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职业教育?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0-02-10
手机版

全国第三个职业教育活动周已然鸣金,但其“学会一门技能,富裕一个家庭,带动一门经济”的宗旨却仍在耳边久久回响。因为这,代表着公众对职业教育最朴素的认知。

对职业教育,老百姓最大感受恐怕是“实在”。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时至今日,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中职和高职撑起了“半壁江山”,每年有300万家庭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圆了大学梦。特别是在打通“中职—高职—大学”的求学通道之后,底子薄、基础差的农家子弟多了一条升学路。

职业教育不仅在构建教育公平上发力,并且承载着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使命,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背后有优质的职教支撑,那些畅销全球的汽车、电器、生活用品等“德国爆款”,体现着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

在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消失后,“中国制造”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口。想要复制“德国制造”的精致,非得从职教改革着手不可。为人称道的德国职教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并不难复制。在职业院校里,也有很多因循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订单班”“企业班”,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难以模仿的是德国职教精髓——始终与市场需求挂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笔者曾参加过某职教大省的网络媒体采风行,在5天内密集走访9所职业院校,最深的感受是“差不多”。各校展示的专业“差不多”,采访的教学场景也“差不多”,唯一区别就是校名不同。曾有媒体讨论过“低水平同质化高职专业为何难以关停”的议题,成因或许是复杂的,但职校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趋同化是不争的事实,这显然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

不少人在探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该如何改革。所幸,某些地方职业院校,已经用实际行动进行多元化、市场化的探索。比如,在2017年广西职业教育活动周,笔者就发现不少亮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一女生向大家展示了壮锦工艺技术,该校打造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专业群颇为引人注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柳工海外专员班”,为柳工“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其300多名优秀毕业生,近1/3服务于东盟国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泰国等进行国际合作办学,探索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和技术“走出去”相配套的职教发展模式,助力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上一篇:高职单招会推迟吗?2020年“电子信息”大类院校推荐
下一篇:@贵州大学师生:这22家在线平台免费提供2.4万余门课程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