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的“异乡人”——访韩国博士生郑雪瑞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编者按:郑雪瑞是一位在北大待了八年的韩国留学生,是留学生里名副其实的“老兵”。她为了学习汉语曾休学来到杭州居住一年,采访过程中,时不时能感受到她的江浙口音。她在北大中文系的求学是艰辛而充实的,在读万卷书之余行万里路,零距离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她对北大、对学术研究、对中韩文化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能从这位韩国留学生的视野里看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但也能找到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就让我们走进郑雪瑞同学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一、淑明女大的青葱岁月

  记者:郑雪瑞你好,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是什么时候来北大的吗?

  郑:我是2009年来到北京、来到北大的,到今年是第八年。韩国学期设定跟中国不太一样,一般是二月结束,三月份开学。2009年我大学毕业时,打算申请中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我申请了北大和复旦两个学校,最后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同年九月份就来中国读书了。

  记者:你本科就读的是哪所学校,学的是什么专业?

  郑:本科在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就读。淑明女大地处首尔,和梨花女大都是只招女学生的传统大学。从建校历史上看,两所学校都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韩国正处于接受西方文化的开化期。从那个时候起,大学开始重视女子教学,主要以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学校为主。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模式属于比较传统的类型,一直延续了下来。在中国,梨花女大的知名度显然要比淑明女大高出很多。我当时在淑明女大读的就是中文专业,所以研究生仍然申请了中文系。

  

  记者:韩国的女子大学在全世界都很出名,是否有相应的男子大学呢?

  郑:专门为男子开设的大学是没有的。韩国的女子大学延续了传教士办学模式,对女子教育的重视跟中国五四运动后提倡女性解放理念很相似。这种学校最开始都是专门帮助女生接受教育、培养独立人格的。后来像梨花女大这些知名大学也吸纳了很多政府和企业界人士的子女,也是近年来知名度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记者:淑明女大中文系平时都教授什么内容,对中文要求高吗?

  郑:韩国大学中文系本科不会细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些方向。古代、现代、当代以及语言学的基础知识都是要学习的内容。专业性不是很强,主要是普及和了解专业基本历史、脉络和知识,跟专业研究还存在一定距离。中文要求方面,自然是越熟练越好。但会有标准汉语考试来评定汉语水平。毕业时候,毕业论文和HSK成绩都是要达标的。

  记者:你本科期间在语言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吧,我感觉你的中文表达能力很强,这方面来之前有专门培训吗?

  郑:过奖,你应该听出我的中文是有口音的。2006年,我休学一年独自来到杭州,在浙江大学申请了汉语班。在杭州学习了整整一年时间,07年回的韩国。我刚学汉语是在南京、杭州,所以我的口音有点重,偏向于南方口音。当时好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来中国学汉语,但事实证明学语言一定要有很多交流机会。当时韩国的中国人很少,交流机会太少,但是在杭州就不一样。我也非常喜欢杭州这座城市,回国读完本科就开始着手申请来中国读书了。我想这种动力跟这段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求学燕园的奋斗与挣扎

  记者:韩国学生申请北大,需要考试吗?还是只要申请资料通过就可以?

  郑:既需要申请材料,也需要考试。我们的流程是先提交申请材料,刷掉一部分材料不好的,然后通知通过的人来参加复试,复试有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北大没有网上面试,但是有的中国学校有这方面要求。我们当时来北大中文系复试的大概有几十个人,最后通过录取的不到三分之一,当天或者第二天结果就出来了。

  记者:研究生开学后需要选导师,您当时是怎么选择的?

  郑:当时面试我们这批研究生的有孔庆东老师、王风老师、吴晓东老师、高远东老师和商金林老师。但是初来乍到,我对这些专业和老师以及各位老师擅长的领域和学术成果都不了解。当时面试过后,招生办公室的老师让我们这批人各自选择导师,每个人有三个选项,我是和旁边的同学商量后选择的。后来结果公布才发现,当年留学生只有我和来自缅甸的黄娇娇同学,我们都报的孔庆东老师。而我们下一届的留学生里,基本上是高远东老师、商金林老师带的,现代文学专业有一个13级的博士生,就是高老师的学生。

  

  记者:你硕士为什么选择现代文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什么?

  郑:我对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五四运动很感兴趣。硕士期间更多涉猎和研究的是海派文学,最后毕业论文选的是穆时英文学创造。海派由于历史背景的原因,一直算不上三十年文学史的主流。像张资平的一些文学作品,就有点儿极端享乐主义。这一点跟日本比较接近,毕竟当时海派是最接近现代主义的一个文学流派。

  记者:一直以来,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翻译和介绍特别多,但是对韩国文学,我们的文学接受史几乎没有涉及。那么韩国是什么情况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我的博士论文谈到了这个问题。结合我查阅到的资料和自身经验,我认为是韩国古代很多文章和诗歌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没有很大差异。但是到了现代,中国文学和韩国文学交流剧减最简单直接的原因就是历史背景。当时韩国处于殖民地,文学自身发展不好。中国要保留自己的文学,又要跟其他国家交流,这是身处被殖民背景下的韩国提供不了的。所以只能通过日本去了解西方文明。而且中国学者当时也比较关注日本思想,接受的比较多,自然就忽略了韩国文学的存在。

  记者:你当时硕士毕业想过回国吗?后来为什么决定继续读博?

  郑:的确考虑过。我当时很纠结,硕士论文答辩让我觉得特别累、特别痛苦。答辩当天过程不算什么,毕竟有自己的论文能够回答。但问题是为了答辩,前期付出的努力太大,不仅要写好文章、做到有模有样,还要耗费很大精力在反复审核上。不然到答辩那天,就会出各种问题。我们研三第一个学期开题,需要半年多准备时间。我平时没抓紧,到提交前三四个月特别拼命,开题时候才写出点东西。

  记者:研三九月份开学就要准备论文吗?

  郑:对,因为开题要写出来一些东西。主题、想法、理念都需要有雏形。开题之后很多人的方向都改变很多,老师提供的意见让你觉得很多内容可能都排不上用场。但题目、大概要写的思路如果得到老师的认同,那就顺利很多。在开题之前,老师一般会提供一些意见,但正式开题前一两周最忙。我们一般是一月份开题,开题决定了内容的方向,五月提交初稿后只用稍作修改,月底或六月初参加答辩。

  记者:除了答辩过程艰辛,你当时还有什么顾虑吗?

  郑:写论文的时候我已经觉得非常痛苦了。我后悔为什么选择一直读书,这么痛苦。所以那段时间我一直纠结要不要继续读书,而且博士肯定比硕士难很多。但过了这个时期就想,还是继续读下去。博士是研三提交材料,三四月份接到通知,虽然也有犹豫,但觉得自己还是不应该放弃这个机会,尽量努力做好。至于结果,无论如何都能坦然接受。

  

  记者:从09年读硕士,到17年博士毕业,整整八年时间,收获很大吧?

  郑:我虽然不是很乖的学生,但读到博士,至少内心是有想读博、想继续学习的想法,不然也不能走到这个地步。做出选择并不容易,我博士还延毕一年,这跟准备不够充分关系很大。老师们也觉得延毕一年,能够有更多时间思考,写出东西来。我之前在中国和韩国都发表过论文,这个也是有硬性要求的,至于国内国外倒没有限制。

  记者:北大和淑明女大在学制、学分和学习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郑:学制、学分都一样。但中国同学学的东西应该比留学生更多、更深一些。不同点也挺多的。比如我读硕士第一学期,选了一门现代文学研究的课,整个学期都不知道怎么写论文。我确实很努力去写,大概写到八千多字,再也写不下去了。在淑明女大读的毕竟是本科,研究方法、阅读量、思考方式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所以我当时写的论文在老师看来没有什么内容。后来老师告诉我,不要写那种绪论、背景多的说明性的文章。但是在韩国读书时,我们的论文习惯上把对背景有比较详细地介绍。

  北大老师认为背景强调太多没用,主要是就问题展开思考。我一直在想老师讲的到底是什么思路,后来才明白,他一直强调的是去和作家对话,自己思考,多写自己的想法。这样再去看我的文章,就过于简单,停留在说明层面,没有深入挖掘。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区别是中韩一大不同。韩国的话,本专业基础知识会学习很多,但专业方面还是有点薄弱,系统性学术训练不多,毕竟时间有限。我当时不仅要看现代文学,古代当代所有作品都要看,根本抽不出时间。还有一点,这种学习方式在韩国是要读两个专业的。

  三:中韩文化交流:共通和差异

  记者:根据你的求学经历看,中韩两国学术生态和学术体系差别大吗?学术素养的训练、学术体系和这边一样吗?比如中国硕士阶段强调问题的切入,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希望你有拔高性思考。

  郑:我觉得基本上都一样。因为我不是在韩国读硕士、博士,可能硕博阶段也要展开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更加重视每一阶段的知识背景、提出问题的思考背景。我觉得不同之处在于切入问题的视角以及背后的思考模式,可能受到文化背景、政治或者其他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一样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说到韩国的学术生态,比如论文发表、职称评定、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这些方面,基本上和中国大同小异。韩国也很重视发表文章、研究成果,研究生一定要多发表文章、参加项目。

  记者:在选课、论文和升学方面,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有差别吗?

  郑:没有差别。尤其是在课程选择和论文要求方面,对留学生的衡量标准和中国学生一样。以我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为例,印象最深的是硕士三年压力一直很大,相当于中国学生去美国读英语文学,不仅是达到沟通水平就可以,而是要对语言有深入研究和认知。特别是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你的语言能力要达到一定程度,但比起中国学生在书面语和口语衔接上的熟练程度还有一定差距,想表达的意思不是很容易表达出来。升学方面,我先请的是硕士,硕士毕业那年我又申请了博士,也是一样的考试、面试,通过了才能上。

  记者:韩国的中文系和英文系相比,哪个投入和重视程度更大?在中国,大家都是一窝蜂学英语,其他语言只能叫小语种。韩国也是这样吗?韩国高考要考英语吗?

  郑:现在的话,韩国还是以英文为主,但目前选中文的学生很多,中文绝对是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外语。韩国高考没有中文,但英文肯定是有的。英文是必修和必考科目,中文是选修和兴趣科目。2004年我上本科时,中文、德语、法语都是备选项,没有什么限制。但我们那一级最后选择结果是:法语系三个人,德语系一个人,中文系一百四十多人。近些年中文在韩国的热度很高,这跟两国之间密切交流分不开。

  

  记者:韩国的高考制度是怎么样的?竞争激烈吗?

  郑:韩国高中是三年制,文理分科。因为是统一考试,所有学生升学压力非常大,要考梨花、淑明这样的大学相对都很难。但相比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Top3来说,还是要容易一些。其他像成京大学、汉阳大学、外国语大学等,水平也很好。韩国高考成绩比较好的一般都去首尔的大学,所以如果他们觉得你上了首尔的大学,那成绩自然优秀。这跟中国学生上北京地区大学是一个道理,名气大、教育资源丰富。

  记者:据我所知,韩国现在的文字是朝鲜王国的世宗大王于1443年创建的,但直到20世纪才真正推广,你觉得当时韩国为什么要把语言文字改成自己原创的呢?

  郑:我们古代是没有原创文字的。长时间以来,我们借用汉字写文章,但汉字毕竟不是我们自己国家的,而且汉字一般都是有文化背景的读书人才会用到的。比如写诗、写文章、考科举等。但是这种汉字掌握起来太难,普通人没办法读写。所以要创造自己国家的文字,可以被接受和传播的文字,来替代汉字。

  记者:语言文字变革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讲都是一件大事,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也是从变革文言为白话肇始。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才能有更恰当的的方式表达情感。从这个角度上看,汉字的文化渊源是没有办法吸收采纳的。

  郑:是的。韩国和日本的语言从一开始就受中国汉字的影响,虽然现在单词的拼写和语言表达都适用韩语或者日语,但如果追根溯源,原意都是从汉字衍生而来,所以我学习汉语,对韩语的理解和领悟也更深。

  记者:那韩语和朝鲜语是一样的吗?你去过朝鲜吗?

  郑:语言基本一样。但是南北方分开时间太长,无论是文化还是思想层面,差异越来越大,所以语言发展逐渐走到不同道路上。基本的问候我们能懂,但一些词汇、习惯用法已经有很大差距,但还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没有完全听不懂。韩国每个地方都有方言,朝鲜算是北方,他们也有方言。这种情况下,韩国和朝鲜不掺杂地方方言是可以相互交流的。我们国家有限制,是不能去朝鲜的。

  记者:中国互联网上有一种流行观念,认为韩国对待日本侵略行为的反抗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韩国在维护民族尊严这件事上做得非常好,而中国除了南京这种遭受过大屠杀等严重创伤的城市,其他很多城市并没有这种意识。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郑:其实现在很多韩国的年轻人对这件事情也都比较麻木。对历史、政治的理解越来越庸俗化,但是对日本侵略历史还是保有较多关注。他们当中有一些人,不断提醒民众去抵抗、去铭记,不要轻易遗忘。比如我们一些比较活跃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活动家,对慰安妇的问题一直是寸步不让的。无论是游行还是示威,就是要表达对日本政府的意见。但是这批人的年纪都很大,年轻人参与这种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过总体来看,还是取决于你对政治历史的理解和自身的感受,你采取的行动表达了你的意见。

  

  记者:但是像慰安妇的问题,很多人岁数已经很大了。再过一二十年这个群体完全消失时,该怎么办?日本政府就是不停拖延,一直等到这代人消失。

  郑:对,所以他们现在一直强调日本政府不能这么拖,给他们一个机会,这样拖下去最后很可能死无对证,所以目前双方斗争还是很激烈的。上次看到中国南京一些老奶奶,八九十岁的年纪出来指认,也是在提醒年轻一年不要遗忘历史,敦促日本政府尽快承认这段可耻的侵略行径。但是日本为了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做出让步。这样看起来,慰安妇问题想要得到妥善解决还是遥遥无期。

  四、毕业前后:未来何去何从

  记者:在求学这八年间,中国城市你去过很多吗?

  郑:很多。我之前在杭州和南京学汉语时,去过很多地方。比如黄山、杭州附近的绍兴、乌镇等。还有青岛、西安、洛阳、天津。北京生活节奏太快,感觉比较累。杭州就要好很多,生活节奏慢,比较放松。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云南,丽江、香格里拉,都非常好。

  记者:北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回忆?毕业后会留下来吗?

  郑:最美好的回忆还是在北大,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学校。我在这里认识了非常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是我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北京的美食、风景名胜都令我难忘。毕业找工作,我目前是打算先回韩国,去我的母校教书。他们给我安排了课程,从讲师做起。韩国的博士也是回到大学就业的,但是到九月份才开始,还没有正式入职。韩国的老师都是聘用制,但是如果没有安排课,即使没被解雇,也没有工作的机会。

  记者:母校给你开一门课是对自己毕业生的照顾吗?

  郑:是的。因为我是淑明女大毕业的,如果自己的学生读完博士回来想当讲师,作为母校,至少给自己的学生安排四个学期的课。但是现在竞争的人比较多,所以每学期只能安排一门。为了给你充分的表现机会,未来两年内每个学期都有课,两年之后就看你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当然,你如果在别的地方有很多资源和机会也可以选择离开,没有的话,学校也尽到了责任。胜任不了,就不能在那里教书。

  记者:最后问一个私人问题,有男朋友吗?未来打算怎么办?

  郑:有,他是葡萄牙人。目前打算先去韩国工作,他在北京,我可以经常过来。如果回去后发现机会不太好,也会考虑回北京或者去国外读博士后,比如新加坡、香港或者其他地方。毕竟现在交通和通讯都很发达,我们并不担心这段感情。再说,这也算是考验吧,但无论怎样,韩国飞北京要比北京到广州还近,就不太纠结了。

  记者:再次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采访记者:王瑞扬

  录音整理:孙甜甜

  文字编辑:王瑞扬

  定稿时间:2017年5月29日

  

上一篇:学位英语是什么考试?学位证可以补考吗?
下一篇:皇帝赏赐每人一只羊,此人却选择最瘦小的一只,皇帝:提拔重用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