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科技之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近年来,一些高校将学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探索科技小院学生培养模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协力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农民可用的田间技术,提升科技直接服务种田的能力;农户通过接受农技培训、参与科普活动、提升科学素质,真正成为当地的农业科技人才。本报记者深入探访河南第一家科技小院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记录科技小院师生和当地农户的帮扶故事,调研科技小院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农民,科技和人才如何更好地携手助力乡村振兴……
——编 者
碎秸秆、犁耙地、施化肥、播麦种,今年10月底,河南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农民王雷收完玉米,抢着种上了16亩新麦。他抽空就到地里转转,在缺苗断垄处补种……
王雷种田勤快,以前一直觉得“肥多产量高”,但总是不见成效:“一亩地用掉100多斤化肥,但效益并不好。”王雷说,投入越来越大,收成却打了折扣,这咋办?后来按科技小院的建议,每亩先用50斤化肥,然后再追肥30斤,“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还增了产。”
王雷所说的科技小院,是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12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依托建立。农业专家、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王雷,就是受益的村民之一。
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建成300多个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今年7月底,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推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在河南,从禹州辐射全省,已建成60个科技小院,涉及小麦、花生、辣椒等多个产业。“种地有疑难,科技小院来帮忙”,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
农技培训、田间出诊
帮助农民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
“一看地里丰收了,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就马上来取样、测产,对比施肥效果,比我们忙得还起劲!”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村民李文涛,看着在田里忙碌的年轻人,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李文涛一家原本只有3.6亩地,粮食产量低,“出去干俩月,顶种一年地”,但丢下土地又舍不得。2012年科技小院入驻康城村,第一任科技小院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2011级硕士生刘海坤建议他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李文涛动了心,但心里也打起了鼓:“村里人多地少、地块分散,搞规模经营到底能不能行?”
一开始,李文涛生怕种不好那么多地。科技小院师生多次召集田间观摩会,组织村民参观科技小院示范田,展示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技术集成的效果,帮助农户算经济账。在科技小院的支持下,他尝试流转了120亩地。
科技小院师生全程帮扶,为李文涛解决种田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流转土地的第一年,李文涛的小麦亩产达到1237斤,远超之前的亩产800斤。他种地种出了信心,2014年扩大承包面积,达到230亩。
地多了,种啥好?前几年,李文涛只知道种小麦、玉米。后来,科技小院师生研究发现,顺店镇有些年份严重干旱,部分地块因地势原因无法灌溉,导致粮食大幅减产。于是,小院师生建议改变传统的小麦、玉米轮作方式,引入更加耐旱的作物——谷子。在小院师生的建议下,李文涛改种150亩谷子,不但产量高,价格也比玉米高。
种粮,到底该咋施肥?刚承包土地时,李文涛听说有一种营养剂,每亩喷洒成本大约100元,可以增产200多斤小麦。“用过营养剂的麦子,叶面看着肥硕。可一问小院的专家才知道,这只是一种叶面肥,不能增产。”李文涛改用了科技小院的施肥技术,每亩小麦产量从800多斤增加到1200多斤,施肥量却从120斤降到100斤以内。
受益的不只有李文涛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接受科技小院培训的普通农户,小院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了不少田间技术难题。科技小院第四任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2017级硕士生付文介绍,小院每年开展数十次农技培训,主题包括小麦春季管理、夏玉米高产栽培等,打通了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米”。截至目前,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开展农技培训420多场、培训村民5万余人次,田间出诊800多次,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3000多个,技术指导覆盖面积超500万亩。
禹州市乐君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继红说,她家有5口人、2亩地。2015年,流转承包了430亩地。从调整种植结构,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到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再到防病提醒、田间出诊,科技小院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现在,她建起了豆腐加工厂,修了粮食仓库,实现了致富增收。
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里
扎根一线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帮助村民种地、解决种田难题的科技小院,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康城村,一个农家院里,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回忆起10年前的过往——
2012年9月,在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的动员下,叶优良牵头在河南建立科技小院,“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很大。农业科研必须瞄准‘解决田里的事儿’,建立科技小院,一方面可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科技小院建在哪儿?
“禹州是典型的小农户种植区,很有代表性。”正在康城村做配方肥效果验证试验的叶优良,看到当地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支持,马上租下了一个农家院,开办了河南第一家科技小院。
农家院里有一座两层小楼,楼下作宿舍,楼上当培训室。由于长时间空置,电路老化、地板翘裂,他们重新铺设电路、地板,找来桌椅、床铺,购置被褥、炊具。“经费紧张、条件艰苦,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叶优良回忆说。
科技小院建起来了,叶优良却皱起了眉头,“村民不认可,不相信我们……”
怎么赢得信任?
硕士生刘海坤主动请缨,和同学们一起入户走访。刚到一户村民家门口,就遭到了婉拒。
“我们是科技小院的大学生,免费给老乡们提供农技服务。”“还有这种好事?不会是推销农药、化肥的吧?”
农户不理解不信任,他们就苦口婆心地解释;田里有技术难题,他们就跟着农户去实地解决……经过不懈努力,师生们终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他们通过走访了解到,康城村的粮食产量、农民收入都不高,但小麦施肥量大、氮磷钾配比不合理、病虫害多发……
3个多月后的一天,叶优良接到村干部电话,说请他到家里吃饭,原来是10个村民小组的负责人想邀请科技小院的师生帮忙进行技术指导。
这是科技小院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村民从怀疑到信任,逐渐开始依赖小院。”叶优良说。
趁热打铁,科技小院马上推出“科技赶集”活动,把农业技术宣传摆到了集市上。同时,制作农事提示牌,打造科技长廊、科技胡同,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农事提醒短信、科普网站,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请农户到试验田观摩,比较农作物长势,为村民提供实用的农业技术……
下到农田收集数据
科研选题方向瞄准种田难题
“找什么?”
“电测负压计。”
9月下旬的一天,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生胡雪铃拨开长长的玉米叶子,钻进了地里。两名本科生杨国印、上官龙生,拿着试验器材紧随其后。他们约摸穿行10分钟,在玉米地里找到了一根铁杆,上下挂着两个铁箱。打开箱门,读取数据,将水注入负压计……3人分工合作,开始试验。
“电测负压计的感应部件埋在地下0.9米到1米,可以测量土壤中水的分布和状态,再综合地下水氮浓度,计算出氮肥损失量,进一步改进施肥技术。”胡雪铃说。
测定叶绿素含量,再带上3株玉米,3人返回科技小院。
“株高2.73米、穗高122.6厘米、直径18.48毫米……”将玉米摆在地上,他们测量数据,认真记录。之后,戴上手套,拽断叶子,拿出刀具,劈开玉米秆,切断玉米穗……
“用烘箱烘干分离叶、茎、穗,然后粉碎、称重,回实验室分析测定氮磷钾含量,记录相关数据。”杨国印介绍。
翻看科技小院1500多篇工作日志,“取样、称重、配制试剂、处理氨挥发装置内的海绵片”等字样高频出现。过去10年,禹州小麦科技小院的师生先后做了“氮肥用量与杂草生长变化试验”“甜糯玉米专用肥试验”“冠层光氮匹配试验”“玉米干旱胁迫试验”“强筋小麦抗倒伏试验”等数十个试验,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业生产。
“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难题。”科技小院现任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2020级硕士生田培雨说,近年来,河南为提高小麦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了小麦种植结构,扩大了优质强筋小麦的种植面积。然而,康城村却没有大面积种植强筋小麦,原因在哪?田培雨把研究重点放在施氮量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品质、抗倒伏的影响上,选择了6个小麦品种进行试验,借以帮助农民选种。
田培雨打开电脑,找出30多篇论文:《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植株的碳氮代谢及碳代谢与赤霉病的关系》《施氮量与密度对玉米光氮分布、光合特性及群体生产力的影响》……“这些年,师兄师姐发表的论文,都与生产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田培雨说。
融入农业生产实践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西红柿炒鸡蛋、辣椒炒豆芽、木耳炒肉,三盘菜加一盆面,科技小院的午餐简简单单,却有滋有味……
“到小院,第一关是生活关。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开三轮车下地‘出诊’,样样都得学。”在科技小院学习的徐皓晖说。
徐皓晖是河南信阳农林学院毕业生。去年,他的父亲听了叶优良讲课,决定让儿子到禹州小麦科技小院学习农业技术。徐皓晖感慨:“在田里学农学,和在学校的感受很不一样。以前学的一些知识,总是不能深入理解,到了田里,解决了实际问题,才真正体会了其中的意义。”
第二关是农活关。
“想象中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就是做实验、写论文。没想到,在这里真正下地干起了农活。”付文说,自己学会了取土、测株高,适应了农村生活,科研也更接地气了。
融入当地,则是第三关。
许宇蒙,河南农业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大一、大二期间,他利用暑假、国庆节到禹州小麦科技小院锻炼学习,大三主动申请回老家,参加了兰考科技小院。去年7月,他联系当地企业,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了700多户社员,流转了2000亩土地,种植青储玉米、黑小麦。“我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开办助农直播间,在线卖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做了不少事。”许宇蒙深感自豪。
叶优良说,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既是农艺师、农技宣传员、培训讲师、实验员,又是村干部、司机、厨师、修理工、支教老师。他们参与农技培训、乡村管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组织爱心支教、敬老爱老等志愿活动,与村民成了一家人。“刚开始,我担心小院生活条件差,学生们不愿来。10年了,同学们不但坚持下来了,还帮农户解决了不少问题,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2022年3月,河南省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河南省‘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依托全省已建、拟建的科技小院,组织动员100名以上科技小院专家,带领千余名研究生、本科生、技术骨干,开展百余项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科技小院师生长期扎根农村,开展农技培训、田间出诊,弥补了以往农技培训互动性差、针对性不强等缺点。”许昌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田秋琴说。
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张红阳认为,科技小院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人才,服务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河南农业大学将拿出专项经费,支持科技小院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宋安东介绍,目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确定对河南省29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其中河南农业大学负责24个。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为科技小院招收了48名硕士研究生,确保每个小院都有新生力量。下一步,学校将在科技小院探索本硕博贯通模式培养复合应用型研究生,在学位点和课题申报、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予以支持。
“河南科技小院从禹州起步,培养了一批批科技农民、优秀农业专业研究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
《人民日报》2022年12月5日6版
上一篇:大冶东风路学校:户外课堂激学趣 雷锋精神助成长
下一篇:大学转专业“攻略”流行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
- 高淳古柏:双百共建社区行 凝青聚力促发展
- 博弈激烈、分化加剧 上海楼市新政落地调查丨深度
- 原创35岁老将马龙宣布生涯重大决定,刘国梁批准,王皓遗憾
- 成人自考有入学考试吗?
- 高长力:以精品奉献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躬耕教坛育桃李
- 逐梦绿茵 快乐成长——峨眉二小夺冠之旅
- 促进交流合作 多方助推“一带一路”人才发展
- 慈利: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
- 2023年度宝山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资助申报工作开始啦!
- 支持年轻人敢闯敢试 上海将愈发精彩
- 数商兴农!韶关三年将培育逾万名高素质电商人才
- 讲好国家级新区故事 兰州新区递出“名片”全球吸粉
- 托福阅读满分3阶段
- 强作风 展新貌 常德市城管执法支队开展军事化集训
- 违规组织学科培训,查处!
- 11月1日起试行!河北部署开展经营主体除名标记工作
- 老人术后体内发现5颗牙和牙套,直至离世仍有1颗未取出
- 成都高新区:加速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
- 女子为减肥连吃3月胡萝卜变“小橘人”,当事人:还搭配姜黄粉一起吃;医生:被染色了
- 刚刚揭晓!厦大教授入选!5年将获资助2500万元
- 名单公布!黄石这些企业上了红黑榜→
- 台风“三巴”影响北部湾,北海提升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至二级
- 吃喝都在路边?闵行这个物流园区外货车扎堆,居民吐槽半夜启动噪声大
- 反思后的小鹏,像华为?还是像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