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俄国工人运动时期,英雄主义叙事背后的人性悲歌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高尔基(1868—1936)一生写了几百篇短篇小说,主要可以分为早期的浪漫主义和后来的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产生于欧洲,在19世纪初传到俄罗斯。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便是这一时期下的重要作品,《丹柯》便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伊则吉尔老婆子》作为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其中的《丹柯》一文对于英雄这一小说母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0101.英雄主义的第一层——有勇有谋,直迎挑战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面对困境,丹柯挺身而出,带领族人们向未知的前方进发,为自己的族群谋求生存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类把这个世界从根本上看作英雄主义的舞台」。当陷入沼泽、信仰贫瘠时,人们总是需要一个英雄,一个完美和力量的化身,来安放他们脆弱的精神和胆小的心灵。

  这样的英雄,或许不需要三头六臂火眼金睛,也无需铁骨铜筋刀枪不入。他只需有比常人更炙热的勇气和信念,就足以被懦弱的群众们推选出来摆放在英雄的位置上。

  可英雄却往往没有人们臆想的那么完美。当英雄出现失误,人们便吵嚷起来:「我们可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你了啊,你为什么不对我们负责?」。英雄何其无辜啊,他打算做的,只是一个清醒的引领者,又不是一切责任的转嫁者。可民众依旧是愚蠢且短视的,他们在乎的只有当下的自我利益;他们更是冷漠的,会无视英雄曾经的一切付出,而放大每一次失误。这时,英雄们便展现出了英雄主义的第二层。

  0202.英雄主义的第二层——面对质疑,无怨无悔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

  英雄除了需要战胜凶险的外部环境,往往还需要面对同伴的质疑指责和自己内心的抉择挣扎。正如同弗洛伊德在《自我本我和集体心理学》中提到的勒庞的观点:领袖人物具有一种神秘莫测、不可抗拒的威望,能使所有人对他俯首帖耳。然而这种威望依赖于成功,若遭到失败,这些威望就会丧失。

  随着丹柯和族人们在丛林中的深入,天气越发恶劣,脚下的道路也越发泥泞起来,前方依然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密林,仿佛看不见希望。族人们受够了苦,竟把他们的英雄围起来,指责他、质疑他。族人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于是便把怨恨出在带领他们的丹柯身上。这与其说是人们对英雄的怨恨,不如说是他们对卑微渺小的自我的粉饰和逃避。

  丹柯的心里也曾燃起怒火,向族人们怒吼「你们做了些什么能有助你们自己的事呢?……你们只是走着、走着,正像一群绵羊!」但丹柯心里更强烈的还是带领大家摆脱困境的决心,哪怕面临误解,哪怕献出生命。于是,他「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挖出自己的心作为照亮前路的火炬,带领着大家走出了黑暗。

  族人们这样看似忘恩负义的行为其实有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198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也有着类似的观点。他同时也是一位群体心理学家,在《群众与权力》一书中提出了大量关于英雄和领袖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总是试图把自己塑造成英雄。若是不能成功,他们则会推选出一位「领袖」来担当英雄,并把自己想象成暂时的牺牲品。但这位「领袖」实际上是群体的替罪羊,因为人们越是屈服于他的领导力,越是感觉所有可能出现的过失皆归这位英雄所有。

  英雄被曾经拥簇自己的人们反过来落井下石,日常生活和许多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三体》中的罗辑做执剑人耗尽一生,换来的却是「人类不感谢罗辑」;《芳华》中的刘峰曾经是整个文工团学习的典型,却因为空穴来风的谣言变成众人所指;《出埃及记》中的摩西带着族人分开红海,族人到达目的地后他却只能隔着约旦河远远地看着……英雄们似乎注定了只能是悲剧,正如同丹柯带领族人们走出丛林后,他那颗勇敢的心掉在地上,竟被胆小的族人踏碎,散作原野上的无数蓝色火星。

  可是啊,英雄依旧在。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在于他看清了芸芸众生的自私狭隘后仍然选择去拯救而不是迎合或是逃避,展现出一种近乎「神性」的人性光辉。

  0303.时代背景下的英雄主义——革命者与群众

  列宁曾这样评价高尔基:「高尔基同志用他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把自己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高尔基的一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是俄国解放运动第三阶段即工人阶级运动时期,二是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尔基于1895年创作的《丹柯》正是当时俄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诞生于工人阶级运动的准备阶段。在黎明前夕的黑暗中,人们正需要丹柯这样勇敢无畏的英雄精神的鼓舞和这样的英雄形象来指引他们革命的道路。至此之后,俄国劳动人民觉醒,争取到了自由和新时代。

  属于英雄的那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哪怕被剥离了、被踏碎了、被踩熄了,也不会消逝。而是像丹柯的心一样,化为无数蓝色的火星藏在原野的某处,成为英雄的火种。这雷雨前的蓝色火星明知要被雷雨浇灭,难逃噩运,但它依然会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以留下自己生命存在过的辉煌印记。

  中国历史上无数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同样是这种英雄使命感的践行者。这种儒家思想的背后,同英雄主义一样,也是一种充满牺牲精神的人间大爱。若我们把丹柯的故事放在历史长河中,更是有无数丹柯般的英雄用生命之灯照亮前路,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正是那群劫后余生、重获希望和快乐的族人们。

  0404.结语

  《丹柯》颂扬了在革命的黑暗中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除了赞扬英雄主义外,我们也要反思我们自己,身为人群的一员对英雄的态度。为什么说「老兵不会老去,只会枯萎」?为什么刘翔在赛场上争得了那么多荣誉,大家却只记得他带伤退幕的两次失败?为什么为抗议奉献无数心血的钟南山院士,会在网络上遭受诸多污名化言论的攻击?……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这样数不胜数的例子,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某些时候也不自觉地像《丹柯》中的族人一样,让英雄寒了心?

  英雄莫问出处,因为他定从人群中走出。

  举报/反馈

上一篇:@海南高考生,这个时间将进行志愿填报模拟演练!附详细攻略→
下一篇:“智慧融合,千人与会”高端论坛在衡水十三中举行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