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带孩子去做一些“危险”的事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0-02-10
手机版

作者丨那小石

来源丨爱贝睿

前几天,几个油腻中年聚在一起,聊到小时候整天「野」在外面干的那些「好事」:

掏鸟窝,捅马蜂窝,站在房顶上偷邻居家的桑葚……

孩子们听得出神,就问:你们小时候怎么那么有意思?这些我们都没玩过。

几个大人面面相觑:可不,现在树都不让爬了,啥啥都不让干了,活蹦乱跳的孩子被当成植物养……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让孩子做 50 件危险的事儿》。书中说,过度养育和严苛的安全标准,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切断了他们探索周遭世界的机会,使得很多孩子成了「易碎品」。

没错,孩子都没见识过什么是危险,如何防范危险?

尽管我们的意图是好的,但是孩子终究要独自去面对各种危险。那些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小冒险,还是应该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一、下面这 3 件看起来疯狂又危险的事,你会让孩子尝试吗?


1、玩火

火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元素,学会控制它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过程。有机会接触和体验,应该让孩子玩玩火。

我小时候,大人不让玩火,把火柴、打火机都收起来。我就趁大人午睡的时候,偷偷爬起来,擦火柴玩。一开始擦不着,就一根根的试。腾!火苗瞬间燃起,吓得我赶紧扔掉。妈呀,吓死宝宝了!尖叫哭!我妈被惊醒,从床上一跃而起!

孩子的好奇心,压是压不住的。我们现在索性就跟小妞一起玩。


小妞在爸爸的陪伴下试着点蜡烛


一起点生日蜡烛,我跟她讲,怎么按打火机,会喷出火苗,离太近容易烧了头发。

还给她买过灯笼,让她观察点了蜡烛放进去光影的变化。感受,烛油滴手上会很烫。


图片来源:那小石


小妞和爸爸在观察「蜡烛的呼吸」,打开玻璃罩,火苗瞬间变大


夏天去郊区野餐,小妞还跟在朋友家几个略大的孩子后面,大家一起捣鼓着生了火,烤了肉串。

回来她就知道,火可以点蜡烛,可以照亮,可以做饭,不过,火也很烫,用火要小心。


2、拥有一把小刀

发展心理学发现,3~4 岁的孩子,不需要帮助,自己就能使用剪刀;4~5 岁的时候,可以用剪刀沿线剪东西;5~6 岁的时候,能用刀切软的食物。

更让人惊讶的是因纽特人刚学步的小婴儿就开始用刀

因纽特人也像我们一样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膳食中的鲸脂极难嚼烂,因此需要借助锋利的刀,来切割食物。在这一操作中,刀尖与孩子们的鼻头,距离不过几毫米

听起来很疯狂!



让孩子玩小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割破手指怎么办?

听过《睡美人》的故事吗?在「公主会被纺锤刺伤而丧命」的诅咒下,国王和王后杜绝任何尖利的物品出现在公主的生活中。结果呢,在严密的保护下,公主对尖东西毫无认识,不能分辨危险,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最终,在一座古塔中,公主还是因好奇纺锤而被扎伤。

小刀是万能的工具。不能因为怕孩子受伤,就不让他尝试。



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卷笔刀不都是用小刀削铅笔吗?又有几个因为削铅笔受伤呢!

如果你不让小孩接触,他只会少项生存的技能。相比语数外,用刀具,可是一项更基础,也更必要的技能哦。

幼儿刚开始接触刀具,可以挑选那种儿童款的塑料锯齿刀,切一些比较软的东西,比如香蕉、煮熟的胡萝卜。


切记,在孩子能熟练自行用刀之前,大人一定要做好监管


3、养一只「虫子」

小孩怕虫子的现象特别普遍:一只蜻蜓,一只蜗牛,甚至一只蚂蚁,都能把很多孩子吓得尖叫哭喊。

而这些虫子,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可是,为什么孩子那么害怕呢?

生物学家 Sabeena Esposito 认为,恐惧源于孩子对虫子的不了解,而成年人对虫子的负面反应又会「传染」给孩子,让他们觉得虫子是怪异的、恶心的、吓人的

Esposito 认为,和一些貌似可怕的小虫近距离接触,会帮助孩子战胜这种恐惧。

比如,用塑料容器养一只蜗牛,让孩子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它的美与狰狞。

在养的过程中,孩子就会建立起相应的常识。



说到常识,想起一个因缺乏常识而闹出的笑话。

一群年轻人聚会吃大闸蟹,大家纷纷给螃蟹松绑,认真清洗,然后上笼。估摸着快熟了,大家去厨房一看,惊呆了——蒸笼居然空了!四下搜寻,发下阳台、厕所、床底下、拖鞋里,到处都是螃蟹……

所以,也不一定非要养昆虫,日常买回家的鱼虾蟹等小活物,都可以给孩子摸一摸,观察一下,顺便告诉孩子一些常识。

孩子不应该只负责吃现成的螃蟹,还需要了解蒸螃蟹不能解绳子之类的常识。



二、在玩耍中冒险,是孩子的本能

我们眼中的危险( danger ),在孩子那里,其实只是冒险( risk )

比如,溜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掌握了特定的技能,就可以尝试。

进化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在玩耍中冒险的本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想早期的人类,他们一出生,周围就危机四伏。他们不仅要迅速察觉、识别危险,还要能正确地应对危险——不管是自我保护,寻求别人的帮助,还是逃跑避险。

所以,冒险,这项关乎存活的本能,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早期教育专家 Ellen Sandseter 也认为,孩子天然需要尝试危险和刺激。面对非常规的冒险刺激,孩子们一开始会恐惧,但随后他们就能长出克服恐惧的新本领(Ellen Sandseter,2011)。



美国权威杂志《大西洋月刊》发表过一篇文章,《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文中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意外是随机的,无处不在的,我们以安全之名过度保护孩子,等于变相地剥夺孩子的独立、冒险和探索精神。吊诡的是,我们的孩子实际上并未因此变得更安全,因为他们连基本的安全意识都丧失了。

保证孩子安全的方式,不是给他提供多么周到的保护措施,而是教他学会如何判断危险

允许孩子去冒险探索,让孩子不断试错,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直觉,让他们学会辨别什么是危险,哪些需要谨慎应对。


三、最后,我们做父母的心中要有杆秤,掂量清楚以下几个概念:

理清概念

1、危险( danger ),是孩子掌握特定技能之后,可以去做的。比如,溜冰,很危险,但孩子掌握了技巧就可以不断尝试。

2、冒险( risk ),是需要孩子小心去应对的,像前面提到的,玩火、玩水,在家长眼中是危险,但家长教给孩子技能,带着他一起尝试,就会变成刺激有趣的冒险。

3、危害( hazard ),是那些我们一定不能让孩子去碰的,会伤害孩子的东西,比如毒品。

还需要提醒大家,孩子不一样,家长也各不相同。

某位家长觉得可以让孩子做的事情,对另一位家长而言,可能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同样,对这个孩子而言是安全的事情,在另一个孩子眼里,也许就是疯狂的。

每种活动都有风险,不过,大都可以通过安全的方式完成,只是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做一些规划,也需要家长的陪伴


我们可以将冒险视作机会,与孩子讨论其中的风险;也可以搭建「脚手架」,跟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分步骤操作、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来降低风险。

让孩子练习游泳,他们将学会安全地戏水。如果从不让他尝试,他不但会偷偷去做,还可能以不安全的方式去做。

又或者,他们一生都不会去尝试,而这,也许就是遗憾

——————————————————————————————————————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众号:shifenmama8

上一篇:岳坊中心小学举行期末表彰大会——表彰先进 安全教育同行
下一篇:孩子的安全教育怎么做?让孩子体验“危险”,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