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是假《大学》?《大学》新解(三)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1-25
手机版

  前面两篇文章,通过学习《大学》,我们知道了《大学》教我们做什么事情,以及做事情的基本规律。

  知道了做事的基本规律,接下来开始讲述如何“明明德”,以及“明明德”的目的是什么。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原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把自身的美好德性彰显于天下的人,都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就要推究事物的根本道理。

  推究事物的根本道理之后,才能达到认识的透彻;认识透彻之后,才能达到意念的真诚;意念真诚之后,才能做到内心的端正;内心端正之后,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修养之后,才能使家庭安定;家庭安定之后,才能使国家得以治理;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从天子到百姓,无一例外都要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如果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败坏,却想要做到治理好家庭、国家,以致使天下太平,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却轻视它,应该轻视的却格外重视,(这样想获得成功),是从来没有的。

  我的理解:古时候的贤王想要在整个天下推行“明德”,必然先要使国家成为治世(与乱世相对);要让国家成为治世,先要让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团结和睦;要想家庭或家族团结和睦首先要自己做到品德高尚;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先让自己的心志端正;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先保证自己的意念是正确的;想拥有正确的意念,首先要获取准确的认知,获取准确认知的前提是推究事物的本质。

  推究出事物的本质就能汲取准确的认知;汲取准确的认知才能获得正确的意念;有了正确的意念之后心志就能够端正;心志端正之后再学习、做事就能促使自身道德品德得到提高;自身道德高尚,家庭或家族就会团结和睦;无数个家庭、家族团结和睦国家就能成为治世;每个诸侯国成为治世就真正能做到天下太平了。

  

  从天子到百姓,全部都要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根本。如果没做到格物致知,就想要诚意、正心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做不到道德高尚,反而要求别人提高道德修养,也是从来没有能做到过的!(格物致知才是获得认知的根本。每个人都能把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作为根本,而不是一味要求别人做到道德高尚,才是正确认知的最高境界。)

  道德束己身,也是古之学者一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是修身为本的最好明证。

  原文括号里的那一段,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四书五经典藏本》《大学》篇,是放在“传”里面来解读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学中庸(跟名家读经典)》是放在《大学》“经”篇文末的地方出现的。原译文来源于前者,也就是根据程子(程颐)、朱子(朱熹)的理解,当做“衍文”了。后者的译文,我依然胆大妄为,并不认可,就不再引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我觉得和《大学》“经”篇作为一个整体,更完整一些。

  本人认为,明明德有两层意思。一是如何才能明明德于天下,二是明明德本身对天下有何推动作用。两者实在是相辅相成,既同时进行,也互为推动作用。能够止于至善,也就是符合当下环境的明明德能够推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就是明明德的实践。也就是后面那一段没有“天下平而明明德”的原因,天下平之后明明德就能做到从善如流了。天下平是最终的目的,天下大同来了,而天下大同之后,明明德于天下就成为了可能,那些奸佞邪恶就再也没有了容身之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那一段,也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何“明明德”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在还未达到“治世”之前,不知止地去过分推行“明明德”,是有可能会引起祸端的,轻则让底层弱势群体戴上更多枷锁,火炭加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重则也有可能开启“乱世”,整个社会都会跟着生灵涂炭,所有人跟着大祸临头。毕竟还不是“治世”,就说“明明德”的人并非所有人都是“君子”、“贤王”。“明明德”是不是沦为私人工具,就成为了疑问。亲民、循序渐进的“明明德”,且有“贤王”“君子”做表率,以自身行动带领民众提高道德修养,民众都能接受,治国平天下就能够实现了。国泰民安,“明明德”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贤王”“明明德”,“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民众“从善如流”,社会开启“完美循环”。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天下大同就不再是梦想了。

  

  修身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无数的家齐,成就国治。而普通民众的齐家,君子的齐家,君王的齐家,又有不同,后面《大学》“传”篇,还有详解。

  国治才能天下平。

  但是我要说明一点,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先生学者们讲的晋级之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大学》里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下之分,只不过所处的位置不同,身份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相对于对民众的要求,《大学》对君子、国君的要求显然更高。很显然,我们以后的法制思想,其根本也来源于此——民众是法无禁止皆可行,公务人员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执法者更是执法犯法罪加一等。《大学》和律法的朴素思想,二者要求,从本质上是一致的。

  修身是伴随整个人生的,同时推动家、国、天下越来越好。但是“明明德”却要和“道德修养水平”相匹配,而“道德修养”的层度既有“个人”也有“社会层面”的限制。

  修身也有前提,修身的前提就是正心。正心就需要时时、事事遵循诚意。

  怎么样才能诚意呢?那就要致知,而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就是通过事物本身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真相。这就要求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从事物的本身出发,实事求是,看到真相,这样再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会犯认知的根本错误了。格物致知,此谓知本,而不是只根据“只言片语”、“人云亦云”、“细枝末节”就得到了所谓的准确认知从而去自欺欺人。

  学习是修身,做事也是修身。

  修身就是学真正的知识、做正确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孔子说的修身。学习的知识经常在实践中用到,(用学过的知识把事情做对了,做好的事情反过来验证了学到的知识是是有用的),不也是愉快的事吗?我觉得这个“习”真不是作“温习”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用使动用法去解释。

  《大学》“经”篇全篇都有明显的起承转结,承前启后的结构十分鲜明。

  下一篇文章,我会尝试着把《大学》“经”全篇用我的理解去完整解读一遍。

  以上是这篇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请指正。下一篇我们继续一起学习、讨论《大学》。

  举报/反馈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师证报名要求?含金量高不高?
下一篇:高三仅剩71天,教你一个数学快速提分技巧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