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走近艺术名家〗曹文‖恩师张文波的奇遇与奇事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2-02
手机版

  

  

  ☆走近艺术名家☆

  作者引言:11月底的一天,在瞭望中国新媒体作者群里聊起了晋方言,大家打字都很快,唯独我打字比较慢。尤其是老战友齐遥,老催我说话,感觉像小时候玩丢手绢。齐遥把手绢放在了我身后,我发现后拿起手绢赶快追,但就是追不上,只能服输认罚。他说要罚我写篇稿子,总编辑张大帅也热情约稿。我想了想,写什么呢?心有所动,忽然想起了我国摄影界老前辈,军事摄影教育的奠基人,我的恩师张文波老师。张文波老师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怀念文章,连夜修改完善,投稿瞭望中国新媒体,也是完成一桩我的感恩心愿吧。

  恩师张文波的奇遇与奇事

  曹文

  新中国军事摄影教育先驱,被誉为朋友遍天下、桃李满天下的老摄影家张文波,热心仗义,身上充满传奇故事。逐个讲,三天三夜说不完。只能择其要者,按年代大致划分,略说一二。今年适逢建国73周年,按每10年划作1个阶段,每个阶段择其要者说3件事。为文字简练,只在标题里用老师统全篇,正文都用名字或第三人称代词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挂一漏万也就那么地了。

  一、上世纪50年代

  当上首批义务兵

  1955年,我国征集首批义务兵。这是史无前例的兵役制度。

  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都是募兵制。所谓打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对年龄、身高、体重都没有明确限制,因而会出现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弓的现象。农民起义军则是揭竿而起,饥民响应。民国时期,国民党是抓壮丁,逮着男性青壮年就拉到部队算兵。

  红军时期,主要靠根据地补充兵员。抗战时期,是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劝夫打东洋。解放战争时期,部队边打边扩,还有不少从国民党部队投诚起义或俘虏愿留的解放战士。直到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主体还是志愿兵。战胜美帝及16个仆从国,一战立国威。

  部队要正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补充兵员就不能那么随意,条件要高一点。人民江山人民保,子弟兵首先要政治可靠,因而要各地选拔家庭出身好、本人表现好的优秀青年作为预征对象。还有年龄、身高、体重的限制,经体检、面试,千挑万选才能定,而且规定了服役期。作为国家,这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作为个人,也是千年等一回。东北是老解放区,群众对解放军感情深。

  

  张文波入伍初期留影

  张文波家在吉林柳河,旧社会穷,解放后才上了学。他出身好、表现好、身体好、文化好、也很精干,就被选中,应征入伍到了吉林通化38军112师335团。

  张文波说话风趣幽默,到部队不改乡音。反正东北话好懂,当放映员大喇叭广播大家都知道说的啥。周围村里人听了还挺亲切,有利于密切军民关系。有什么好人好事他就编顺口溜广播,好懂易记。日常生活中,他也爱编几句。后来到334团工作不久,就用机关干部的名字谐音编了一段:郭玉春天来了,刘凤山下贾学桥底,韩栋里住着刘广贵儿,带着何显弟。只有一口赵永刚,装着郑兰康,养头纪庆祝。出来见河里有刘谟贵,岸上有张沿规,天上有汤少云。突然,孔海里钻出苏振龙,激起张文波,带着于新鲜味……要不是这段子,几十年后恐怕很难记准记全这些干部的名字。

  集训逢挚友张美远

  这个集训不同于部队后来的干部骨干集训或专业技术集训。从内容看更像新兵训练,学习共同条令,进行队列训练,以步兵五大技术为主,加单兵战术训练。因为第一批义务兵不经新兵训练直接补入连队。凡不在战斗班的都叫勤杂兵。勤杂兵在服役期满之前要集中进行军事训练3个月。这样一来,继续服役或提干素质更全面,退役当民兵连长也能称职。

  张文波入伍后当放映员,是勤杂兵。在石庙子沟集训时结识了四川巴中的兵张美远。一笔难写两个张字,他俩尽管性格不同,但都是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的好战士,话能说到一起,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俩都提了干,任过的唯一相同职务是副连长。张文波当副连长在著名的红二连,手下的一个排长李少军后来当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文波当新闻干事、宣传股长,后转业到天津,期间到深圳创业。张美远则当到38集团军军长,当选十四届中央委员。60年来,他俩亲如兄弟,年年会面,月月通话,时时惦念。

  惺惺相惜,好汉相谐。在部队也好,到地方也罢,任什么职务,做什么工作,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自己。但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工作,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全局观念、服从意识、牺牲精神,是合格军人的基本素质。创新观念、远见卓识、开拓精神,则是优秀军人在前三条基础上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俩六条都具备了,因而给多大台就能有多大戏,而且要满堂喝彩,美名远扬。不是吗?他俩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创造了全军全国一流的业绩,给后任留下好基础,且带出大批优秀人才,这是有目共睹的。正是这种共性,使得他俩胜似亲兄弟。

  

  2019年3月21日,曹文(左1)与原38军军长张美远(右2)等人看望张文波(左2)

  几十年后一次聚会,张美远将军酒后诗兴大发,作诗赠文波兄两首。

  其一:

  鸭绿军训成挚友,

  兄文弟武并肩行。

  岁月春秋催人老,

  友谊之树仍常青。

  其二:

  文波有名师,

  摄影成专家。

  大作传四海,

  桃李满天下。

  改革立潮头,

  商海风帆挂。

  企业促摄影,

  赢利兴文化。

  学摄影师从白振武

  白振武是38军摄影元老。他拍摄的《侵略者的下场》比他本人的出镜率高百倍。全世界摄影界,没见过白振武那张照片者,一定是根底不深的人。

  

  白振武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侵略者的下场》

  有人说,看到《跨过鸭绿江》那张照片,耳边就响起了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依我看,跨江照片只能看出去,看不出胜。只有白振武拍的那张志愿军持枪押着高举双手的美国兵照片才能看出胜。看到了能想起志愿军战歌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

  张文波一当兵就当放影员,每周放电影,时常写标语、画幻灯、放广播,宣传毛泽东思想,宣扬革命英雄主义和38军的光荣传统。接触到这幅记录万岁军战史的照片时自然十分激动,见到拍摄这幅照片的老前辈时自然十分崇敬。白振武见到这个既精干又机灵的小伙子,一眼就看出是块搞摄影的料。于是决定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张文波摄影,这是当时部队培养摄影人员的主要方式。

  心有灵犀一点通。张文波放电影画幻灯都很专心,有了光学原理的基础。注意分析电影画面,对构图用光影调景别都有了一定了解,学起摄影来自然事半功倍。不过那时候学摄影不像现在用数码这么简单。光配冲胶卷、放照片的显影药、定影药再控制温度,能冲好胶卷、放好照片,这一套功夫,没有半年时间谁也掌握不了。当时的相机没有自动聚焦、自动曝光功能,全凭目测评估。这也是一时半会儿掌握不了的。张文波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不到一年就开始在沈阳军区《前进报》发表摄影作品。再前进一步,登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二、上世纪60年代

  幸运得孟昭瑞真传

  我党的摄影史,就是我军的摄影史。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队里出摄影家。老一代摄影家绝大多数来自军队,只是建国后一部分留在部队,一部分转入中央和地方媒体。孟昭瑞一直工作在军队,从解放军画报社离休。201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注重抓两头,一方面拍摄通天的报道,如北平入城式,西苑阅兵,开国大典,“文革”风云和第一朵蘑菇云。另一方面深入部队基层搞接地的报道。38军英模单位多,先进典型多,英雄事迹多,自然是他常去的单位。

  张文波属于好学上进者,自然不会放过向画报记者学习的机会。孟昭瑞也看到小伙子很精干也很机灵,自然多讲几句。一来二去,成了忘年莫逆之交。

  后来解放军画报社从军事斗争重点地区选两名摄影师骨干帮带,福建一名,东北一名就是张文波。画报的老师不但带他采访,还回解放军画报社学习编稿、做暗房,采编制作一条龙,全面素质实现了质的飞跃。期间还熟识了高帆、柳成行等社领导和许多编辑记者。连新华社和首都各大报的摄影大腕们一起介绍给他,年轻人往后投稿就有了门路、摸着门道,命中率更高了。

  

  跟孟昭瑞老师学采访,右四举相机拍摄者为张文波

  张文波除了工作上的事,个人生活上的事也向老师汇报。连找了个年轻漂亮的舞蹈演员对象李桂兰也向老师汇报,老师当然支持。他们结婚时,孟昭瑞还专程前往贺喜并向他们赠送了东北买不到的大塑料布。顺便采访了两个专题。孟昭瑞说:这种假公济私或者叫公私兼顾的事只干过这一次。可见他对这个学生的器重。以后我们去送稿子,只要说是张文波的学生,孟昭瑞都按徒孙看待。只要有可取之处,哪怕返工也要让你登出来,不能用的也要指点一二,说出理由,让你心服口服。

  信中受周肖指教

  周肖原名周虓,当时部队官兵文化程度不高,常有人叫他周九虎。为了更好地和大家打成一片,改了个简单点儿的肖。他本是才子,8岁能作画,10岁能作诗,入伍后写过东海前哨女民兵,已是著名作家。根据工作需要到解放军战士杂志社,从台前到幕后,集中精力干起为人作嫁之事。

  张文波经常寄照片,周肖感到基础不错,提升的空间也不小。于是隔一段时间就写一封信,点评作品,指出不足。每封信都有四五页稿纸,等于单个教练的函授。张文波跟白振武学是上了路,开始见报。跟孟昭瑞学是上了台阶,上了更多的报。经周肖指点后,上了档次,做了更多高质量的专题。如《冬训前奏曲》,晒辣椒的照片配以:一串辣椒像红色的火焰,把青春的激情点燃。擦炮弹的照片配以:准备好敌人的干粮,等大炮怒火满腔。不但有思想性,还有艺术性。生动有趣,读者喜闻乐见。

  

  张爱萍下部队时向张文波传授摄影技术 高林摄

  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是军事摄影家,“文革”前任副总参谋长。下部队时总背着一台莱卡相机,随时拍照。到38军去见到张文波,也向他传授拍摄方法,给予鼓励,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老摄影家吴印咸到38军驻地指导拍摄电影《白求恩》,张文波慕名上门求教。话一投机,谈到翌日凌晨。从装胶卷怎么能巧妙掌握节点,用120胶卷拍方画幅抢出13张,到拍摄技巧、冲洗窍门,直到怎么保存好照片资料,许多经验之谈都是摄影书上没有的。

  拍《帮爸爸补军装》

  搞部队新闻摄影,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从媒体的角度说,要有名师指点,还要有关系关照。否则自己觉得是棵葱,没人拿你蘸酱。从部队的角度说,要有基层特别是英模单位和先进个人的支持,他不配合你没办法,即使靠行政命令同意你拍,消极应付你也拍不好。当然最关键的还得有领导特别是主官的支持,否则要人没人、要车没车、要钱没钱,啥也干不了。38军的首长十分重视摄影工作,和张文波积极争取开了好头有很大关系。

  

  年画《帮爸爸补军装》

  一次张文波到首长家送审照片稿,恰遇两个小姑娘帮爸爸补军装,当机立断,拍下了典型瞬间。之前他也拍过不少困难年代部队勤俭节约,修旧利废,节水节电,钉鞋缝袜,粗粮细做的照片,大多登了报,但都没有这张影响大。这张照片前景是被缝补的旧军装上将军的肩章军衔,中景是缠着白布条的缝纫机,背景是艰苦朴素的宣传画,很好地衬托了两个穿土布衣的小姑娘,被印成年画,全国发行,到处张贴,影响深远。

  

  《帮爸爸补军装》 邓岳少将的两个女儿为父亲补衣服 张文波摄于1960年

  三、上世纪70年代

  随拍铁凝小姑娘

  上节说的是拍两个小姑娘,本节说的是拍一个小姑娘。不是《村外河旁》那一群帮解放军洗衣服的小姑娘。反正当年张文波相机随身带,逮着机会就拍。特别是和保定胶片厂熟了以后,到那儿弄点代代红胶片,自备暗盒,1.5米就卷一个135胶卷。那时候胶卷相纸都按指标供应,光有钱没指标也买不到。有了胶片厂作后盾,他就能放开手脚拍了。

  1967年38军移防到当时的河北省会保定后,张文波在保持和东北文化界联系的同时,很快和河北的文化界打成一片。画家铁扬也成了张文波的铁杆。

  大约1970年,一次张文波到铁扬家里去。正好铁凝在家,问了一声张叔叔好。铁扬说:快让张叔叔给照张相,他照的好。当时铁凝正在本子上写,张文波拍完照,拿起本子翻看:哎呀,了不得!铁扬说:张老弟怎么啦?一惊一乍的。张文波说:你这姑娘了不得,将来一定成气候。我们写个照片说明都抠哧半天,有的还不粘。她一会儿秃噜出来一首诗。要我半年也憋不出来。

  后来他带着我们采访的时候总提这事儿。教导我们:照片要拍好,标题和说明也得讲究点儿,尤其是参加展览的片儿,不能总是苦练、巧练。你看人家小姑娘写生产队大车拉棉花,写成一朵朵白云飘进村。写老师备课批改作业,是一条条红线映灯明,一条条红线迎黎明……

  铁凝果然厉害,从保定11中毕业就插队下乡。恢复了高考也不参加,就在村里创作,小说、散文、剧本全面丰收,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大奖,作品译成十几种外文出版发行。在河北作协当了十年副主席、十年主席后,当选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连任两届中央委员。

  张文波在文化大革命“支左”中也有上佳表现。他当时在涿县教育局“支左”,大学停招了,中小学复课闹革命。山东有两个教师倡导把中小学交给村办,很快风靡全国。县“革委会”主任丁德进找到张文波,要他开个会照办。他两句话顶回去:毛主席没有指示,党中央没有通知,我们还是教育局直管。他积极活动,恢复了学校正常秩序,解决教师生活困难,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文化课学得扎实,恢复高考后获得全面丰收。

  建起38军摄影队伍

  张文波常说:光靠一个人,再折腾也出不了多少片,得有一帮人。他向军首长建议,每个师相对固定一名宣传干事负责摄影工作,每个团和独立营配一名摄影员,部队的主要活动都要拍下来。能登报的登报,能办展览的办展览,能放幻灯的放幻灯,剩下的留资料,将来用得着。那是在“文革”期间,主打宣传毛主席革命路线这张王牌,很快得到批准。

  张文波紧锣密鼓筹备,下发选摄影员的通知,要求必须达到“五好战士”的标准,文化程度高,写过广播稿的优先选用。那时没什么关系户要照顾,所以连我这样两眼一抹黑的后来也选上了。

  第一次参加军摄影培训班,张文波老师逐个谈话,上来就问:想当官还是想照相?想当官的回去换人。想照相的留下来集中动员:不是你们没有能力当官,也不是我不让你们当官,是这个岗位决定了你当不了官。相机胶卷都是紧缺资源,暗房也很少有人会。这个东西既可以为公也可以为私。军师团的副职都十几个、部门好几十个,都想沾点光。你伺候不过来,报道工作上不去,提升的时候没人出来给你说话。索性副军长以下的一律不“尿”,集中精力搞摄影报道,成绩突出,照顾面子也得给你个小官。比方我,干了二十年,才给个副股长。你们要不来学照相,刻苦钻研军事技能,比武数一数二,咋也当个副团长吧。现在打退堂鼓还来得及……

  光有人没家伙也不行。张文波利用在七机部“支左”之便,壮着胆子通过孟昭瑞去找了领导批条子,一次就从上海照相机厂买回来40台海鸥相机。又通过关系从新华社中央新闻组淘汰的相机里买来几台禄莱芙莱相机,这就齐了。至于胶卷,从军区文化站买点,再从保定胶片厂捣鼓点儿,就能开张了。

  他先集中办班请报社老同志来讲课,然后分组采访,再集中讲评,专人送稿,队伍就这样带起来了。除有计划地集中办班以外,他还采用多种方式培训。有新闻单位记者来采访,他总得拉几个新手跟着见学,再请人家讲解。有的记者说没有准备,他就用记者答问方式。让新同志提问题,请记者解答。驻地有什么摄影活动,他组织部队摄影员积极参加。部队办班,地方的摄影骨干也可以来旁听。他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集中会稿。让摄影员们把拍的照片带来交流,然后分析讲评。如遇有新闻单位的记者来采访,就请人家讲评。没有记者来就请军地老摄影家来讲评。有时专家忙,他就用一台大车把摄影员们拉到北京去听讲评。他在38军期间,组织各类摄影活动上百次,百炼成钢,为钢铁部队建起了一支过硬的摄影队伍,名扬天下。38军走出的38名摄影家大多是参加了这个班和其后十年间成长起来的,几乎遍布全国。有些到了新单位,他还不忘帮扶。刘栋、刘向群由他推荐分别调到国防科工委和基建工程兵机关,要办摄影培训班,还是他帮助制定培训计划,协调授课老师,确保办出成效。有一部分摄影骨干转行向其他方向发展,如田壮壮成了电影导演。而另一部分未参加培训班但受环境影响爱上了摄影。罗更前转业后入新华社摄影部,成为38军继李前光、王文澜之后的第三位摄影协会副主席。肖吉地转业回秦皇岛拍海,201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艺术类)。

  

  张文波摄影代表作《猛虎下山》

  承办全军彩摄班

  现在一说起摄影教育,许多人会说,某某大学开设了摄影专业,某某中小学也有摄影课。在这个全民玩数码的时代,这当然也是摄影繁荣的象征。但论资排辈的话,这些都是孙子辈儿的。就连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人民大学联办的摄影班,也是1983年才开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是1985年才开办。

  1975年总政治部委托解放军画报社办的全军彩色摄影学习班,经过反复酙酌,最后选择了全军摄影工作基础最好的38军为教学基地,富有办摄影培训班经验的张文波负责教务。张文波只提出一个条件:在我这儿办,我们得多参加人。各大军区和军兵种只有两个名额,38军每个师给一个名额,部分团的摄影员要当旁听生。新增名额的费用自理,不增加上级的负担。画报社当然同意。

  那时候拍彩色片很少,柯达和富士彩色胶卷一人发不了几个。38军参加者基本上都是用保定胶片厂的乐凯胶卷。原汤化原食,乐凯胶卷用乐凯相纸放出来效果还是不错的。那时候没有扩印店,彩冲彩放全手工。我只是听了个原理,也买不起彩色套药,彩色相纸。解放军画报社的李振荣就是靠放大1975年全军摄影展览彩色片,一举成为公认的全国手工彩放一把的。

  

  38军夜间协同训练 张文波摄于1973年

  四、上世纪80年代

  初创天津摄影组织

  张文波轰轰烈烈办了几个摄影班,培养了许多摄影人才后,向新同志交了班,转业到天津新闻图片社采编室主任。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摄影学会恢复,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各省成立分会。筹备期间,一些人暗中活动拉票,企图把党员摄影家排挤出领导机构,由他们来掌控。张文波发现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反映,驳回了预选结果。重新安排党员摄影家为主席和秘书长候选人,及时纠正了偏差。

  1983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以新华社为依托。学会的筹建者蒋齐生、胡颖、江志顺等都是张文波的老友且深知他的为人,聘他为顾问。天津分会由他筹组。其时他正好调入天津日报社读者服务公司任副总经理,成为全国新闻界第一个下海者。新闻摄影学会天津分会又是以天津日报为依托,领导成员以报社的人为主,自然容易办一些。不久,他发起承办了“金牛奖”全国摄影大赛,又一个全国第一!经过严格公正评选,评出32名获奖者。石少华、吴印咸、高帆、柳成行、孟昭瑞等评委逐个在证书上签名,这也是空前绝后的。

  之后天津成立任何摄影组织,都聘张文波为顾问。不聘,他就装不知道。只要他不介绍那些关系,基本上玩不转。而且他参加了只尽义务不捞好处,最多去吃顿饭还不喝酒。所以后来凡天津成立摄影组织,举办大的摄影活动,都请他作顾问,慢慢形成了惯例。

  

  上世纪80年代参观天津日报美术馆,右起:段铁军、乔天富、张文波、曹文

  领率深圳环境图片社

  这边顺风顺水,正是风生水起的时候。深圳环境图片社要聘张文波为社长。权衡再三,他决定去试一下。因为他不爱安逸,生性喜欢迎接挑战。

  改革初期,有些人片面理解不少人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召,没有条件硬“发展”。结果是发祖宗财,断子孙路。只顾一时不管长远,只管“发展”不怕破坏环境。张文波历来有远见,他知道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为了战友进隆化城。也从孟昭瑞、周肖无私培养新人中领悟了精要。他自己也有上佳表现:正值创作盛年,放下手里的相机。把我们这些连小相机见都没见过的土老帽召集起来学摄影。

  这次受聘出任深圳环境图片社社长,他也是有备而来。先和中国环境报社摄影部梁文骏、深圳特区报社摄影部江式高、赵中心沟通,共同打一场环境保卫战。一直大声呼吁20多年,直到新世纪初才引起高层重视,国务院设了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党的十八大之后才引起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取代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国务院撤并计生委,组建环保部。为解决首都环保多年积累的难题,陈吉宁由环保部部长调任北京市市长,这是后话。

  环境图片社有点收益,他首先想到改善装备,改善人员福利。他深知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他说:改革年代,完全按过去的一套来,啥也干不成。想干成就得冒点风险。你这个人怎么样大家清楚。许多告状信都是告你那个位置或者手里的票子,你啥也没有,谁告你?

  支持张航办印刷业

  深圳原本是个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城市,一切都是另起炉灶重新开始。但是万事开头难,第一桶金不容易掘。有许多人弄得头破血流甚至家破人亡。

  张文波是个勇于创新的人,也是全力支持创新的人。凡是他经过考证认为这个人靠谱,那就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直到帮你办好。

  张航是个有梦想的年轻人,从重庆单枪匹马到深圳创业,进军印刷业。和不熟编辑不容易用稿一样,没有可靠用户的印刷企业也难以支撑。张文波经过反复考证觉得张航是可信的,就把自己的百余个铁杆单位的名单、联系人电话,悉数交给张航。并以自己的企业作抵押、信誉作担保,全力支持张航。张航也不敢怠慢,宁愿自己亏损也让用户满意,佳正航集团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只是思维慢了一步,让后起之秀雅昌占领了北京印刷市场。但迄今为止,全国各地都有摄影家到佳正航去印画册。张航也时常向张文波问候,甚至自己患病做手术也通过张文波联系天津名医名刀。张文波患病需要营养液,张航一次就买了百盒寄到天津。患难之中见真情!

  五、上世纪90年代

  和杨炳南办联展

  杨炳南1949年毕业于湖南桃源县师范学校。后在部队任宣传员、文艺指导员等职,成为张文波的战友和莫逆之交。1981年转业到湖南美术出版社任副社长,以后几十年间一直和张文波保持密切联系。张文波在天津和深圳工作期间,两个人常有互访。

  杨炳南自幼酷爱书法,擅行草先学唐楷,后学“二王”,再攻南北碑。深知“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刻苦自学,惜时如金,学遍百家,自成一家。杨炳南上世纪50年代起发表作品,多次入选全军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在长沙办过个展,但在外地一时打不开局面。

  张文波主动协调,先后在天津、深圳、北京等地和杨炳南联办摄影书法联展,开展系列艺术活动,使之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其后,杨炳南又在台北等地举办个人书法、摄影展。入选湖南省历届书法展览,“湖南、贵州书法联展”,湖南、湖北洞庭书法联展等,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勒石。先后出版中堂、条幅、对联、《杨炳南书法选》《杨炳南书法》《杨炳南书法选集》《杨炳南草书千字文》《杨炳南墨迹》《杨炳南草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题写过报刊、书名几十种。为桃花源、炎帝陵、井冈山、屈原碑林、神墨碑林、天津碑林等地书写楹联、匾额、碑文。有的作品在全国性书法比赛中获奖。选有近百幅书法作品流传到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被友人视为珍品。

  组织天津摄影活动

  天津的老书记李瑞环曾说过:关系也是生产力。天津摄影学会主席李瑞雨也想尽快打开局面,开创天津摄影的新篇,只是苦于资源有限,关系不够广。张文波乐于为媒,请陈勃、张雅心等老摄影家到天津讲学交流。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领导到天津指导,组织活动,为天津摄影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张文波人缘好,联系广。他年逾花甲退休之后反而更忙乎了。他把天津驻军66军、天津警备区、预备役师、8分部,驻警武警指挥学院、武警医学院、武警81师,以及公安边防、消防、警卫、交警、刑警和地方的摄影爱好者们都联系起来,形成军民融合、警地一体的摄影网络,经常组织开展活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为了提高天津企业摄影爱好者的综合素质,张文波倡导成立了天津市职工摄影研究会。月月开讲座,常常有活动,促进了天津群众摄影活动的广泛开展。

  张文波大力支持天津美院的摄影教育,强调摄影为党的事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摄影新秀,在全国影展、影赛中多有斩获。十年后一些年轻作者作者冲击中国摄影金像奖成功。

  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摄影污蔑党和社会主义,张文波深恶痛绝。有些人把解放前河南灾民的照片拿来作伪证,编造3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3000万人的谣言,妄图灭我党史国史。张文波一看就火了,他说,这些照片当年许多国家的报纸都登了,再翻出来瞎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真是八王蛋干的事!

  妙解摄影抓摆之争

  摄影界抓拍摆拍之争多年,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张文波妙语释疑,使学生受益。

  张文波说,历史地看,摆拍是祖宗,抓拍是子孙。摄影术刚发明的时候,材料感光慢,只能拍风景,还不能带云。后来进了一步,能拍人像了。不但要把人摆在凳子上,还得用大夹子从背后夹住脖子,在人脸上抹白粉。要求尽量少眨眼,眨一下赶紧再瞪大,否则就拍不清楚。根本就没有抓拍那么一说。

  后来摄影器材改进了,感光度提高了,抓拍有了可能,但还有很大局限性。吴印咸在延安拍电影,窑洞里面光线太暗,毛主席就得到院里来拍。解放后,周总理会见外宾前,先召集摄影记者们介绍情况,听他们谈意见要求和希望,尽力给摄影记者提供方便。本来在一个点上介绍完了,看记者们没拍完,就再多说两句。后来领导人会见,也要握着手转正脸摆个姿势让记者拍照。有人认为,外国照片都是抓拍的。其实不尽然,《国旗插上硫磺岛》,就是美国记者摆拍的。

  现在条件好了,也得抓摆等碰结合。纪实性的照片尽量抓。和拍摄对象熟,人家愿意配合的,适当挪挪地方、换换背景也不出大格,只要不违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就行。人像摄影、广告摄影,主要靠摆,但摆中也得有抓。人的姿势能摆,神态是摆不出来的。一些需要动感的广告片,摆好了也得抓。风光摄影,很大程度上靠等。有时为了拍一景,得等十天半个月。突发事件的照片,则要靠碰。拉登不搞“911”,记者能耐再大也抓不出飞机撞楼照片来。当然没有准备或者反应慢的人,遇到千载难逢的拍摄时机也会错过。作为一名基层摄影者,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要有抓的本领,摆的技巧,等的耐性,碰的准备,才能取得更大成果。

  六、新世纪头十年

  出版老照片画册

  张文波随部队移防华北时刚过而立之年,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新人方面,一直没时间整理自己过去的照片。直至新世纪头十年过半,他也到了古稀之年,朋友们不断鼓动他出一本个人的画册。张航也说:你帮那么多人策划出版了画册,自己也该出一本了。又拖了一两年,他才把1956—1976年在38军拍的老照片翻出来,着手编辑,乔天富和我也参加了。

  一半照片是在东北拍的,背景以冰雪为特征。另一半照片是在华北拍的,背景以狼牙山和白洋淀最具代表性。二合一画册,取名《山水雪原》,书名是由他的老战友杨炳南题写的。

  

  张文波先生的《山水雪原画册》

  

  张文波先生的《山水雪原画册》封面

  画册开篇选用了以狼牙山为背景的四条屏,颇具画意。内容包括了部队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后勤保障以及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不少英模和先进分子。跋的插图里有他向张爱萍请教及跟孟昭瑞采访的照片,他的夫人李桂兰也罕见亮相。夫人是幕后英雄,一般不露面。他参加活动绝大多数时候是单枪匹马。

  扉页后我拟了一篇学生贺词《斯根不朽》:造物主安排你在黑暗中徬徨,你却倾力扶持后起者成为参天大树,用心血和汗水滋养出无数栋梁。不要自叹命苦见不到阳光,无意的开掘者让你抖落满身泥土,有心根雕师把你送进艺术殿堂。你的辉煌不仅因为品格高尚,一切名副其实的根都默默奉献,但大多被遗忘。就算能发挥些余热,也都被送进了炉膛。你的不朽主要靠坚硬的质地和与众不同的长相,因为特型演员般的模样,你才得以吸引众生赞赏的目光。王文澜、乔天富、陈刚、董方林、曹铭都跟着签了字,李前光、魏铭祥、张桐胜则自拟一句贺词题写签名。

  编辑刘海清画册

  翻身不忘共产党,进步不忘老首长。张文波在部队虽然职务提得不快,但干的事情不少。大军区司令员政委未必有他的影响大,特别是退休后,“当官的”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十年以后除了身边几十人谁也记不得他了。而张文波创造的业绩则永载我军政治工作史册,永载中国摄影教育史册。但是他说,能取得这些成绩,很大程度上靠首长支持。他的画册致谢名单有几百人,协会的从石少华、高帆到邵华,部队的刘海清、王猛以下一长串。

  他编自己画册时想到了给刘海清老首长也编一本画册。区别是一个是摄影者,一个是被摄影的对象。他会同刘海清夫人张文清及子女收集资料照片,编成了十个专题133页横开本画册。报国之志:12岁参加红军,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利剑之锋:抗美援朝当先锋,打出万岁军威名。松花江抗洪立新功。抓尖子班比武在全军大比武中夺冠。铁军之帅:接任38军军长,在特殊时期为加强部队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戍边之责:在三个军区任副司令员16年,走遍每个边防哨所,为保卫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友谊之桥:奉命参加外事活动,卓有成效开展工作,架起与邻国友军的桥梁。战友之情:协力征战几十年,团结奋斗几十年。时常关注英雄部队,难忘战友深情。天伦之乐:报效国家不忘小家,在享受奋斗乐趣之余尽享天伦之乐。金婚之庆:与夫人张文清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共同奋斗半个世纪,1980年迎来金婚。缅怀之旅:离开领导岗位后,依然保持旺盛革命精神,时常缅怀先烈,回忆峥嵘岁月。内助之力:张文清协助刘海清成就事业,维系家庭,养育子女,协调关系,堪称贤内助。

  张文波摄影思想

  我把张文波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归纳为15个方面:选摄影员要坚持“五好三强”的标准,除了具有“五好战士”的基本条件外,文字功夫、创新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要强,不能太老实也不能太狡猾;拍照和拍马不能兼顾,想当官的先别来学照相,照不了相再去琢磨当官;学摄影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初入门时要无所畏惧,进步快时不能洋洋得意;争取领导要抓主要矛盾,离开主要领导的支持不行,顺从所有的领导更不行;学摄影要善于钻,要钻研技术,不要钻营权术;钻研只是一个方面,不钻研技术拍不好照片,光钻研技术发不好稿子;摄影工作的成绩是干出来的,不埋头苦干不行,光埋头苦干还不够;不能盲目蛮干,要经常总结反思,但不能停留在总结反思上;摄影界也有角儿,新同志要争当名角,老同志要甘当配角;要树立良好形象,个人形象重要,单位形象更重要;为了做人不能怕丢官,为了做事不能怕丢人,做不了事的人是废人;干工作难免得罪人,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故意得罪人;会说话是一个重要方面,不必花言巧语,但要说得合宜得体;有些事是预想不到的,没事不惹事,有事不躲事;人往高处走,行政职务是有限制的,学术造诣是无止境的。曾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局局长的史大伟老首长说:“这就是张文波摄影思想。”

  

  张文波在2010年中国摄影家协会迎新春联谊会上致词

  七、新世纪第二个十年

  支持段铁军崛起

  段铁军是天津摄影美术界的一匹黑马。他先在66军当放映员,摄影干事,转业到天津公安,后辞职办起騳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张文波有相似经历,还上过天津美院。用张文波的话说,年轻人有文化,发展潜力大。敢于辞职就不是安于现状之人,经过初步考察,张文波断定这个年轻人能成大事,全力给予支持。

  滨海新区的设立给了天津摄影事业发展一个良机。段铁军看准时机,组建滨海摄影协会。张文波任顾问,不是挂名,而是真问。他审时度势,积极出谋划策。用足人脉,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协会办起来后,经常组织培训交流,主办了十大战役建设工程影赛、大美团泊影赛等系列活动,利用《滨海摄影》等平台,推出了一批摄影作品,一批摄影新人。协会搞得风生水起,张文波喜不自胜。还用萝卜拍了一幅静物《心里美》,抒发喜悦之情。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天津市文化旅游局成立。段铁军抓住时机,筹建天津文化旅游摄影协会,张文波仍任顾问,扶上马送一程。该协会成为全国第一个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且创办了《文化之旅》杂志和文化旅游摄影网络平台,为天津摄影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访战友吴成槐

  吴成槐是张文波的老战友,当时一个照相,一个画小人儿书,常在一起切磋。吴成槐是沈阳人,比张文波差七八岁年龄、七八年兵龄、近十年艺龄,但发展势头猛,很快就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军全国美展,和张文波齐名。

  当时部队传的政治干部提升最慢的是三种人:照小相的、画小人的、抓小偷的(保卫干事),他俩是前两种,因此提不去。极端的说法是:你就是忙掉了裤子也不提。那时又没有专业技术职务一说,只能到地方发展了。张文波转业当了天津新闻图片社采编室主任,吴成槐转业当了辽宁美术出版社社长。两个人仍热线联系,互相勉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部队用不着,地方还离不了。

  由于历史年代的特殊性,军旅画家成为我国连环画画家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吴成槐就是这样一位在部队成长起来的连环画大师。他在部队从事文艺创作工作18年,共创作了20部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连环画并于新世纪再版。

  近年来,吴成槐又集中精力致力于吉祥中国画山水、梅花的创作。不仅漂亮,而且有吉祥寓意。张文波来访,吴成槐自然喜出望外。赠送新书之余,即兴作吉祥山水一幅送给老兄。两个人畅叙友情忆当年,不禁感慨万千。相互嘱托多保重,过八奔九争百岁。

  组织编赵官屯村志

  地处津冀鲁交界处的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赵官屯村,70年来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土地规模经营,排灌设施始终完善,农机一应俱全,不断提高效率。生产多业并举,传承老字号面酱,开办新品牌胎衬,不断提高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持续改善,被称为华北的南街村。张文波组织书画家到村里送书画时结识了村支书殷进阁,看到新农村新面貌,商定编一部村志,把我也拉去了。

  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后,村两委带领村民开拓奋进,实现了生活设施城市化,幼教义教一体化,健康体检常态化,文化活动多样化,老年照料亲情化。村民齐夸党的好政策,村里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景象。我们很受感动,同去的曹铭、张英武、高继岗、舒泽金、马玉鹏,纷纷抢镜头 ,频频按快门。为了拍好村两委再展宏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照片,张文波亲自执机,再试宝刀。他们走后,我又留下来拍了两天,有了十八大后新变化的照片:村民全部住进水暖电气一应俱全的楼房。适龄幼儿全入园接受规范化保育。村办小学吸引周围村里孩子们来上学。医务室定期组织村民体检免费诊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集中照管定时供餐。业余舞蹈队坚持经常活动,参加比赛获奖。环境整洁,集中处理垃圾污水。清清运河倒映出新村新貌。

  要编画册的话,这就差不多了。但村志要以文字为主,村里提供的基础材陈旧杂乱。我只好重新编排补充核实,总算在2019年春节印出来了……

  

  张文波逝世前几个月帮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赵官屯村村志拍摄的照片

  

  张文波逝世后,由曹文、段铁军等人编辑的追思画册《摄影家张文波轶事》

  2019年11月3日,新中国军事摄影教育先驱,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顾问,被誉为朋友遍天下、桃李满天下的老摄影家张文波先生不幸去世,享年83岁。我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赶到他家中吊唁,并撰写了《老摄影家张文波逝世 铁凝 李前光分别打电话吊唁慰问家人》的新闻消息,在天津文旅摄影网发布。

  张文波先生患病住院期间,中国文联、中国摄协领导和全国各地百余名摄影家前往医院看望或以不同方式慰问。

  张文波先生逝世后,中国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李前光分别打电话吊唁,慰问张文波先生家人;年逾九旬的原总政宣传局局长史大伟派子女前往张文波先生家中吊唁慰问;中报协书记魏铭祥,中摄协顾问王文澜、张桐胜,新华社原军分社社长赵苏、原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林庭松、原后勤杂志社副社长孟隰生,天津文旅摄协常务副主席段铁军等委托专人前往张文波先生家中吊唁慰问;天津市摄协原主席李瑞雨、军事摄影家乔天富等前往张文波先生家中吊唁慰问。

  和他同年入伍的战友、第十四届中央委员张美远将军赠挽联:

  图续万岁军英勇善战光辉历史

  开创新中国军事摄影教育先河

  我与段铁军等学生、影友自发编印了《老摄影家张文波》画册,以示感恩与纪念。万岁军摄影群、38军后代群开展了网上祭奠活动……

  斯人已去,英名不朽。人生短暂,功绩永存。今年11月,是张文波老师逝世三周年,谨以此文做心香,遥祭恩师!张文波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曹文

  【作者简介】曹文,退役大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部队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摄影报》《解放军画报》《战友报》等报刊发表数千幅新闻和艺术摄影作品,其中有多幅为新华社通稿。同时还兼写文字稿件,40多年间共发表各类稿件上万篇。6次立功,多次获奖。1987年与林庭松、孟隰生合作,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军事摄影》,1994年在红旗出版社出版《语言文字错漏趣谈》《社会生活与语言文字》,2006年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五文弄墨》。

  

  本栏目特邀编审:乔解民

  

  

  

  

  瞭望中国新媒体刊头题字 马誉炜将军

上一篇: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有什么要求
下一篇:虚拟人出镜ppt怎么做?详解:微课制作教程如何使用虚拟人物出镜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