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大结局:剧中蕴藏5个残酷的生活真相,越早悟透越好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人世间》已经迎来大结局。

  这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从开播就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这是一部横跨50年的中国家庭史诗画卷,以“光字片”周家为中心缓缓铺展开来。

  周父周母的相濡以沫,大儿子周秉义的恪尽职守,大女儿周蓉的为爱奔赴,以小儿子周秉昆为首的六小君子的聚散离合,无不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剧中人物的亲情、爱情、友情,总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影子。

  初看只知剧中事,再看已是剧中人。

  剧中隐藏的5个生活真相,个个戳心,耐人寻味。

  

  老周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周秉义,二女儿周蓉,小儿子周炳昆。

  三个孩子中,老大一表人才,会读书,有文化。老二也是好看聪慧,学习好。唯独老三,资质平庸,没有过人之处。

  在街坊邻居看来,当了文化厅干部的周秉义,和当了高校副教授的周蓉,远比啥也不是的周炳昆优秀,有出息。

  看到老大和老二,邻居们笑脸相迎,客客气气地打着招呼。

  看到老三,也会打个招呼,但转身就嘀咕“这是老周家最没出息的老疙瘩”。

  外人或许看个热闹,但作为父亲,周志刚自己也是如此看待这几个孩子的。

  他觉得小儿子确实不优秀,跟哥哥姐姐比起来,逊色太多。

  有一次他说了小儿子,当时父子俩就急眼了。

  周炳昆不高兴,父亲就说这是事实,有啥不高兴的。

  剧中,周炳昆就坐在被窝里,情绪失控,对着父亲嚷嚷起来了:“事实就该说出来吗?就该说出来吗?”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育有多个子女,那个最弱最普通的孩子,一定会“不患寡而患不均”。

  父母的爱和关注,会被更优秀的子女分走,留给他的,只有数落和轻视。

  孩子的心是敏感且脆弱的,面对父母的爱,他们不害怕父母给予的爱少,但他们害怕父母不能够一视同仁。

  每个有手足的家庭,父母一定有最心仪,最宠爱的孩子,相对而言,也一定有那么个孩子,是活在父母疏忽的角落里。

  父母不是不爱他,只是爱得比其他孩子少一些。

  

  好比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一双儿女被埋地下,时间有限,情况危急,只能救出一个孩子。

  绝望的母亲,面对二选一的艰难时刻,最终选择了儿子。

  这就是人性。

  如果你为人父母,请记得,不要厚此薄彼,保持公平,爱你的每个孩子,不论他们优秀与否。

  如果你为人子女,也请记得,如果父母有偏爱,那是他们的选择,你要好好爱自己。

  

  周家的三个孩子,常被街坊邻居们比来比去。

  大哥周秉义一表人才,二姐周蓉美丽聪慧,小弟周秉昆各方面都表现平平。

  周秉义和周蓉打小就聪明好学,一路从市重点中学,考入了北大。

  毕业后,周秉义当上了文化厅干部,周蓉则成了某所高校里最年轻的副教授。

  周秉昆却不是学习的料,总在班里考倒数。

  考不上大学的他,早早去当基层工人,靠挥洒汗水赚辛苦钱。

  在学历、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下,周秉昆活成了周家的“透明人”。

  从小到大,哥哥姐姐讨论文学和政治时,秉昆总是插不上嘴。

  就算他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见解,得到的也只有沉默或取笑。

  身边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每次看到周秉义和周蓉,大家都格外热情,围上来嘘寒问暖。

  面对周秉昆时,他们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地里却觉得他是周家“最没出息的老疙瘩”。

  有一次,秉昆和邻居起了争执,对方还破口大骂:“没你哥你是个啥?狗仗人势的玩意儿。”

  记得《人性的弱点》中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互惠为原则。”

  一个人的价值,决定了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当你一身泥泞时,再怎么献殷勤,都是别人眼中无关紧要的存在。

  当你光芒万丈时,无需刻意讨好,别人也会想尽办法主动靠过来。

  正如屠呦呦所说: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自然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周秉义勤奋好学,有正义感,无论上学还是当兵,都是人们口口称赞的对象。

  周蓉头脑聪慧,有主见,为了心中梦想和挚爱,远走贵州大山支教数载。

  并且高考恢复后,兄妹二人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双双考上北京大学。

  毕业后,一个成了中央机关干部,一个成了大学里最年轻的副教授。

  只有小儿子周秉昆,从小头脑不灵光,初中毕业就成了一名普通工人。

  但他勤劳、憨厚,用不高的工资改善家中条件,是父母随叫随到,在跟前尽孝最多的孩子。

  尤其是母亲瘫痪在床的那几年,为了不让在外工作的父亲、哥哥、姐姐担忧和分心,他拉扯着姐姐家的女儿,照顾着不省人事的母亲,默默吞下生活给的所有苦涩。

  那些成绩光鲜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会走向远方,走在更广阔的天地里。

  而人们世俗眼光中,没出息的孩子,才最有可能留在父母跟前,带给父母天伦之乐。

  所以,看似没出息的孩子,不是来报仇的,而是来报恩的。

  

  在城市的贫困村落“光字片”,生活着一群艰难求生的底层人民。

  正是在这个温饱都有些困难的家庭里,周父周母无时无刻不叮嘱儿女,要好好读书。

  

  至于周母更是目不识丁,却常常嘱咐儿女,要好好读书。

  这对老夫妻对书本心存敬畏之心,是剧中活得最通透的人。

  所以每当看到孩子读书时,周母总是默默做着家务,从来不上前打扰。

  

  而二女儿周蓉在重点大学任教,成了最年轻的教授。

  作为“老疙瘩”的周秉昆,从小不爱学习,长大后成绩平平,最后当了一名车间工人。

  比起哥哥姐姐,周秉昆的生活,的确逊色不少。

  就连街坊都忍不住嘲笑,背地里说他是“最不争气的老疙瘩”。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最好走的路。”

  曾经偷过的懒,会变为日后的泥泞,它让你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寸步难行。

  所以说,心中有书,脚下才会有路,读书一时苦,不读书苦一辈子。

  二女儿周蓉,是几个孩子中最任性的一个。

  她可以为了爱情,不远千里,跑到深山里,要跟冯化成,一个落魄诗人,同甘共苦。

  因为年轻,她不懂爱情的背后是什么,也不在乎冲动过后,要付出多少代价。

  步入婚姻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让两人开始心生间隙。

  冯化成为了物质和房子,放弃理想,只想赚钱。

  而周蓉却依然活得不食人间烟火,她怪丈夫世俗,丈夫则怪她清高,自私。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老大周秉义身上。

  他娶了省长的女儿郝冬梅,当了上门女婿。

  一个是高官之女,一个是百姓之子,两人的成长轨迹大不相同。

  亲家之间没有太多往来,郝家更是直白地嫌弃和蔑视周家。

  老周给亲家送点茶叶,并秘书当回礼,原封不动再送回来,这让周秉义跟郝冬梅发生了争吵。

  郝冬梅说是误会一场,周秉义却坚定地说:“这里头根本没有误会,只有差距。省长的大事跟普通人的大事,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因为他们的眼界、认知和三观,都不同。

  强行委屈自己,或是迁就对方,只会让人精疲力竭,累觉不爱。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组合,它还是两个原生家庭的碰撞。

  在开始一段感情之前,最好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人,才是最佳的选择。

  不顾一切,为爱奋不顾身,这份勇气值得表扬,但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婚姻不是儿戏,离婚是成本最高的补救方式。

  挑一个跟自己方方面面都匹配的人,势均力敌,才是好的婚姻。

  

  《人世间》根据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58集的年代大剧,长篇巨幅,展示了近50年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

  小说叙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庭的岁月浮沉。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在书写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这里,有你,有我,有他们,我们能从中看到无数身边人的影子,他们是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也有受时代改变的先行者,更有发展阵痛下的承受者,他们都是时代进步下的改革者,历史的见证者。

  《人世间》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作家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

  感觉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作家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他们中有中高级干部,大学教授,有公安干警,有文化馆长、报社编辑,有商人,有导演,有市井小民,也有更多的在岗和下岗职工……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命运跌宕起伏,每个人身上都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以现实主义的坚实,《人世间》最终写出了城市底层平民五十余年的生活史,委实可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世间》自创了一个传统:一个以鸿篇巨制的形式书写城市底层平民的传统。这样的厚重之作,之前少见,未来也不会多见。

  50年沧桑巨变,人生浮沉,聪明女子郑娟,卑微的出生,靠自己的努里活出最美的姿态,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小说版《人世间》恢宏壮阔,值得品读!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即可购买

  举报/反馈

上一篇:百年树人,百年荣光|百年名校之区实验小学
下一篇:小学生“口误”有多尴尬?家长摸不着头脑,老师却忍不住笑出鹅叫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