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粮食 珍视农民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1948年入党的徐从秀是位老党员,也是位一辈子和粮食问题结下不解之缘的农民。12岁外出长途担盐换粮食,15岁开始开荒种粮,30岁辞去县里的公干、回村搞粮食生产……粮食,成为贯穿他一生的关键词。

  在那个物资匮乏、粮食短缺的年代,像徐从秀一样爱惜粮食、努力抓粮食生产的人还有许多。这份执着刻在他们的血脉中,代代传承,成为中国人骨子里对粮食的看重,即使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也并不过时。正是为了表达这份对粮食和粮食生产者的敬意,由徐恒杰、白锋哲、刘越山合著的《粮食的分量——沉甸甸的压舱石》,于夏粮丰收之际正式出版发行。

  全书共分为5个章节,分别是《沉甸甸的分量——人类的重中之重》《苦涩的回忆——曾经的难忘岁月》《可敬的农民——支撑温饱与发展》《可贵的压舱石——粮食丰收的战略意义》《腹饱莫忘饥饿——节约粮食就是珍惜幸福》。此书的出版,为更多人了解粮食问题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和全球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对节约粮食倡议的前世今生和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为重农爱农的行为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

  从内容上来看,全书史料丰富、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情真挚,系统呈现了关于粮食问题与粮食安全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饱含着重农敬农的浓浓情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作者用生动耐读的细腻文字,在高站位和宽视野中,具体剖析了关于粮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流露出惜粮重农的现实愿景。在同类著作中,该书有3个显著特点。

  布局谋篇上,逻辑严谨。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农业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以农民为支撑的粮食生产促进农业改革与农村转型,粮食和重要稳产保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而在供应充足、选择多样化的新时代,全球粮食紧缺再次敲响节粮惜粮的警钟。从粮食的历史到生产再到加工消费,全书内容环环相扣,紧紧围绕粮食问题展开,作者的笔触在历史史料、人物故事、亲身经历、现实发展与问题思考中不断切换,将粮食沉甸甸的分量在纵深时空中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

  写作思路上,贯以大历史观。从人类生产粮食的起源着手写起,在古今历史的长河中纵横捭阖,深刻突显了粮食“压舱石”的地位,帮助读者从全局理解与把握粮食问题。在此基础上,书中还通过故事阐释了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农民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指出在新时代更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巨大潜力和作用。粮食生产不易、丰收不易,而我们每个个体能够做到的,是倍加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尊敬粮食,这不仅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紧迫性,而且是历史映照下应有的精神品质。

  故事讲述上,记录中有思考。书中记录了很多普通人与粮食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段历史,在一段段流淌的历史故事中,又是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本书第一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回忆录等方式,在书中刻画了自己的父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位农民——为解决家庭和村庄的粮食问题而奋斗的一生,这其实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勤劳质朴形象的一个缩影。而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作者本人,小时候从事农业生产,学有所成后又积极投身国家的三农新闻宣传事业,工作之余还参与耕种、帮家乡农民收获玉米等等。生动平凡的故事中,穿插着作者的思考和对三农的热爱,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特别是对现在丰衣足食的年轻人来说,起到了榜样激励作用,值得细细品味。

  在粮食连年丰收、温饱无虞的当下,我们看到粮食时,是否能意识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在享用食物时,又是否心存敬意、真正做到珍惜和节约?读完此书,让人不由静坐自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只是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事,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每天都能做的事。期待该书的记录和回忆,能够为更多读者带来对粮食问题的新思考。

上一篇:湖南印发《关于贯彻落实〈2019
下一篇:有爱的班长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