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精英“反向统治”欧美?背后教育问题令人深思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本文共516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本文来源: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看点一边是精英遍布全球,一边却是薄弱的基础教育体系,印度的“不可思议”,也“蔓延”到了教育的领域。随着印度裔首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顺利入住“唐宁街10号”,有关印度教育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印度人到底如何看待教育?在这个微妙而复杂的国度,究竟又是如何培养出层出不穷的精英呢?

  文丨张楠 编丨Lulu

  当地时间10月24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首竞选结果出炉,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作为唯一一名候选人,自动当选英国保守党新党首,他接替上任仅45天即辞职的伊丽莎白·特拉斯,出任英国首相。

  经历了英国政坛极具戏剧性的数月后,唐宁街10号迎来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首相、第一位印度教出身的首相,也是第一位非白人首相。同时,今年仅42岁的他,也是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

  顶着诸多历史性的标签,苏纳克的确是一位“精英中的精英”。

  他出生于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顿的一个印度裔移民中产家庭,祖辈从印度移民东非,上世纪60年代,父母亲移居英国。

  父母亲极其重视教育,苏纳克曾就读于英国顶尖私校温彻斯特公学,之后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首相摇篮”牛津大学的PPE(哲学、政治和经济学)专业毕业。2006年,他又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并且,苏纳克还是英国现任议员中唯一登上富豪榜的人。《星期日泰晤士报》2022年测算其资产约为7.3亿英镑,位列英国富豪榜第222位。他曾在高盛、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就职,他的岳父纳拉亚纳·穆尔蒂则是印度第二大IT公司印孚瑟斯的创始人,被称为“印度IT行业之父”。

  虽然苏纳克和印度之间的关联已经微乎其微,他曾对英国记者坦承,他的所有近亲几乎都移民了。但,英国首任印度裔首相的出现,仍然让印度方面颇为振奋。印度总理莫迪当即在推特上发文“热烈祝贺”苏纳克当选。

  

  继“印度人占领美国硅谷”现象之后,苏纳克登顶英国政坛,让印裔精英的崛起,再度成为话题。

  

  印裔精英

  正在全球崛起

  这已经不是印度人第一次引起轰动与关注。

  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都是印度裔,早在国内外报道中被反复提及。然而,印裔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大:谷歌、微软、IBM、推特的CEO是印度裔,甚至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香奈儿、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卡等知名国际巨头的CEO也都被印度裔拿下。

  

  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纳维卡·辛格曾表示,尽管印裔仅占美国人口大约1%,但该群体在美国高科技公司创始人中的比例是8%,在硅谷的科技初创企业中,印裔创始人更是占到1/3。

  然而,印裔精英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还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曾刊文说,印裔遍布于对移民而言通常是“遥不可及”的“权威建制机构”:常青藤大学、媒体、司法系统和最引人注目的政坛。

  去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还曾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印裔工程师诗瓦蒂·莫汉打趣说,“印裔美国人正在接管美国——你,我的副总统,我的演讲撰稿人(都是印裔)。”

  “副总统”和“演讲撰稿人”指的分别是卡玛拉·黛维·哈里斯(Kamala Devi Harris,中文名贺锦丽)和维奈·雷迪(Vinay Reddy)。前者还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副总统,也是美国第一位拥有印裔血统的副总统。

  

  卡玛拉·黛维·哈里斯(Kamala Devi Harris,中文名贺锦丽)

  根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的说法,拜登任命了“至少55名印裔在其政府中担任要职”,印裔“几乎遍布于政府的每个部门”。

  即使放眼整个印裔美国人群体,数据也十分惊人。根据美国2019年的调查统计,25岁至55岁的印裔美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为133,130美元,远高于白人收入中位数8.64万美元。同时,也高于包括华裔、日裔和菲律宾裔在内的其他亚裔美国人(接近10万美元)。

  

  在今年赴美的国际学生中,还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印度籍学生首次超过中国学生。

  据美国官方统计,今年1-7月,美国向印度籍学生发放了77,796份F1学生签证,高于同期向中国籍学生发放的46,145份签证数量。

  与美国相比,英国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更为守旧的社会。然而,在这里,印裔在政商各界的存在感也正在迅速提升。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宣布辞职后,英国保守党党魁的第一轮竞选中,就出现了三张印裔面孔。其中包括现任首相苏纳克。此外,曾占据英国首富榜多年欣杜亚兄弟(Hinduja Brothers)是印裔;英国皇家学前会长文基·拉马克里希南(Venki Ramakrishnan)也是印裔。

  崛起中的印裔精英,似乎正在全球引起一阵人才风潮。

  

  印裔精英的背后

  藏着哪些教育哲学?

  印度人为什么能这么成功?有许多广为流传的原因分析,比如语言和文化优势明显、熟悉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社交能力强、甚至“抱团”等等。

  的确,与华裔给人的整体印象偏内敛、刻板相比较,印度人更开放、自信的做派似乎更容易在西方社会中吃得开。

  

  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正是印度教育产生的影响。

  1、深植于心的竞争意识

  在美国,25-55岁的印度裔美国成年人中有82%受过大学教育,什么概念呢?拥有同等学位的白人只有42%。

  这跟根植于印度人文化中的教育观念有关。90%的印度裔美国父母认为大学教育很重要,这一比例高于该研究中的任何其他族裔。

  这种深入人心的教育观念,与印度国内的教育状况紧密相关。印度的教育情况很复杂,一方面,代表着印度教育最高水平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和工程师;另一方面,印度的基础教育非常糟糕,文盲率居高不下。

  两者结合起来看,就很容易勾勒出印度教育的基本生态:优质资源稀缺,竞争激烈、淘汰率高。号称比麻省理工还难进的印度理工,录取率只有2%,而麻省理工2022年官方披露的数据,录取率还有4%左右。

  

  而大多数在美国崭露头角的印度人,都是在国内完成本科教育后才出国的。2020-2021学年,印度本科留学生也仅占印度赴美留学生总人数的14%,而研究生和正在OPT实习的学生占比分别高达41.1%和43.9%。

  也就是说,第一代印度移民,往往都经受过这种超高强度的筛选和竞争压力,这让他们在商业社会中会更表现出更加奋进的精神,并积极争取晋升。并且,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比其他族裔更加严厉地督促孩子。

  2、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提及印度,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可不是偏见。从印度变幻莫测的天气到不可靠的基础设施,印度人不得不整天面对不确定的事。

  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因祸得福,孩子们因此被快速培养出强大的适应力,克服无用的系统和克服障碍的能力。

  在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周轶君老师注意到,印度有个非常有趣的词,Jugaad。指的是一种非常规的、节俭的创新。可以理解为:见招拆招。比如,没有花洒,那就用铁桶戳几个洞,做不到尽善尽美,解决20%也很好。

  

  《他乡的童年》剧照

  而在西方人眼里,同样以勤奋著称的华裔,在这一点上就有些相形见绌。自小便被要求尽善尽美的中国孩子,同时也缺失了一些“野蛮生长”的机会和信心。

  这种思维体现在商业社会中,会具体表现为:让现有的东西运转起来,或者用微薄的资源创造新的东西;先争取获得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再去完善它。因此,在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中,这种能力被看作他们务实精神和创造性的来源。

  3、专业+管理并重

  除了印度理工学院引领出的一种重视工程思维的教育倾向,印度学生还出了名地热衷于读MBA。

  据说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职业生涯初期读MBA,忙完一周的工作,周五下班从西雅图飞到芝加哥横跨半个美国去上课。坚持了整整两年,最终拿到芝加哥大学MBA学位。

  在印度所有高校毕业生中,学习MBA几乎成了默认的必选项,是所有学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让他们在职场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优势:专业和管理都懂。也为此后走上高层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某种程度上说,“抱团”也是这种管理思维下形成的自然结果。在硅谷,常常可以看到印度人在职场的互相提携。新罕布什尔南方大学一项研究曾指出,“印度高管的风格是,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有观点称,与华裔高管将其视为“给自己人放水”不同,印裔高管认为“老人帮扶新人”是自然而然的管理方法。因此,在几代印度人的努力下,印裔在以硅谷为典型的美国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人脉体系。

  

  “回不去”的印度

  正在重塑教育公平

  可是,印裔精英的成功,能和印度教育画上等号吗?事实可能恰好相反。

  一方面,印裔精英本就是经过了高度筛选的一批人,他们甚至原本就来自精英阶层。正如美国印裔记者亚伦·维努戈帕尔强调,“他们的构成仅代表极少数印度人——那些拥有在远离祖国的地方能够成功的社会资本和知识本钱的人”。

  另一方面,印度人拼命从“留学生”往“移民优等生”的努力,也很能说明问题。和移居多年后仍会考虑回国的华裔不同,印裔是没有退路的。

  吴军老师曾在《见识》中提到,当印度精英通过读书或者工作移民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之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印度,除非遇到极少的机会被派遣回国,代表跨国公司管理印度的分支机构。当然,极个别出身于名门望族、在印度有广泛人脉的年轻人除外。

  

  尽管今年,印度已经超越英国,跃升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但印度内部细微而复杂的社会百态,却仍然一言难尽。僧多粥少的顶尖教育资源、种姓制度加剧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都让该国的教育乃至生活方式饱受争议。

  反观印度国内,一边忙着全球“认亲”,一边也不得不审视留不住精英人才的现实。

  今年7月初,印度总理莫迪还言辞狠厉地批评了“英国殖民者留下的教育体系”。他说,“我们国家一直不乏人才。但不幸的是,我们继承了一个‘教育的意义就是找到一份工作’的教育体系。英国人设计这种教育系统,是为了给自己培养一个仆人阶层,满足他们的需求。”

  

  据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信息,莫迪政府联合内阁于2020年7月批准通过了“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该政策的愿景是“通过向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充满民族自豪感和全球幸福感的全球公民”,最终目的是将印度打造为“充满活力的知识社会和全球知识超级大国”。

  具体措施包括:

  普及学前到中学教育、幼儿保育与教育采用新课程和新教学结构;

  优先培养学生的基础读写和算术能力、加快普及职业教育;

  推广印度语言、建立多学科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等。

  随后,印度中央邦决定从今年11月起在公立医学院采用印地语授课。据英国《卫报》报道,此前,印度医科教学一直采用英语。但在过去9个月中,已有近百名译员投入翻译工作,努力将英语医科名词翻译为印地语。目前,解剖、病理和生化等科目的印地语教科书已经到位。

  莫迪表示,印地语教学的目的是让那些未接受英语教育的穷人家孩子也能成为医生和工程师。

  除了“去英语化”,莫迪还谈到了印度教育基础设施的改革,称印度正在开设众多新的学院、大学,印度医学院的数量在2014年之后增加了55%。他表示,“我们不应该只培养持有学位证书的年轻人,还应该使我们的教育体系为国家的前进创造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然而,在与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的对谈中,印度记者巴克哈·杜特(Barkha Dutt)表达了一层更深的隐忧:保持社会的竞争力和进取心,鼓励人们努力做到更好,是有好处的。只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他们进入这些卓越的教育中心的机会。

  

  图中为巴克哈·杜特(Barkha Dutt)

  尽管,印度很早就开始在政府所属的教育机构中推行倾斜政策,为落后阶级和部落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学名额。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配额都被填满——无论是进入医学、科学、工程研究院,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一直是印度教育政策的一大弊端。即使政府规定向14岁以下儿童提供8年的义务教育,但由于基础教育匮乏、儿童仍需参与务农维持生计,导致学生的退学率非常高。

  根据印度教育部官方数据,2020-2021学年,9-10年级入学率还不足80%,11-12年级才刚过50%。

  

  “我认为我们的高等学府很优秀,我们真正落后的是,是为这些高等学府输送人才的中小学。”巴克哈·杜特说。

  再多的印裔精英,也很难改变这样撕裂的教育生态。如果无法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有所突破,活跃在英美上层社会中的印裔面孔,对印度究竟是喜是忧,还很难讲。印度记者Seshadri Kumar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世界上最顶尖的十几个CEO来自一个拥有世界18%人口的国家,有什么好值得惊讶的?”

  是的,盛产精英的印度教育,还需要面对14亿人口的教育普及问题,其中,还包括2.8亿的文盲成年人。在这一点上,扬言要打造“全球知识超级大国”的莫迪,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上一篇:达川区于水清名园长工作室开展管理论坛、入园诊断暨送教下乡活动
下一篇:家庭教育方式有哪些 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