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来月经3个月 医生称身高或无法超过1米4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2-12-12
手机版

  6岁女孩来月经3个月

  见过性早熟儿童,可是你见过6岁女孩来月经3个月吗?

  昨天,在福州儿童医院,就有这样的一个病例。

  该院医生陈瑞敏透露,像小女孩这样因为疾病导致的性早熟,人数不少,门诊上甚至遇到过三四岁就来月经的个案。

  听过拼车的,没听过拼针的

  昨天早上7点,许女士带着8岁女儿到福州儿童医院挂号治疗性早熟,打完针已近中午1点钟。许女士女儿打的这种针,是一部分真性性早熟孩子唯一的治疗方式,每个月注射一次,至少坚持两年。

  因为孩子们体重不同,针剂的注射量也常常不是一整支。而一支药一千九百多的价格,让不少家长选择“拼针”。“比如我要用掉一支半,你也需要一支半,我们就可以合用三支药。”

  该院生长发育中心陈瑞敏主任说,虽然需要注射治疗的孩子比例很低,但也一直维持在一百多名左右,所以才有条件“拼针”。

  见过性早熟的,没见过早熟成这样的

  在生长发育中心,许女士还见到了一个比她女儿病情更严重的小女孩:刚上幼儿园的6岁孩子,已经来月经三个月了!

  通过聊天才知道,这小女孩来自外地农村,半年前胸部就开始发育,家长还以为是长胖了。3个月前,小女孩下身少量出血,妈妈以为孩子贪玩磕破了。一连三个月都如此,这才感觉不正常,带女儿来医院。

  “最迟也应该第一次来月经前就要就诊。”主治医生表示,现在,孩子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未来身高很可能无法超过一米四。

  陈瑞敏主任说,这孩子是因为一种McCune-Albright综合症的疾病导致的性早熟。因为疾病导致性早熟的孩子,三四岁来月经的也遇到过。虽然这类孩子人数也不少,但在因为发育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只占到一小部分。

  “我们生长发育中心至少五分之二的门诊量都是关于发育提前的问题。”陈瑞敏说,中心的资料显示,儿童医院从1998年开始性早熟方面的治疗,但直到2002年成立生长发育中心之前,就诊人数都很零散。从2002年开始比较规范统计病例之后算起,大概接诊三千五百例患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因为医生开会,具体一些面上的数据朱玉还在采访中,请编辑到时与朱玉联系——林美花)

  医生支招:

  如何判断孩子性早熟

  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发育就是性早熟

  怎么分辨孩子是正常发育还是性早熟带来的提早发育,这让不少家长觉得难以掌握。

  “家长自己不用费劲分辨真性性早熟还是假性性早熟。”陈瑞敏主任很简单明了地告诉家长一个准则——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发育,或者是这两个年龄之前个头猛窜,就叫做性早熟。

  至于女孩月经初潮、男孩出现喉结,都是在其后才会出现的性征。家长应该在发现孩子乳房或者睾丸发育的时候,及时就诊,剩下的事交给医生。

  陈瑞敏主任还提醒家长,到生长发育专科就诊非常重要。像许女士那样,向平时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咨询,或者到儿童保健类科室就诊,就无法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如何避免性早熟

  虽说有一部分性早熟是因为某些疾病引起,比如卵巢疾病或者脑部肿瘤。但陈瑞敏主任还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为性早熟求医的孩子,很多家里都挺富裕。而看矮小症的孩子,出生在贫困家庭的机率较大。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性早熟是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而避免或改善。

  避免肥胖——但国际学术界已经有一个共识,过度营养确实会促使发育提前。美国密歇根大学莫特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些3岁时就比同龄人胖的女孩,如果在此后3年内体重持续增加,她们会出现性早熟症状,比如9岁前乳房就可能开始发育。炸鸡等高热量食物,加上沉湎于电视和网络减少户外活动,这些都是城市孩子肥胖的原因。

  少用药材入汤——特别是南方家庭,有用各种草药煲汤的习惯。什么党参、黄芪、当归等等,都是靓汤不可或缺的材料。但是这些形形色色的药材,难免含有类似激素样的物质,孩子从小和大人共喝一锅汤,日积月累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不随意用补品——说起来似乎是个常识。但陈瑞敏主任还是经常见到一些很有钱的家庭,说自己孩子身体弱,就给他吃参、花粉、蚕蛹、冬虫夏草、雪蛤、蜂王浆等等含激素样物质的补品。

  选购食物要小心——虽然医生无法得到确切的信息,但是一些农副产品含有激素样物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因此家长在选购食物的时候,仍然需要多加小心。

  减少成年影视影响——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模仿言情影视剧,都会觉得童言无忌,感到好玩。虽然医学界对“成人影视是否直接造成儿童性早熟”还没明确定论,但影视刺激也会促使大脑中性腺激素分泌失衡。因此专家还是提醒家长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

  睡觉时不要开灯——睡觉时开灯是否也会引发性早熟虽然还没得到证实,但黑暗和光照条件下,激素分泌水平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就养成关灯睡觉的习惯,不当夜猫子,也是很有必要的防患手段。

  本报记者 朱玉 林风

上一篇:免费线上授课 优质教学服务助培训机构渡难关
下一篇:加强教育培训 推动“一优两高”落地生根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