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享】 张景岳《类经》学术特色与贡献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导语:

  2019年12月6日-8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与方剂学、内经学分会联合承办的纪念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之“浙派中医·张景岳”学术会议在浙江绍兴隆重举行。会议文集收录了《 张景岳《类经》学术特色与贡献》一文,供大家学习、分享。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县。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终龄七十八岁。其“幼禀明慧,自六经以及诸子家无不考镜”(《类经·序》),纵览经、史、子、集,博学多识,兴趣广泛,对天文、音律、兵法、象数等均有涉猎。曾师从名医金梦石,尽得其真传。

  张景岳幼时便得见《内经》,并对《内经》推崇备至,深信不疑,“以为天地人之理尽备于此”(《类经·叶序》),对其内容亦是给予高度赞誉,言其“言言金石,字字珠玑”,“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类经·自序》),可以看出《内经》对张景岳的影响颇大。

  张介宾在钻研《内经》的同时,亦发现其“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类经·自序》),虽有先贤批注,但也存在不少遗漏、说理不明以及内容杂乱无序的弊病,而到了近代诸家,也不过是“顺文敷演”,导致“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由此,张景岳萌生了重新注释《内经》的想法,期冀内容转难为易,通俗易懂,令世人皆得其中奥义。然而张景岳之前的注释方法流传已久,加之《内经》中内容涉及广泛,“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要使如此包罗万象的一部著作以一种新的清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类经·自序》),才可“醒瞆指迷”。

  学术特色

  1.1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张景岳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临床诊病以《内经》为主,却也博览百家,在大量掌握古籍的情况下,结合临床实践,对先贤的理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对错误之处批评指正,做到尊古而不泥古,正如叶秉敬所评“医林之诸子百家咸听吾所用,而不为诸子百家所用”(《类经·叶序》)。

  张景岳早年对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深信不疑,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加之临证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加,他开始对朱氏的这一理论产生了质疑。张氏通过临床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认为朱丹溪所谓“阳气常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论述存在偏颇,进而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张氏认为,人体阴气固然存在不足的情况,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阳气过盛,关键在于阳气的不足所引起阴气的衰弱,充分体现了阳气在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中的主导作用。而张氏所提出的阳气常处于“不足”的论断,鲜明的继承了《内经》“重阳”思想,这与张氏精通《内经》密不可分。如《类经》注释中多次强调“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亦有“此阴阳之征兆,阴必以阳为主也。故阳长则阴消,阳退则阴进……所以阴邪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耳”(《类经·阴阳类》),“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大宝论》),认为阳气影响了万物之存亡,决定了病邪之进退,人体最为宝贵之物便是这一息真阳,悉心保养尚且来之不及,岂可随意攻伐之。

  面对享负盛名、传颂已久的历代大家所述理论,张景岳并未盲目崇拜,而是客观评价,实事求是。自此也可看出张氏“凡读书稽古之士,宜加精究,勿谓古人之法如此,便可执而混用”的严谨态度。

  1.2崇尚理学,本于阴阳

  张景岳所处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因而深受其影响,曾言“医者理也,理透心明斯至也”。以理学观点指导《内经》研究的特色体现于其著作中。如《类经》的分类编排受到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宇宙生成论》思想的影响,前三位分别为摄生类、阴阳类、藏象类。摄生类居首位,因其合乎天道,“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类经·自序》);阴阳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居第二;藏象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而居第三,五藏对应五行。而《宇宙生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化生万物”(《太极图说》),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景岳依据《宇宙生成论》中太极、阴阳、五行的顺序将《类经》前三位列为摄生、阴阳、藏象。可以看出《类经》的分类有借鉴《宇宙生成论》。

  张景岳重视气的作用,对《内经》的注释便体现重气思想,如《类经·摄生类》言“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认为气化万物,而人之生机赖于此气,这一重气思想不仅受《内经》中关于气理论的影响,亦受理学中“气本论”的影响,“气本论”认为气构成万物。万物生成之道由阴阳两仪所主,气生阴阳,阴阳化五行,五行化万物,万物虽由气所化生,亦本于阴阳。

  1.3分类注解,简明精当

  张景岳历经三十载,遍寻《灵枢》、《素问》两书,对其内容加以研读,打乱顺序后重新归类,再将二者合二为一,整合为一部,故名《类经》。全书汇分三十二卷,按内容分为十二大类,分别为摄生类、阴阳类、藏象类、脉色类、经络类、标本类、气味类、论治类、疾病类、针刺类、运气类、会通类,将《素》、《灵》里相似的部分列于同一类别之下,在每一类下面又设立概括原文主旨的小题目,列出条文后详加注释,这种分类方法纲举目张,条理清晰,阅读一处便可知晓整部《内经》涉及的相应内容,这给后世学习《内经》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是一部重要的检索工具书。

  所分十二类基本囊括了《内经》中的所有内容,将原本繁杂的条文变得简明精当,使人读之一目了然,是后世医家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当今医家学习《内经》过程中必看之书。

  1.4融会贯通,引经据典

  张景岳对《内经》里的内容异常娴熟,从而才能做到前后对照,融会贯通,以经解经,这一点在《类经》的注释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对《素问·四气调神论》中“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的注释,便用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来解释(《类经·摄生类》);又如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便用到《素问·脉要精微论》“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来佐证(《类经·阴阳类》);除了《素问》自身前后对照,亦有《素问》、《灵枢》相互对照,相互说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便分别用《灵枢·行针篇》“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解释喜乐出焉,《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来解释心包臣使(《类经·藏象类》),此正如自序中所言“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灵》、《素》互为阐明、互为补充。

  张景岳除了对《内经》娴熟外,对其他百家亦熟悉,注释里除外《内经》自证,亦用各大学家的言论做说理。如开篇解释黄帝即用到《史记》所载内容“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继神农氏而有天下,都轩辕之丘,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又如对精气神的解释,便用到道家言论,“在精气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独详,今并先贤得理诸论,采附于左以助参悟”(《类经·摄生类》),后分别列举白乐天、方扬、曹真人、张虚静、《淮南子》、《金丹大要》、《契秘图》、《胎息经》等大家大作来论证。《类经》这部著作中这般引经据典、融会贯通的地方不胜枚举。

  贡 献

  张景岳对《内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首次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编排,以及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张氏对《内经》继承的同时,亦对其有所发展。

  其所处时代的医家多沿袭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的理论,因而在临证时也多以寒凉攻伐之药为主,往往亦损耗人体阳气。张氏认识到这种弊端,便倡导重阳思想,认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人体阳气需要维护,因而治疗上偏于温补,喜用人参,重用熟地,素有“张熟地”之称。而这种重阳思想多受《内经》启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张氏在《类经·疾病类》中则作如下注释:“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也……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形象的比作太阳对于自然的重要性,无论对于大自然或人体自身,阳的重要性均居首位,这一重阳思想在张景岳的其他著作中亦有发挥,如“凡自生而长,自长而壮,无非阳气为之主”(《景岳全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依赖于阳气。同时,也肯定阴的作用,“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类经·摄生类》),阴阳虽互根,然张景岳认为“阳重于阴”,从而继承并发展《内经》,创立了温补学派。

  张景岳用了六卷四十四节讲述《内经》中关于五运六气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对《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五运太过与不及的研究,“五运之有太过不及……太过者其气胜,胜而无制,则伤害甚矣。不及者其气衰,衰而无复,则败乱极矣……故其在天则有五星运气之应,在地则有万物盛衰之应,在人则有藏府疾病之应”(《类经·运气类》),五运太过或不及均会致自然万物衰败、人生疾病。“天运之有太过不及者,即人身之有虚实也”,即人体气机与天运相通,随天运变化而表现或虚或实,“读运气者,当知天道有是理,不当曰理必如是也”、“善察运气者,必当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等均是景岳继承《内经》中五运六气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得出自己的领悟。

  张景岳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经典著作,还有其治学严谨的态度,敢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吾辈当思之鉴之!

  原标题:《【学会分享】 张景岳《类经》学术特色与贡献》

上一篇:一事二理?地方法院否了最高法的裁定
下一篇:【招聘】南方航空乘务(安全)员/“明珠之蓝”精英乘务员招聘;顺丰航空校园招聘第六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