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并非仅指一个学段,其含义丰富着呢!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小学”被指称“文字学”。西汉时,“文字学”即被称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的是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就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法。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小学,在汉代既指儿童启蒙学堂,同时又指文字之学,儿童所学习的最初的文字知识,包括“六书”。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上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不见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此。可见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章太炎指出,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案《大戴礼·保傅篇》:“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也。由是言之,小学固宜该小艺、小节而称之。

  由此可知,小学是古文字的入门之学,也是古代儿童的启蒙知识之一。“古人对于文字,形、声、义三者,同一重视。”(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这也正是小学的主要内容。

  到了宋代,其含义有所变化,小学的含义从文字之学扩大到了儿童的品行修养。

  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指出这一变化: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段玉裁深通音训,幼时读朱子《小学》,其文集中尝言:“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可谓之小学。”

  由于朱熹在宋代的地位,他和其学生刘清之合编的《小学》成为了当时的启蒙读物。在朱熹编撰的《小学》中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清代所说“小学”,摒弃了宋代小学中的道德修养范畴,仍然是指专门研究文字的学问,“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

  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包括音韵、训诂等。

  举报/反馈

上一篇:春节手抄报怎么画?教程模板在这里!教你画精美的春节小报
下一篇:或是人类唯一办法!地球降温:1年至少400次火箭发射,建立太阳伞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