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志超” 重读王盘声曾在本报发表过的文章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2-12-05
手机版

  一曲《志超读信》,情真意切,让无数上海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王盘声。今日,这位沪剧表演艺术家以93岁高龄谢世,让我们一起重读他当年曾在本报发表过的文章,纪念这位曾经为沪剧(语)传播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

  王盘声

  这几天,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原定今年6月11日我80岁生日那天举行的“王派演唱会”由于“非典”的原故推迟到9月22日在美琪大戏院举行。我一生排演了100多个戏,演出的场次数也数不清,但面临这次的演出,我不由得思绪万千。

  想当年,十五岁的我,一身蓝布长衫,提着一只小包袱,从苏州乡下风尘仆仆来到上海,敲开了八仙桥附近一幢石库门房子的大门,从此跨进了沪剧的门槛。

  六十五年的艺术生涯,尝尽了甜、酸、苦、辣,有拼搏时的艰辛,也有成功时的喜悦。回顾以往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沧海桑田,转眼已两鬓如霜,我的一生见证了沪剧的演变和发展。作为一个从事沪剧几十年的老人心中甚感欣慰。

  

  图说:1955年,王盘声演出《雷雨》

  是沪剧养育了我,是舞台造就了我,是观众支撑了我。尽管我心中充满了对观众、对舞台的不舍与留恋,但告别舞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我心爱的沪剧,我多么想再活80年。此次告别演出,旨在展示我60多年舞台演出的代表作,从舞台形象、唱腔、表演等多方面作一次较全面的回顾、总结。演出的形式也作了一些出新,力图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热烈和融洽。在《碧落黄泉》、《刘志远敲更》、《黄浦怒潮·三封信》等演出中,加入了合唱、交响乐等一些新的手段,沪剧界一批优秀演员也悉数登场。在此,我感谢众多同仁及后生的热情支持,使我有一个正式告别舞台、告别观众的机会,实现了我的一个夙愿,在此我深表感谢。

  我将离开舞台,但我的心却永系沪剧。沪剧诞生于黄浦江畔——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我相信她将与我们的城市一样长久而富有活力。愿本埠文化代表之一的沪剧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原载 新民晚报 2003.09.208)

  

  图说:1958年,王盘声演出《黄浦怒潮》

  “读信”的问题

  王盘声

  “碧落黄泉”上演后,接到观众不少来信,对“读信”这一场提出意见——他们认为:在真实生活中,人们收到了来信,总是默读细看而不可能出声朗诵的。

  现在,我想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要提起“读信”这一场戏最早演出时的情况。当时,这一段原是幕外戏,汪志超站在幕外看着信,而由李玉如在幕后话筒中把信的内容唱出。这样,演汪志超的演员站在台上又像演哑剧,又像听播音,常常弄得很尴尬,效果也不好。可是在当时,我们又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来让观众晓得信的内容。

  有一次我去看芳华越剧团演出的“浪淘沙”,剧中的小生接到一封信,是当场用了唱的方式来表达信的内容的,效果很好。于是,我在感动之下得到了启发,后来也就决定运用到“碧落黄泉”里来让志超一边看信一边唱了。

  我认为这样做是可以的。在许多戏曲里,人物的对话,人物的思想情感,不也是常用唱来表现的吗?

  (原载 新民晚报 1957.03.055)

  

  我对创新的看法

  王盘声

  自从剧目繁荣以来,戏曲界出现了空前盛况,上座率几乎达80%、9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对创新问题更应该重视起来。首先在时间的条件上,不必像过去那样恶性循环的赶戏,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创新。在质量上当然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公式概念而没有血肉的教条口号式的剧本搬到台上去说教,因为观众反对这样的戏。

  由于过去许多新戏存在着公式概念、教条的缺点,而使观众对新剧目缺乏信心。因此,我们的编剧同志应该郑重的对待创新,依靠艺人共同讨论,克服缺点,创造出有血肉有人物的比较完整的剧目,在群众中打下基础。

  

  图说:王盘声演出《宋庆龄在上海》

  但是有些作者“闭门造车”,也不和艺人们研究讨论,憑自己的想像或翻阅了一些小说,虚构了一个故事写成剧本。既不问它是否适合剧种的格调,也没有人物的思想活动。一定要剧团列入上演计划。他的论调是这样的:“创新不可能一下子很完整,需要在上演中不断地修改。”这种论调听上去似乎很对,可是他忘了剧本是否适合上演,还得具备几个基本条件——故事的合理发展,剧本的艺术特征,剧种的演出形色。有缺点当然可以在上演中不断修改,这并不等于只要写成一个剧本就可以搬上舞台,把舞台当作试验场所。这样会造成观众对新剧目更不信任。

  目前,我们团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情况:为了争取在春节上演一个创新剧目,在团体日召开艺委会,宣读剧本,研究结果认为还不够上演基础,要求作者修改后再定演出日期。可是作者看到目前正在批评“喜旧厌新”的偏向,就不愿意修改,甚至还在会上表示:“如果你们认为不能上演,剧本拿回来。以后我再不创新了。”我认为这样的“创新”是脱离群众的,因而也是不负责任的。

  (原载 新民晚报 1956.12.305)

  

  图说:王盘声获“特别贡献奖”

上一篇:2022疫情防控工作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0篇】
下一篇:气哭语文老师的台词:我舍弟的爱人得了重病,网友:编剧得补课吧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