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长、慢、公、大”——四个关键字定义好校长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在当下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形势下,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我国亟需大量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如何实现“扎根中国,比肩世界”,“贯穿领域 跨界融合”,“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校长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4月18日,由清华附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在线和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跨界视野 铿锵同行—国际化教育校长先锋论坛”在京举行,专家学者、资深和新锐校长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方向。

  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发表致辞,并作题为《领导力—实现教育理想的引擎》的精彩报告。他认为,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校长对于办学和学校来说,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校长定义着学校。

  

  怎样才算得上好教育和好学校所期待的一个好校长呢?杨斌用了四个关键字来定义。

  第一个是“长”校长。此前有研究发现,经营成功的商业组织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企业家,具有长期任职、长远布局、长效评价这三个“长”的特征。同理,教育是一个长周期,慢过程,评价的时候有很多隐性因素。对一个校长来说,当他要描绘一个愿景,并且希望通过有效的组织一步一步实现这个愿景的时候,应当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将规划一步一步落地。换句话说,如果只有短期的时间,过早、过急甚至过于追求短期功利性地去扮演校长这样一个角色,这和好教育好学校期待的校长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相符的。

  杨斌强调,“长”这个字,说得直白一点,不仅是指长时间做校长,还指能以校长作为其终生的志业。尤其对大学校长而言,应当有意地忘掉自己曾经作为某一专门学科的学术学者、创新者等这些其他角色,仅以校长作为他的主业和天职。

  第二个是“慢”校长。杨斌提到,《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分析了当今世界麦当劳化进程的发展趋势及可能带来的危害,今天谈的则是“慢教育”。现在,有时候我们会希望快出人才,我们想看到的是最后的结果,比如他具备了哪些才能,或者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越快的速度,效率就越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许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而非目的能够缩短或者碾压这个过程。杨斌介绍,提出“慢”校长这个概念,是希望校长能更重视教育的内生性。“慢”校长是指重视教育本身内生目的的校长,而不以外在的一些指标、KPI来衡量其业绩的校长。

  第三个是“公”校长。在今天,教育组织的掌门人,如果再加上“好学校”这三个字的话,这些人所处角色的公共属性是极强的。在整个社区当中,尤其是那些好学校校长们的声音,会是社区中当人们出现了一些争论争执,摇摆困惑的时候,最希望听到的声音。这时候他的看法并非是对中学、大学应该怎么办去发表意见,而是对社会的走向发表意见。其实教育者、中学校长、大学校长在社区当中的角色,本身某种意义上带有神圣化、公共化的特征。所以“公”校长的概念,就是一个好教育者,好学校校长应当有这种“溢出效应”,对整个社会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当然纵向来看,也要对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担当,扮演某种意见领袖的角色,这也是“公”字的含义。

  第四个是“大”校长。杨斌介绍,“大”校长的“大”字,至少呈现两层含义:第一,现在整个社会有教育的大环境,在一个区域有它的小环境,还有中环境。那么不管外面的大环境、中环境如何变化,好校长能够为学校这个小环境创造一个适合它发展,甚至让老师、学生感受到某种心理安全感、成长安全感的一种环境,这种方向感是“大”字之所在。“大”的另外一层含义跟“共”有一点关系。费孝通先生提出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杨斌认为,“与共”不仅仅是国际化,还包括代际之间存在着需要去跨越的问题,而代际、地域之间能否“与共”,其实也是教育要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尤其面对有些国家和地区所出现的社会对抗、隔膜,甚至是割裂和分解,我们教育者要负上怎样的责任?特别是好校长,要为社会的‘与共’,未来的‘与共’负上怎样的一些责任?这也是我们需要去认真思考的议题”,杨斌说。

上一篇:事迹材料之一百二十二:长春中医药大学辅导员许天阳
下一篇:开学季校长对你说|青岛华夏职业学校校长陈作亮:星光不问追梦人,不用扬鞭自奋蹄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