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产风险有多大?在哪里?(国金宏观·赵伟团队)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3-21
手机版

  

  报告要点

  硅谷银行(SVB)破产“一石激起千层浪”,谁是“下一张骨牌”?黑石集团CMBS违约再次将市场的注意力转向房地产市场。美国商业地产供大于求,中小银行商业地产贷款的风险敞口更大,其中是否隐含了系统性风险?

  热点思考:美国地产风险有多大?在哪里?

  地产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地产下行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联储的12次加息周期都对应着地产景气的回落,其中8次经济都出现了“硬着陆”。2022年3月加息以来,美国地产销售、建设、房价等均显著下滑,短期内或仍有下行压力。但与2008年不同的是,本次脆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商业地产领域,而非住宅地产。

  住宅地产供需紧平衡,居民债务违约风险较低。需求端,随着抵押贷款利率和房价-收入比的上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已下降。供给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住宅地产投资开支长期不足,导致住宅库存下降,空置率低,市场呈现供需紧平衡的格局。债务视角看,美国居民长期去杠杆,宏观杠杆率及家庭负债率均好于金融危机之前。

  商业地产供给相对过剩,关注企业按揭贷款风险对中小银行的传导。美国商业地产以办公、商场、酒店等为主,企业是商业地产的主要需求方。需求端,美国企业现金流、收入预期持续下降,杠杆率偏高,现场办公需求远未恢复,持续压制商业地产的新增需求。供给端,疫情以来美国商业地产供给增速偏高,空置率上升。从债务视角来看,小型银行对商业地产的风险敞口更大,现金储备也明显回落。需关注商业地产违约风险对中小银行的冲击。

  本周报告精选

  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快速扩表,硅谷银行采取较为激进的资产端策略,约70%新增资产均投向以美债为主的AFS和以MBS为主的HTM。货币政策的大反转使该类资产出现大幅的浮亏,其中,AFS亏约25亿,HTM亏约150亿。随着融资环境的收紧,硅谷银行客户企业纷纷提取存款。准备金不足的硅谷银行被迫出售美债兑现浮亏,引发市场恐慌。

  系统性风险相对可控,美联储加快紧缩的风险下降,但转向可能性较低。硅谷银行体量不大、同业业务少,溢出效应有限。当下,美国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或有风险存在的中小银行规模占比低、高存款保险覆盖下传染性有限。硅谷银行破产风波倒逼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高。通胀粘性下,前期过度下修的加息预期或有反复。

  下一步,美联储需要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或加剧短端利率定价的波动,进一步抬升期限利差倒挂幅度。提示关注流动性紧缩的累积效应下,部分金融市场弱质环节风险或将加速暴露,以及MBS资产重估风险、非银金融机构资产错配风险、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高收益债违约风险等。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美国经济硬着陆的概率与软着陆的条件。美联储加息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1958至2021年,美联储执导了12次加息周期,其后美国经济共出现了9次“硬着陆”(即衰退)和3次“软着陆”(或不衰退)。其中,3次软着陆的共性是:美联储“逆风而行”,即在通胀压力兑现之前就加息,这样才能尽早遏制通胀,进而压缩加息周期的长度和降低加息的幅度,助力经济软着陆。

  这一次,美国经济或不具备软着陆的条件:第一,美联储实质上放弃了“逆风而行”规则,加息周期明显落后于通胀——在加息周期启动时,CPI、核心CPI和CPI斜率均超过5次深衰退均值;第二,加息周期长度超过了3次软着陆对应的加息周期的均值和12次加息周期的中位数,虽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通胀水平仍高,不确定性仍在,何时启动降息周期还是未知数;第三,加息幅度40年之最,大于12次加息周期的均值;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为40年来新高,美国经济较难逃逸衰退。客观评估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一种方式有自然(或中性)利率、代理利率(或影子利率)和期限利差倒挂程度。综合而言,货币政策已进入紧缩区间,紧缩程度趋于上行(主要是短端)。其中,在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国国债10y-1y和10y-2y倒挂的峰值都超过了120bp。历史上,当利差超过100bp,美国经济没有一次能够逃逸衰退。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报告正文

  美国硅谷银行(SVB)破产“一石激起千层浪”,谁是“下一张骨牌”?黑石集团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违约事件发生后,市场的注意力再次转向房地产市场。结构上,美国商业地产的供给相对过剩,中小银行在商业地产贷款上的风险敞口更大。其中是否隐含了系统性风险?

  一、热点思考:美国房地产链条风险有多大?

  (一)美国房地产总体风险:短期内下行趋势或延续,系统性风险还需观察

  地产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地产的下行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12次美联储加息周期都对应着地产下行周期,其中有8次经济都出现了“硬着陆”。传导机制方面,地产下滑可能引发就业下滑,失业率上升。地产的回落导致财富效应减少,引起消费支出的减少。地产周期领先美国债务周期,地产的下滑容易引发债务违约风险。本轮周期中,美国房地产链条的风险集中在抵押贷款债务人、银行体系等,地产景气下滑或拖累经济增速,提高贷款违约率。

  

  

  自2022年3月美联储加息以来,美国地产景气度大幅下滑,短期内或仍维持下行态势。美国房地产业正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深跌幅中。地产的建造、销售、房价等环节均大幅下跌。截止到2023年1月,地产建造支出增速由21年的15%以上回落至5%左右;成屋销售增速已降至-30%,美国前20城房价增速已由20%以上降至4%。房地产投资金额自21年以来大幅度下滑。短期内美国地产见底修复的难度较大。

  

  

  从系统性风险视角看,经过2008年之后10余年的调整,当前美国房地产出现债务风险的可能性较低。从银行资产质量视角看,银行持有的抵押贷款资产占比持续下降——从2008年之前的20%降低至10%。金融危机之后,MBS市场抵押品质量明显抬升,即优级MBS明显上升,抵押品质量风险降低。从贷款申请人视角看,疫情以来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信用评级较高的人群,美国居民破产数量仍然较低。居民房地产贷款拖欠率也处于约3%以下的历史较低位置。

  

  

  (二)住宅地产:供需紧平衡,利率上行削弱购买力,但债务风险较低

  住宅地产需求方面,由于房价增速远超过收入增速,美国居民负担能力(房价-收入比)下降。居民收入端,随着财政转移支付降低,收入增速放缓,房价增速高于收入增速,房价收入比由疫情前5到6倍上升至8倍左右,居民房屋负担能力下降。支出方面,购房贷款成本上升,疫情前房贷利率为3%-4%左右,联储加息以来,30年期房贷利率最高时达到7%;储蓄方面,美国居民个人储蓄总量已明显回落,每月新增储蓄流量降低,超额储蓄持续消耗,可用于购房资金减少。财富效应上,2022年美国标普500下跌16%,纳指下跌32%,居民财富效应缩水幅度较大。

  

  债务视角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居民部门长期去杠杆,杠杆率与本世纪初持平,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偏低。居民杠杆率由2007年的98%降至2022年的75%,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杠杆率回落幅度较大,债务情况更健康。疫情期间,大幅度的财政转移降低了家庭负债压力,家庭负债比率由10%左右快速降低。配合美国政府出台的贷款延后偿还措施,居民贷款的违约和拖欠情况均较低,2023年1月,丧失住房赎回案例数3万件,贷款拖欠率1.8%,均处于历史低位。

  

  

  供给端地产资本开支长期不足,空置率低,住宅市场呈现供需紧平衡。金融危机后,美国房地产供给侧资本开支不足问题始终未能改善,地产建造支出在金融危机后下降一个台阶,目前仍未回到长期趋势上,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同样走低,地产资本开支存在不足。库存上,美国住宅地产的库存下降,空置率低,美国住房市场中,成屋占主要地位,疫情后,需求量上升,但供给端受限,至2023年1月,成屋库存降低至98万套,可供销售2.9个月,房屋空置率持续降低至0.8%,出租空置率降至5.8%。与金融危机前相比,美国地产供给的泡沫较低,呈现供需紧平衡格局。

  (三)商业地产:存在供给过剩的隐忧,关注中小银行商业抵押贷款风险

  美国商业地产的供给以办公、商场、酒店等为主,企业是商业地产的主要需求方。美国商业地产包括零售地产、办公地产、酒店地产、仓储地产等类型。商业地产的需求方主要是各类企业,包括零售业、金融业、专业服务业等。美国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建造额占比约为6:4,商业地产内部,办公楼比重较大,占比在30%以上,医疗、运输、休闲地产占比分别为20%,25%及10%左右。

  

  需求端,美国企业杠杆率偏高,预期收入增速下降,现场办公需求远未恢复,持续压制商业地产的需求。企业部门杠杆率近十年持续上升,金融危机前,美国企业部门杠杆率为63%,目前已升至79%。此外,新增就业计划下降,企业未来盈利及收入预期回落也将可能使商业地产的需求减弱。疫情以来,谷歌移动数据显示美国现场办公人流恢复持续偏弱,办公地产受到疫情和远程办公的影响,需求侧修复较慢。

  

  供给端,商业地产供给存在过剩忧患,大城市空置率上升。与需求的修复缓慢相反,商业地产建设于供给增速存在过高的风险,至2023年1月,商业地产中的办公室、休闲娱乐及非住宅整体建造增速仍处于上涨趋势中;商业地产空置率已明显上升,商业地产空置率一般维持在5%-10%,截至2022年3季度,全美写字楼空置率已升至15.4%,其中,科技行业快速增长的城市,空置率更高,例如加州湾区及旧金山,空置率达到18%。东部、南部的大城市空置率也更高,芝加哥空置率19.4%,休斯顿写字楼空置率达到26%。

  

  

  从债务视角来看,小型银行对商业地产的风险敞口更大。商业地产的潜在风险可能会传导至银行业。小型银行受影响可能更大,商业地产贷款占小型银行资产比重更高,达到28%,大型银行的占比仅为6.5%。此外,由于受到银行业流动性冲击的影响,美国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已经大幅度减少,现金储备处于低位。小型银行的现金占资产比重已降至6%,大型银行降至约10%,当出现地产信用冲击事件时,伴随着金融流动性收紧,储户对银行信贷的态度一般更为紧张,小型银行同时受地产信用风险及流动性冲击的可能性更高。

  

  二、本周报告精选

  精选一: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再现的前兆?

  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快速扩表,硅谷银行采取较为激进的资产端策略,约70%新增资产均投向以美债为主的AFS和以MBS为主的HTM。货币政策的大反转使该类资产出现大幅的浮亏,其中,AFS亏约25亿,HTM亏约150亿。随着融资环境的收紧,硅谷银行客户企业纷纷提取存款。准备金不足的硅谷银行被迫出售美债兑现浮亏,引发市场恐慌。系统性风险相对可控,美联储加快紧缩的风险下降,但转向可能性较低。硅谷银行体量不大、同业业务少,溢出效应有限。当下,美国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或有风险存在的中小银行规模占比低、高存款保险覆盖下传染性有限。硅谷银行破产风波倒逼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高。通胀粘性下,前期过度下修的加息预期或有反复。

  下一步,美联储需要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或加剧短端利率定价的波动,进一步抬升期限利差倒挂幅度。提示关注流动性紧缩的累积效应下,部分金融市场弱质环节风险或将加速暴露,以及MBS资产重估风险、非银金融机构资产错配风险、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高收益债违约风险等。

  精选二:证伪“不衰退”:美国经济,这次不一样?

  关于美国经济前景,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是: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美国经济“不衰退”。这是倒果为因,也不符合历史经验。美国1960年以来的9次衰退都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状态之后。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美国经济硬着陆的概率与软着陆的条件。

  美联储加息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1958至2021年,美联储执导了12次加息周期,其后美国经济共出现了9次“硬着陆”(即衰退)和3次“软着陆”(或不衰退)。但是,不宜脱离加息周期的细节、经济状态和外生冲击,机械地得到加息周期下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关键问题是:这次会不一样吗?

  历史上,美国经济3次软着陆的共性是:美联储“逆风而行”,即在通胀压力兑现之前就加息,这样才能尽早遏制通胀,进而压缩加息周期的长度和降低加息的幅度,助力经济软着陆。同样重要的是,美联储能否在经济放缓后果断降息。基本面参数对“着陆”方式也有显著影响。以高GDP增速、高职位空缺率、高期限利差、偏高的失业率、低居民杠杆率的变化率、低通胀为初始条件的货币紧缩周期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通胀及其一阶导数。

  这一次,认为美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的一条核心逻辑是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因此,失业率难以大幅上行,可支撑着服务业消费。历史经验并不支持这一逻辑。衰退在多数场景下都出现在劳动力市场偏紧状态之后。当前,美国“去通胀”进程已有所放缓,通胀的进一步下行要求总需求更显著的收缩。因为,“牺牲率”与“去通胀”呈非线性关系。

  3次软着陆案例的比较:这一次,美国或不具备软着陆的条件!

  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1960年至今美国共出现3次软着陆:1965-67年、1983-84年和1993-94年。比较而言,具备以下条件时,软着陆的概率更高:第一,美联储逆风而言,即在通胀水平较低,且上行动能偏弱时就提前加息。3次软着陆对应的加息周期的起点CPI通胀分别为1.7%、2.4%和2.5%,核心CPI通胀分别为1.2%、3.2%和2.8%。首次加息前通胀的斜率平均为2.8%,说明通胀上行的动能偏弱。并且,在通胀转向和经济放缓后快速降息。

  第二,实际GDP增速较高,为紧缩政策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在3次软着陆情景中,加息前一季度的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增速分别为9.2%、9.4%和5.5%,均值8%。比较而言,4次浅衰退案例的均值为3%,5次深衰退案例的均值为1.8%。软着陆情景下,反映经济前景的谘商会经济领先指标(LEI)也显著高于硬着陆——从软着陆到深衰退的均值分别为5.1%、2.2%和1.9%。

  这一次,美国经济或不具备软着陆的条件:第一,美联储实质上放弃了“逆风而行”规则,加息周期明显落后于通胀——在加息周期启动时,CPI、核心CPI和CPI斜率均超过5次深衰退均值;第二,加息周期长度超过了3次软着陆对应的加息周期的均值和12次加息周期的中位数,虽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通胀水平仍高,不确定性仍在,何时启动降息周期还是未知数;第三,加息幅度40年之最,大于12次加息周期的均值;

  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为40年来新高,美国经济较难逃逸衰退。

  美联储计划加息至“限制性水平”,以实现2%通胀目标。客观评估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一种方式是参照自然(或中性)利率。美联储估计的实际中性利率区间为0.5-1%。美国实际利率的现状是:短期实际利率依然为负,年内趋于上行;5年以上的中长端实际利率中枢为1.5%。货币政策已进入紧缩区间,紧缩程度趋于上行(主要是短端)。

  联邦基金利率低估了货币紧缩程度。选取12个反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融资成本的指标,合成得到“代理利率”,一综合刻画实体部门融资成本。2022年11月,代理利率的阶段性高点(6.4%)比当月的FFR高出2.6个百分点,表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上行的幅度远高于美联储加息的幅度。

  国债利差倒挂表明货币政策相对于经济基本面而言紧缩过度。利差倒挂幅度越大,表明货币紧缩程度越高,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压力越大。在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国国债10y-1y和10y-2y倒挂的峰值都超过了120bp。历史上,当利差超过100bp,美国经济没有一次能够逃逸衰退。

  三、风险提示

  1.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2023年1月,美德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俄罗斯称,视此举为直接卷入战争。

  2. 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近半年来,海外总需求的韧性持续超市场预期。中国重启或继续推升全球大宗商品总需求。

  3. 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与2%通胀目标相适应的工资增速为劳动生产率增速+2%,在全球性劳动短缺的情况下,美欧2023年仍面临超额工资通胀压力。

  赵伟团队介绍

  

  新书推介

  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维度展开分析,尝试厘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命题,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市场投资机遇。

  法律声明

  特别声明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版权归“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证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制作任何形式的复制、转发、转载、引用、修改、仿制、刊发,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经过书面授权的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

  本报告的产生基于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但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反映撰写研究人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故本报告所载观点可能与其他类似研究报告的观点及市场实际情况不一致,国金证券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可能会随时调整,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国金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

  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在任何地区均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可能不易变卖以及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本报告所提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益可能会受汇率影响而波动。过往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

  客户应当考虑到国金证券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而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证券研究报告是用于服务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的专业产品,使用时必须经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国金证券建议获取报告人员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报告本身、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也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国金证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国金证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该研究报告的人员。国金证券并不因收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国金证券的客户。本报告对于收件人而言属高度机密,只有符合条件的收件人才能使用。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报告仅供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风险评级高于C3级(含C3级)的投资者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不应被视为对特定客户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议或策略。对于本报告中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本报告的收件人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使用国金证券研究报告进行投资,遭受任何损失,国金证券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若国金证券以外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或个人为此发送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本报告不构成国金证券向发送本报告机构或个人的收件人提供投资建议,国金证券不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此报告仅限于中国境内使用。国金证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上一篇:【本周四直播预告】365元 《幼儿足球&游戏编创》系列网课 第十讲 幼儿园活动开
下一篇:央广经济之声《投资修炼手册》全面注册制专题第十六期:境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应具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