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阶段 基础教育如何发力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编者按

  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生命永恒,教育永恒——基础教育改革70年”论坛,就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展开探讨。我国基础教育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面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痛点,基础教育该如何回应人们的美好期盼和多元需求?本期,我们结合记者调查与专家视点深入探讨。

  1.学前教育:多渠道增加资源供给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愿景不远,时间紧迫。

  缺口!学位!这是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最直观的显现。据测算,2019年起山东省开始进入入园高峰,2021年达到峰值,预计适龄儿童将达到516万,学位缺口约170万。

  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发力点在哪——强化政府责任。

  ●『看事例』

  山东省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新型城镇化考核,纳入对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推动加快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密集出台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师核编,城镇教育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无证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等10余个配套文件,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系统综合的政策支撑。

  把制定《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列入一类立法计划,将省政策文件上升到法制性规定,依法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前《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草案)》,已经省人大常务会一审。

  实施建设工程。全面落实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落实“五同步”(同步供地,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施工,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各地市严格落实新建配套园各项政策,有效管住增量。

  开展专项整治,补齐旧账。没有地方政策规定或合同约定的已建成配套幼儿园,由教育、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共同提出产权或使用权回收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处置。确保摸排到位、操作到位、整改到位、监管到位。

  ●『看数据』

  截至2018年底,山东省共有幼儿园20231所,在园幼儿307.5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2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77.12%,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195所幼儿园整治,新增普惠学位5万个。

  ●『记者感言』

  增加学前教育学位的缺口,需要资金,更需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有考核,有立法,有规划,有整治,多方合力,才能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2.小区配套园:打好治理攻坚战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投入水平显著提高,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

  “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有调研显示,居住小区配套园举办为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少之又少,学前教育设施已成为民生设施建设的一大短板。费用如何降下来——打好小区配套园治理攻坚战。

  ●『看事例』

  贵州强力推进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明确规定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不到50%的县(市、区),新建、收回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办成公办。今年7月,省人民政府部署开展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专项督查,目前各县(市、区)和市(州)已完成自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7个部门对9个市(州)问题突出的县(市、区)进行了重点督查。贵阳市观山湖区2016年只有1所公办园,2017、2018两年时间收回17所小区配套园办成公办园,今年又拿出5.5亿元,用于34所小区配套园的回收工作。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服务。出台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扶持及管理办法,将民办幼儿园纳入学前教育发展整体规划,通过综合奖补、结对帮扶、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纳入管理共同体等方式,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看数据』

  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恢复设立学前教育处,全省一半以上的市(州)、县(市、区)相继设立学前教育管理机构。

  自2011年以来,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近200亿元发展学前教育,省级学前教育专项资金逐年增长,从2012年的0.5亿元,到2018年的4.5亿元。仅2018年,省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项目资金就达11.57亿元,学前教育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从2016年的4.17%提高到2018年的6.61%。去年底建立了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500元。

  ●『记者感言』

  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公益普惠是基本方向。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服务,将民办幼儿园纳入学前教育发展整体规划。

  3.基础教育:把该减的坚决减下来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过分增加孩子课外负担。

  数据显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普通居民在享受教育发展的同时,最深切的感受又是什么?累!大家戏言:孩子们不是在补课就是走在补课的路上。尽管有就近入学,但选拔依然存在。若想占得先机,超前学、往深里学自然成为不少人无奈之选。负担上去了,下去可不是那么容易。

  ●『看事例』

  北京按照“尊重规律、标本兼治、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坚持减负不减质量,减负不减责任,把该减的坚决减下来,推动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课堂教学减负。严格遵循课程标准,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不赶进度、不增难度,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得按部分提前自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加快教学进度,禁止“课堂内容课外补”。

  学校管理减负。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对学校奖惩的主要依据。规范并减少学校对学生的评优、评选,不得对班级、学生进行排名。

  考试评价减负。注重统筹协调,综合改革,以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为突破口,发挥入学政策的传导作用,打出一套促进均衡与公平,缓解择校矛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组合拳。

  学校外部减负。北京市把培训机构治理作为规范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一环进行部署推动,重拳出击。

  坚持做加法,构建全社会共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打好组合拳,坚决减下来,同时,对于社会发展中、教育改革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家长迫切的现实需求,政府千方百计想办法,做加法,增加资源,提供平台,做好服务。

  ●『看数据』

  自2018年4月以来,北京市共排查12681家校外培训机构,责令整改1.2万余次,停止办学565件,采取坚决措施对海淀黄庄等社会反映强烈的26个热点地区进行治理。

  ●『记者感言』

  作为老问题、老难点,减负需要综合施策,系统解决。如果就盯着分数,这个负担是很难减下来的,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纠正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片面做法,解决好“指挥棒”的问题,学生们就会生动活泼地发展起来。减负不单涉及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家长需要理性地设计孩子的成长目标。

  4.高中教育:实现育人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升学不是高中教育的全部。高中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涵养立人之品、掌握学习之法、发掘创新之道、厚植责任情怀。完成这个使命,需要实现高中育人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看事例』

  2014年以来,上海承担了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国家试点任务。作为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上海坚持以高考综合改革推动高中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有力地推进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加强“五育并举”,切实落实“大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学科德育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各项工作。探索实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构建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治理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持续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以评促改。

  ●『看数据』

  目前,上海市单年级班级数在12及以上的全体高中学校已能100%开齐开足满足学生20种组合走班需要的课程教学。全市高中开发了一批校本课程,涵盖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创新等多个领域,课程数量比新高考前增加了30%,使得学生的选择空间显著增加。

  ●『记者感言』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引领高中课程改革,为学生创造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不良导向,实现从“应试”的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的教育模式转变,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报记者 靳晓燕)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大家怎样看待学前教育这个专业?
下一篇: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哪个含金量更高一些,哪个更容易,性价比更高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