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校园藏着近百家宝藏场馆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3-29
手机版

  

  

  温州市实验中学学子布置一场以风筝为主题的展览。

  

  温州市实验中学“春草塘美术馆”。

  “用耳朵倾听自然之声,用眼睛观察科技之声,用心灵感悟人文之声……”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新建的“李启虎声音科普馆”将于4月对学生开放,记者近日前往参观,为大家提前“剧透”其中奥秘。

  在走访过程中,藏在鹿城中小学校园里的射击馆、可以变废为宝的木工坊、让学生设计布展的美术馆、具有本土特色的农耕文化馆等也一一亮相。近百家特色场馆不仅成为学生们的网红“打卡点”,同时展现着各校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新方式,携手探索“双减”之下特色教育的新路径。

  科学教育

  探索感知“可见的声音”

  正对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校门的右边,一座蓝白色为主调的场馆便是李启虎声音科普馆,仅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却将声音的产生与形态、声呐的工作原理、宇宙中的声音等,通过展览、实验的方式真实展现。

  关于这座科普馆的由来,不得不提到从广场路小学毕业的中国科学院温籍院士、物理学家李启虎。“李院士长期致力于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设计,曾多次回到母校开展科普活动,最终与学校共同促成声音馆的诞生,以‘探索感知’为设计出发点,尽量让孩子能听懂、看懂。”广场路小学科普馆负责人沙力介绍。

  孩子们在这里如何探索感知声音?一个普通电铃和加玻璃罩的电铃,来模拟葛利克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电铃在真空环境下不能发声,进而得出声波是借助空气传播的结论。另一侧“可以看见的声音”,铁架装置上铺着一层砂砾,学生拿起一旁的琴弓紧贴铁架滑动,砂砾震动的幅度可以用相机记录,这便是声音的各种形状。

  再往里走是蓝色空间,学生头顶宇宙星空,脚踩1.5米深的水井口,站在井盖中央喊一声,声音便回荡在整个场馆内。沙力告诉记者,待正式开馆后,部分项目化课程会在这里进行,老师将声呐装置和各类物体同时放入水井内,声呐装置联网到大屏,可以将水下物体的移动画面实时呈现,让孩子们更清楚声呐如何工作,去探索浩瀚海洋。

  形似电话亭的书信留声机是给毕业生的礼物。拿起话筒,录一段此刻的心里话,在前方屏幕上选一张照片,点击“完成”,便可形成一张明信片;再用手机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就能听到自己录下的声音。三(15)班学生简羽梦体验后,拿着手里的明信片兴奋地说:“毕业时可以在这面墙上贴上自己的明信片,多年后回来听一听,想想就美好。”

  这里还有来自大海的声音,贝螺收藏家苏尧然将千余件珍贵贝螺在学校“神韵贝螺馆”展出,包括“镇馆之宝”龙宫翁戎螺——被生物学家称为“活化石”。贝螺的大千世界亟待学生去挖掘,孩子们除了参观欣赏,还可以在一旁的阅览室翻阅书籍、讨论学习。“学校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宗旨,以培育科学兴趣为重点,注重课内外结合,并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全过程。”沙力讲到,2022年3月,广场路小学被省科协正式认定为首批“浙江院士科普基地”。

  美育教育

  藏在身边的艺术空间

  春日暖阳下,掩映在绿树间的白色建筑闪着微光,自带童话色彩。这是去年12月开馆的我市首家校园美术馆——温州市实验中学“春草塘美术馆”,由一栋危楼改建的三层纯白空间加上户外场地,构成校园里的艺术天地。“美术馆进校园这一想法从根源上讲,是生发于学校‘让每个孩子的青春都明媚起来’的美育理念。我们希望能够创造一个新的美育空间,提供欣赏艺术的环境,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也收获美的体验,通过自己的力量创造美,让世界因我而美。”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黄慧说。

  关于美的体验,孩子们最有发言权。近日记者走进美术馆,这里正在布置一场以风筝为主题的展览,埋头忙碌的身影中除了美术老师还有很多学生。“刚体育课下课经过,就一起来帮忙了,每月美术馆更新主题,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过去,布展已经是我们的日常。”八(4)班学生陈品汝笑嘻嘻地说。

  美术馆的户外场地是属于学生们的,展出的都是他们的作品,从“流浪椅子”优质项目、“西区美报”“汉字里的中国味道”“如果山水会说话”跨学科(如语文课程)展,到近日的学生个人诗作展、手绘风筝……展览随着每期主题不同而更新。室内空间同样敞亮,这里是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展览,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来参观。“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大,美术馆也是他们放松心情的地方,每一期展览从设计到最后呈现都是和学生一起完成的。”实验中学美术老师沈煦阳笑言。一旁的八(12)班学生薛婧妍补充道:“这里还是我们表达自我的地方,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和老师一起去实现。”

  藏在学生身边的艺术空间,还有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的“陶想时光”瓯窑特色工作坊。源远流长的瓯窑文化、古老的陶瓷制造技术在校园里重新发光。学校设立陶瓷艺术工作坊,通过学习瓷器的发展历史和各朝代瓷器的特点,设计餐具、茶具等生活陶艺,最后打破固有形式,引导学生设计新的瓷雕塑,深刻了解温州的瓯窑文化。且学校还邀请民间工艺大师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辟新的艺术设计思维。

  劳动教育

  体验双手做工的乐趣

  温州市第十七中学的“沁”木工坊里木屑飞扬,废旧木料在学生一次次切、削、打磨中“变身”为木制杯、碗、收纳盒等。木工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每班每周一节,课程内容按年龄段分层设置。“废旧木料有的由鹿城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提供,我们负责课程支持,变废为宝。”木工坊指导老师周新是学校计算机老师,因为兴趣自学木工技艺。

  除了传统木工技艺,周新还利用自己的本职技术加入计算机绘图设计、3D打印、激光切割等创客项目。在他看来,创意木工这一劳动实践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此外,数学中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在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劳动教育以最传统的农业种植展开。育苗、移栽、施肥、浇水,学生们体会劳动与收获的乐趣。学校还引入喷雾种植、立体种植、鱼菜共生种植等现代化技术,让学生了解新型农业的多元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打造智慧劳动教育空间。

  专家观点

  温州博物馆馆长 董姝

  鹿城中小学建设的校园场馆各具特色,让人眼前一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场馆学习是一种校内外融合的实践型、探索型、综合型学习方式,打破学习边界,旨在带领学生从“书本学习”走向“真实体验”。主题化的校园场馆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与传统课堂有机融合,拓展课程体系,形成各式各样的学习场;专题化的探究活动帮助师生开阔视野,找到兴趣点,让学生更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同时,校园场馆凝聚着这所学校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可以打造成为学校品牌形象,也让师生浸润在文化浓郁的氛围中,时刻鼓励着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人生目标。(记者 金叶)

  (来源:温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上一篇:(为了大地丰收)助力备耕显身手 不负春光促增收
下一篇: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