无悔地陪我一路从老家走到泉州,走了将近一天的时间。翌日,他带我到培元中学报完名,之后又送我归家。我一直记得他的这份恩情。成年后我在泉州工作时,每年回东石老家都要特地去老师家看望他,向他问好。在许炽福老师临终前,我曾问他,当年为什么对我那么关照?先生只回答了一句:“你有志气!”

  2.晋江东石是明代大学士黄景昉的故乡,当地还有闻名遐迩的古檗山庄、檗谷黄氏家庙等,文化历史气息浓郁。请问这样的地方人文对年幼时的你有没有产生过影响?

  黄达德:家乡檗谷村早年的小学就设在檗谷黄氏祠堂内。黄氏祠堂名气很大,民间素称泉州南门外“塘东崎、檗谷大”,指的就是晋江塘东祠堂屋面最斜,而檗谷祠堂规模最大。檗谷黄氏祠堂内,包括大学士黄景昉在内的名人匾额多达三十几块。祠内的匾文、联文,字都非常漂亮。我们小时候在那里读书,那些字其实就是我们的范本。檗谷村自古文化氛围浓厚,以前村里很多人会写春联,一到过年时就像办起了书法大赛一样,“春联高手”们个个写起字来龙飞凤舞,煞是好看。古檗山庄里收藏的名人碑刻众多,这是远近有名的,对我的心灵震撼也很大。

  另外,檗谷村还是风景秀丽之地。家乡的东石寨对我影响亦很大。那里地处白沙湾,年少时我常登寨远眺,只见烟波浩渺、海天相连,当真是心旷神怡。长大后,我也曾用画笔描绘下心中的东石寨风光。

  3.据说您初中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师,接着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中磨炼了多年。这段生涯能请您回忆一下吗?

  黄达德:在培元中学读书时,家里经济特别困难,每月只能给我寄来一两元钱,但我还是坚持刻苦学习。初中第一学期我在班上的书法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美术写生比赛获第二名;第二学期则是书法比赛第二名,美术写生比赛第一名。1946年,班里选我当班长。可那时受全国学潮运动影响,我组织学生罢考。学校领导知道这事后,狠狠批评了我,并且给我与另一位同学记大过。我当时血气方刚,一气之下索性退学,返乡务工。

  1947年春,金井曾坑小学缺少一名教师,经同学介绍,我入校出任教师。秋季我失业在家,我平时曾画了许多写生作品,我将这些画挂在家里。那时东石镇上的礼拜堂有一位传教士名叫蔡德芳,有一次他看到我的画作,十分欣喜。他说自己在台湾办过画展,邀我抽空去他家,他想教我画画。后来我去他家时,发现他家里有很多画册,看得出他确实是位懂画、爱画之人,于是决定跟着他学画画,画花卉。在他画画时,我会帮他打水,帮他磨墨,然后观察他如何作画。

  1947年下半年,我细想自己初中还没毕业,没文凭,这怎么行?我就请许炽福和蔡德芳二人去做我父亲的工作,说服他同意让我去安海的养正中学继续完成初中学业。经二人的劝说,真的同意了。又经过一年的攻读,1948年秋季我终于从安海养正中学初中毕业了。这时,许炽福先生来找我。那时他已经离开毓英小学,调至晋江龙湖亭的晓新中心完小任校长。他邀请我去晓新中心完小任教。我点头答应了。从1949年春至1951年7月,我便在该小学担任教师。

  由于喜欢作画,在学校时我画了许多讽刺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的画作,如《‘蒋骷髅’的梦》《遮不住了》等,贴在校园内墙报上供师生们欣赏。后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我画了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图,以及放大《美帝侵华百年史》一组漫画,在本村及邻村向乡亲们宣传抗美援朝的重要性,用画笔干起了宣传工作,获得好评。1950年秋季临结束,英林区政府借调我参加第一期出版。1951年5月,我被吸收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

  年轻时的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当教师,感觉比较拘谨,我内心深处是渴望走画画这条道路的。1949年下半年,有一天我在安海镇上的一家新华书店内发现一本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纪念文集,里面介绍了全国文艺界的诸多名家,以及他们在延安时的活动情况。在书中,我还读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一文,顿觉眼前一亮:原来画画的不光是能成为画家,还是“文艺工作者”啊!还懂得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如此一来,更坚定了我以后要当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信念。

  1951年7月,学校放暑假。一天,我到泉州市区来,正打算前往古榕巷内的晋江地区文工团找一位朋友施培植。刚走到金鱼巷口,迎面走来一位解放军同志,老远就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定睛一看,曾一起参加土改工作的老马同志。老马说,他之前有写信给我,催我来泉州参军,“部队文工队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啊!”可惜,没收到信。而那天恰好是征兵已截止了。老马不死心,说文工队队部就在巷尾,拉着我便往那儿走。在队部内,文工队队长孙逢金考验了一番我的画技,就带我去让军医检查身体,随即同意让我参军。就这样,我机缘巧合地入了伍,并在部队度过了5年时光。我对部队是满怀感情的。入伍期间,我曾荣获四次三等功,曾画一组“战地生活”速写在华东战士刊物发表,我的素描画《我戴上八一红星多荣耀》还发表在了《北京连环画报》上。后来这张作品在福建省首届青年美展上荣获三等奖。

  拜访著名老画家李硕卿(左)(1984年)

  童年伙伴合影(1938年,前左二为黄达德)

  4.离开部队后,为什么会想到去报考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另外,上世纪50年代,您结识了泉州画坛巨匠李硕卿,后来还跟李老有过不少合作,创作了不少精品画作。您和李老相差21岁,怎么会和他相识并成为忘年交的?

  黄达德:从部队复员后,我寻思自己要当文艺工作者的梦想还是没有实现啊。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态,我一心想要报考高校的美术专业,以后好从事绘画工作,当个文艺工作者。就这样,1956年7月,我报考了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为什么选择师范院校呢?因为当时家里实在贫困,拿不出学费来,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由国家出资培养,没有学费这方面的烦恼。而在那年,全国统一招生仅有三家师范院校开设有美术系:一为福建师范学院,一为安徽师范学院,另一为山东师范学院。在填报志愿时,除了这三所学校的美术专业外,我其他的选项统统不填,算是“孤注一掷”了。是年8月,经考试,我顺利地被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所录取。在福建师范学院念书时,即使到了周末我也从不休息,背上画夹就到闽江两岸去写生,画山水。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努力拼搏,使我领略到了山水画创作的要诀。1956年底,我创作的作品《闽江木筏》发表于《福建日报》上。该作品1958年曾参加华东地区国画展,并入选《现代中国画选集》。另外,在福建师范学院时,我还创作了《闽江一角》《红旗到了》《民兵》等多幅作品在报刊发表。

  上世纪50年代时,画家李硕卿先生的大名我早有耳闻。1956年,我带着入伍期间创作的作品,前往李硕卿老师在泉州市区的住处,去向他求教。李老为人非常和蔼,一点老前辈的架子都没有,跟我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我当时向他表达了想报考高校美术专业的愿望,李老马上鼓励我,说我“一定没问题的”。李老是十分惜才、爱才之人,他一直希望有更多人才来从事美术创作,增加美术界的力量。他有句口头禅称:“一块炭,烧不旺;一炉炭,火焰旺”,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1964年我开始与李硕卿先生合作创作。当时福建省文化厅为了迎接全国美展,特地集结全省艺术工作者成立了一个创作组,集中在福州搞创作。泉州一共3人参加创作组,除了李老和我以外,还有一位黄清琦。我和李老商量各取所长、共同创作,我们创作的画作《风展红旗如画》,就是由李老画山水,我负责画人物;另一幅画作《抗天图》反映的是金鸡水闸刚刚建设的场面,亦是我们合作而成,这两幅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风展红旗如画》后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与李老的合作之所以如此和谐,其实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我们互相尊重,对彼此的艺术涵养给予认同;二是我们的艺术主张相同,都主张“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5.1958年,您毕业后曾任《泉州报》美术编辑。《泉州报》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该报的情况吗?

  黄达德:1958年,我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时,恰逢《泉州日报》创刊,需要大量采编人员。该报采通科的科长李祖景是我在养正中学时的同学,建议把我调来当美术编辑。后来,报社成立美术摄影组,我出任组长。就这样我在报社工作,直至1969年。《泉州日报》创刊初期,人员一度达到上百人,1961年改为双日刊,更名《泉州报》。1968年,由于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人员削减近一半。到1969年6月报纸停办,编辑部人员全部被要求参加思想学习班,地点在清源山上,后迁德化。9月,采编人员被分配到安溪、永春、德化三地当干宣队。我被下放到了永春达埔。1970年,我又从达埔调到永春县印刷厂工作,1974年才调回《泉州报》印刷厂参加商标设计工作。

  6.后来,您出任晋江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晋江地区美协主席,在这两个职位上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黄达德:我是1977年7月调入晋江地区群众艺术馆的,刚开始负责美术工作,后来升任馆长。在艺术馆时我就发现,当时的晋江地区尚未成立美术家协会(简称美协),这样就少了联系美术界人士共同发展美术事业的桥梁和纽带。于是1984年初,我给有关部门打报告,希望能成立晋江地区美协。不久报告获得批准,美协正式成立。当时我就请李硕卿老师出任名誉主席,我自己担任首届美协主席。晋江地区美协的创立,对于繁荣泉州文艺事业是有帮助的。

  黄达德与传教士学习绘画

  在画室作画

  7. 70年代末,您随李硕卿先生入京参加国务院文化部国画创作组和作画活动,有机会接触各地名家,领略各派画风,这次机遇对于当时的您应该很有触动吧?听说您返乡后,画风突变?

  黄达德:1978年,国务院文化部成立创作组,召集全国各地名画家赴京作画。李硕卿先生之前创作了一幅描绘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作品《移山填谷》,轰动全国,他本人也被选为中国美协的理事。这次国务院文化部成立创作组就点名让李硕卿先生参加。由于此前有过愉快的合作,所以李老便来找我,让我随他一道进京参加这次创作活动。等到了北京,我们发现此次创作并没有统一的主题,各地名家都是独立、自由创作。于是在活动期间,我也画了30多张情趣盎然的小品画交给主办方。

  在北京创作时,我们结识了众多名画家,领略到多种画风,这是事实。这些名家包括:何海霞(张大千的弟子)、孙其峰、彦涵、冯建吴、王学仲、刘继卣、郑乃光、溥松窗等。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大多充满人性的、张扬的力量,给我的心灵带来难以言喻的震撼。为了学习,我向这些大师们求画,基本上都如愿了,而且多为现场直接挥毫作画相赠,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名画家还传授给我一些画画的诀窍,如画笔用狼毫作的,画出来线条才会挺;绘画要呈现出独特风格,既要饱有冲击力的现代感,又要有丰富深邃的思想性,等等,令我受益匪浅。从北京归来后,我去过黄山等地写生,将在京时吸收到的知识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上,在画风上逐渐起了改变,强化笔线的力度与表现性,并突出水墨韵味,形成自己较鲜明的风格。

  8. 1984年,出于什么想法您创办了泉州画院,并成为首任院长?

  黄达德:1983年,省政府调我去省文艺创作组参与礼品画的创作。在省城时有朋友告诉我,福建省画院1982年创建,目前已落实编制有12人;而福州画院也有12人,画院或将成为培养各地画家审美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创作技巧的基地。当时泉州还没有画院。我听了朋友的话心想:泉州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而且我们也不缺绘画方面的人才,在组建画院这件事情上怎么能落后呢?回到泉州后,我马上给市委宣传部打报告,申请创建泉州画院。经研究,同意创建的批文终于下达。在经过数月的筹备之后,泉州画院于1984年11月创建。当时请李硕卿先生出任画院名誉院长,而我担任画院首任院长。一周年后,泉州画院举办“画师作品汇报展”,由本院画师与外地名画家共同奉献的数十张作品,获得了前来观展的市领导和嘉宾的夸赞。画院还被时任泉州地委书记张明俊称为“历史文化名城又一枝花”。

  9.您的许多画作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好评和奖项,就您自己的观点而言,哪些作品能代表您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水平?

  黄达德:《闽江木筏》应该算是我早期的处女作了,当时我还在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后来,我比较拿手的其实是一些地方小品山水画,着墨不一定很浓,但言简意赅,彰显淡泊幽远而又意味深长之境。较为大型的画作则要以与李硕卿大师合作的《风展红旗如画》《抗天图》为代表了,它们都是主题画,是比较特殊的类型。再后来我的代表作就属《百榕图》了,《百榕图》长卷1994年曾获福建省政府首届百花文艺奖。

  黄达德速写集

  1988年,泉州画院与武夷画院作品联展学术交流会举办。

  原《泉州报》诸同人在泉州画院雅集时合影(2000年)

  10.写生派画家一般都会遍游大江南北,从而寻找创作灵感,您有这样的经历吗?

  黄达德:山水画写生对山水画创作与画家风格的形成,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画家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走进自然,不断地从自然中吸取养分,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绘画风格。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得益于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也曾走过千山万水,其中著名的景点如武夷山、黄山、雁荡山、峨眉山、泰山、九华山、长江三峡、桂林阳朔等,但不出名的更多。有一回去四川峨眉山令我记忆深刻,那天我是约了武汉画院的叶德昌一起去的。我们从山下一路爬到金顶,结果遇上了漫天大雪,连说话声都好像被冻住了。雪中赶路叶德昌是有经验的,他说这里海拔有3000多米,下山很滑,要有准备。于是我俩找来草绳绑住鞋,这才敢往山下走。那一刻感觉风啊、山啊、雪啊都像被埋入了记忆深处。这样的遭遇其实是增长我们见识的。画家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就是要靠这样的经验积累。

  11.艺术界称您最钟情于“榕”,您的不少画作特别善于刻画榕树的姿态,前些年还创作《百榕图》长卷,把榕树的结构、造型、姿态、气势、肌理、质感、性格、神采一一描绘得深入而生动。为什么这么喜欢榕树?

  黄达德:为创作《百榕图》,我光搜集素材就花了将近10年时间,画画则用了2年。我打小就喜爱榕树,我觉得闽南地区的榕树其生命力异常顽强。一些特殊的榕树,如倒榕、屋顶榕、跨河榕、榕抱樟、榕抱松等,千姿百态,盘根错节,在地下有树根,在空中有气根,意寓着生命永恒。这是我十分欣赏的地方。在我的家乡东石,有“四丛榕”“五丛榕”,每次回乡,我都会去看看,看它们的千变万化,也看它们的气象万千。

  我会以榕树为对象创作《百榕图》,与晋江安海画家洪世清的一句话有关。洪世清以画熊猫而著称于画坛。有一回我遇到他,禁不住好奇地问他为何爱画熊猫。他回答说:“画国画,要选容易表现线条与墨气的物象。”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立马想到了榕树,这种在生命力旺盛的植物,不正是作画最好的对象么。于是,为搜集素材我从福建沿海一路南下直到广东新会,寻找奇特的榕树作为素材,不断发现、不断写生,最后才创作出了《百榕图》长卷。

  12.最后一个问题,您的别名是“山客”,有什么特殊寓意吗?

  黄达德:我偏好山水,勤于周游学习,借以蕴育胸中丘壑。有时是出于写生搜集素材的需要,有时则是纯粹出于喜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我又曾经下放到永春山里去工作、学习,那时我就想,到了山里不就是“山客”吗?那我干脆就叫“山客”好了。于是便有了这个别名。

  举报/反馈

上一篇:艺考上岸必须要通过的五个分数线!
下一篇:明年1月7日!山东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时间定了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