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试成为心理健康的“磨刀石”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考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过的“关口”,是一种必要的磨练。一方面,学生要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考试工作,让考试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磨刀石”。

  正视考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考试环节具有其他环节难以替代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根据反馈情况改进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作用突出。但是,如果不改变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教育观,考试的教育教学功能不但无法正常发挥,反而会成为引发或加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特别是与升学相关、竞争激烈的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不仅仅在考中和考前,因为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会分解、转化到初中或高中的平时考试或测验中。一些学校提出“平时练习考试化,平时考试高考(中考)化”,在这种教学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平时的考试测验与中考或高考密切关联。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不少学生生理不适的现象,有考前严重失眠的,有考前发烧的,有考前头疼的,有考前呕吐的(考试结束后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不少学生害怕考试、放弃考试、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考试。长期的压力加上考前的焦虑失眠、考后的惶恐不安,如果缺乏科学的安排和教育引导,很容易导致或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发挥考试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学校应把考试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研究,精心规划,使考试和其他环节一样,回归教育教学的本质,使每一次考试成为学生的心理历练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设置考试环节的教育教学目标

  只有正确设置考试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克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缓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扭曲教育观的冲击,让考试回归理性,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智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成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磨刀石”。

  科学的考试目标应该包括如下五点:一是通过考前教育和考后总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乐观、自信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是加强对考前复习和考试过程的指导,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应试习惯和积极的应试心态;三是通过考后试卷分析和反思总结,查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四是针对考试发挥失常和考得差的学生,通过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使他们形成坚强品质;五是针对考后情绪异常的学生,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考试环境,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避免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做好考前教育,让学生自信地走向考场

  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考前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多数学校在高考(中考)前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调适,但对学生平时考试心态却极少关注。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心理状态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只有平时考试心态好,遇到重要考试时才能保持好的心态。

  这就要求学校做好考前教育。考前动员和复习应在考试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提前开始,不能等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既可以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又可以让学生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复习应考。班主任可通过考前动员班会,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目标和计划,学科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学科的复习计划。有规划、有条理的复习,不仅便于学生查漏补缺,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计划的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对考试会更加胸有成竹,减缓考前焦虑。反之,无计划、盲目的复习,不仅效率低下,还会让学生觉得心里没底,加深恐惧和不安情绪。

  考前学习要积极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比如可以让学生比一比学习计划的执行效果。考前动员要淡化考试与升学的联系,淡化分数、名次,引导学生关注考试的过程,重在考试习惯、答题规范、细心与严谨、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细节上下功夫。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考试和竞争,明确考试的目的,理解竞争是人生的必修课,从而积极主动地面对考试,勇敢地面对竞争,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家校联动对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家长不能无限放大学校的职能和责任,长期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和考试不管不顾,更不能一看考试成绩下降就无端指责。家长应和学校积极配合,成为孩子心灵的依靠,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应试心态。

  通过考后总结让学生不惧考试,渴望证明自己

  考试结束后,学生对考试结果往往会有强烈的期待,情绪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对考试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全面总结,重在总结经验,发现进步之处,体现增值性评价理念。学科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试卷进行整体分析和逐题分析,对失分原因进行梳理分类,找到学习改进的方向和提高成绩的办法,增强学习信心,缓解因考试不理想而滋生的负面情绪。

  及时进行考后表彰也非常重要。学校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总结学生的成绩,发现学生的进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彰;表彰的面要尽可能广,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肯定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考试、喜欢考试。

  考试测验一定会有发挥失常、考得不理想的学生,也会有考得不理想的班级。考试成绩较差班级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抱怨、挖苦学生,更不能肆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家长也要在学校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和学生一起分析考试结果,发现学生在考试中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肯定,减缓和遏制学生不良情绪蔓延;查找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帮助孩子放下包袱,让学生对下次考试充满期待,渴望在下次考试中证明自己。

  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遭遇障碍和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无论教师在考前怎样进行引导动员,学生怎样进行心理调适,既然是考试测验,就一定会有分数,会有竞争,会有人考得好、有人考得差,有人发挥得好、有人发挥失常。对于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干预,各种负面情绪不断滋生蔓延和积累,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考试是学生易受挫折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机遇。增强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根本方法是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把失败和挫折看作砥砺人生、增长才干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是磨练心智的机遇,是每一个人走向坚强的必由之路,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负面情绪,使学生的内心日益强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考后情绪异常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化挫折为学生成长的心灵洗礼。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2日第9版

  作者:李传绪

上一篇:名校毕业生求职当保姆?实为家教换上家政“马甲”
下一篇: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华育、五浦汇等中小学校长的开学寄语,分享给你!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