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已成为各国输出软实力的“角斗场”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是解决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技术应用基础的完善、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资金支持的增强以及经济发展的加快。

  基于此,可以通过技术应用基础导向或技术、组织、环境三轮驱动的方式提升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以赋能消弭城乡教育资源鸿沟,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追求公平及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全方位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据教育部统计,在师资力量方面,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城乡相差2.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城乡相差8.3个百分点;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2020年城市小学和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比农村分别高19.6%与23.0%。

  为解决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具有实践的必然性。这不仅有利于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发展桎梏,赋能城乡教育鸿沟的消除,而且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平,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议题。

  

  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各大洲的诸多国家均已成立了开放大学,通过采用远程、在线、灵活的教学模式降低或消除学习者的门槛;欧盟实施了开放教育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支持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获取,发展高质量教育;

  美国启动了“#GoOpen”运动,以学区为桥梁,并依托公开许可的教育资源,促使数字教育资源在公共领域中的开放共享;中国通过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与推广,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路径场域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革新的“方法论”,全方位探索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提升路径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差异化现状的实证分析。

  

  以组态视角探讨提升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多元驱动路径,以助力全国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提升,促进全国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以及教育的公平公正化,为中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在世界强国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夯实人才和智力基础。

  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内涵理念研究。开放教育理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提出要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观点,形成了早期的开放教育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普遍将教育看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面向全人类实现教育开放也被认为是实现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保持国家及国际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虽然关于开放教育的概念在国内外还未形成充分的共识,但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即主张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机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彻底消除或尽量减少学习者面临的障碍,充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开放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实现每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学习,其推动了教育理念、教育要素的转变,而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受教育者享受到了优质教育,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可见,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制约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封闭办学的传统和思想观念需要突破、教育资源质量有待提高等。

  这些制约因素将成为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所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们对未来接受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需求愈发强烈,不断促使教育朝着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

  有学者从高校视角出发,通过对黑龙江省四所“211”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地调查,发现学术水平差异、管理体制、学科特色、观念问题、政策因素、地域限制这些因素都会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产生影响。

  

  也有学者从平台视角出发,以教育大数据平台为研究对象,对其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为主体需求、易于获取性与合作模式,而核心影响因素为资源丰富程度和信息有用性。

  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推进路径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的构建既需要完善的技术支撑与政策保障,也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

  为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手段覆盖面广、可复制、可共享、低成本的优势效用,可通过搭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以优化教育资源供给,通过建立跨区域师资互动模式以提升教师应用能力,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发展机制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而平台作为汇聚各方教育资源的重要工具载体,必须加以有效运用,可从优化顶层设计理念、打破城乡制度障碍、促进师资培育一体化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此外,也有学者从技术创新驱动的理念层面出发,以研究生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为例,提出了教育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原则,为破解数据共享难题、促进信息公开提供了可行方案。

  畅通技术应用链条通道,赋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科技作为教育智能化与信息化的重要纽带,是提升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实现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离不开技术应用基础的完善与技术应用水平的优化。

  具体而言,可与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方对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整合现实需求与技术供给,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优势,打造与优化慕课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APP、微博等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渠道,汇集整合优秀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用户体验。

  针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还需综合考虑技术基础设施、教育平台应用、教育理念转变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学生与家庭进行教育理念的宣传,提升其信息素养与数字化学习能力,使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这一模式能真正覆盖并服务于所有人群。

  

  稳步提升教育资金投入水平,加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组织保障。在教育资源从曾经的零散化、闭塞化逐步转向整合化、共享化、开放化的过程中,教育资金的支持与组织的保障必不可少。

  这关系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推进程度、推进效率与推进质量。为此,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可通过增加政府教育专项资金拨款、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等举措缓解地方的资金压力;

  地方可根据当地情况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合理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通过鼓励企业、社会投资或捐资的方式弥补政府教育资金的不足,多渠道整合利用资源。

  在组织保障方面,国家及地方陆续发布了关于规范线上教育培训、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等相关主题的政策文件,但缺少关于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指导性文件,且政策文件的发布形式大多为“通知”、“意见”等,缺乏较强的法律约束。

  

  国家及地方可围绕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如何实现、谁来负责实现、预计何时达到何目标等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规,更加系统化地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创生与普及。

  并明确在实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过程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构建强有力的外部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对各类教育资源以及各主体的监管与约束,为提升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营造更有益、更健康的组织环境。

  构建多主体教育服务生态,实现异质性要素的合理配置。依托平台载体与共生利益群体的发展,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提升需要优化技术、组织、环境要素的配置组合,更需要地方政府、学校、各类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的支持和参与。

  

  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多元主体应根据当地的客观禀赋条件,注重各资源要素间的耦合效应,打造差异化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提升路径,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包括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教育资源的全面优质普及与均衡发展,并致力于构建优质化、普及化、公平化、终身化的多主体教育服务生态,全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共建共享。

  具体而言,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必须加强对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重点把握住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做好制度保障与方向把控;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应加快教师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高质量共享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应正确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新手段新方法,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获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在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等基础上,与政府部门、学校达成合作,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出专业化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优质化的教育资源、配套化的服务流程等,助力于开放教育的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学习机会的需求。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1成都市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项目式学习工作简报
下一篇:官宣:13 所高校,迎来新校长!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