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前沿:浙大这项黑科技,有可能让人体进行光合作用成为现实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试想一下,如果你连饭都不想吃,整天就想着晒晒太阳,浇浇水,就能够安然无恙的活下来;以后汲取能量不提要去吃饭了,帮我浇浇水,施肥、我要去太阳底下饱餐一顿了......该是一件多么值得期待的事!

  诸如此类的东西,以前被人们称作是痴心妄想的东西,以后可能都会变成现实!就像以前人们梦想能够像嫦娥一样奔月、像小鸟一样翱翔蓝天等在当时看似荒诞的想法,现在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而这里说的给人浇浇水、施施肥,就能够在太阳下饱餐一顿的说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就是源于浙江大学的一项黑科技——《植物细胞装置实现了代谢物向哺乳动物细胞转移》。

  众所周知,植物是不需要吃饭的,他们只需要有阳光、有CO2、有水以及一些必备的矿物质就能够茁壮成长,并且还能够生产主很多人类所需的产品,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食物。这就是植物的神奇之处,无中生有的集大成者。

  如果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对于人类而言,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医师、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大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的最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将植物的类囊体跨物种递送到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并在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重塑了软骨细胞的合成代谢。

  

  人体直接进行光合作用虽然有可能,但是仍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验证,去实现,才能够逐步攻破一道道难题。不过,即便是就目前而言,该成果也是大有作为,比方说用于现阶段的医疗中——用于修复受损的人体细胞。

  动物细胞能量不足是组织衰老和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原因,三磷酸腺苷(ATP)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则是细胞再生修复不可或缺的能量货币和物质货币。然而,向退变细胞提供直接能量和物质是一大科学难题。

  以骨关节炎为例,这一病症在临床上致畸致残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三磷酸腺苷、还原型辅酶Ⅱ耗竭而导致关节软骨破坏。目前骨关节炎的生物治疗还无法系统性地纠正损伤退变软骨细胞的代谢失衡,因此临床预后不佳。

  而该成果问世之后,我们可以将类囊体作为人体细胞光合作用的媒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来维持并修复相关的细胞,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同理,也可以将该内容应用于烧伤和各种创伤性治疗等方面,可以为以后人类的长征之路打开一扇门。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 “211”以及“985”建设高校之一;是一所文理工医农综合性发展的高校,也是我国学科最为齐全的高校之一。

  学校入选了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曾培养出厉绥之、束星北、李政道等杰出校友。

  学校校史: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1914年停办。1928年于求是书院旧址新建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举校西迁,在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电影蜜蜂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科研平台:浙大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其中7个独建,3个参与),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农业部、卫生部、食药监局、中医药局实验室19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6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其他部委研究中心7个,“111”引智基地6个以及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个等。

  

  学科建设: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4个(含自主增设5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09个(含自主增设5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7种。

  有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0个浙江省一流学科,21个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7个。

  

  长久以来,跨物种递送生物活性组分研究进展缓慢。人体拥有一套复杂的免疫系统,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各类免疫细胞会对异物进行主动识别和吞噬清除,再通过溶酶体降解消化异物。该研究团队开发了细胞膜纳米涂层技术,利用同源靶向作用原理,将哺乳动物细胞膜包覆在纳米化植物类囊体外层,用一招“瞒天过海”避免体内的免疫排斥,实现细胞跨界移植纳米植物类囊体。这对于跨物种递送生物活性组分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不是问你吃饭了吗,而是问今天你出去见光了吗?水分和矿物质有没有补充齐全!

  大家对于该项黑科技的问世,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感谢您的阅读!

  优秀!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人大领衔,武大第二

  高校科学研究探秘:华中科技大学版

  高校科研新突破:涉及纳米材料、生物医药以及石墨烯等方面

  举报/反馈

上一篇:会宁退休老干部十年日记连载之:2011年6月上旬
下一篇: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