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7.7万人!23考研报考新方向有哪些?
全国两会此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各人大代表纷纷献言建策,为新一年的政府工作安排提供新思路。作为考研学子,两会的内容肯定要关注,在复试环节很有可能会有所提及,大家保持信息敏感度,及时留意与自己专业方向有关的议题和讨论呀~
我们都知道,近年来研究生报名热度持续高涨,报考人数屡创新高。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统计,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考研热”的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继续扩大。2022年2月28日,也就是上周一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了一组数据:2021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7.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毕业生77.3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研究生教育招生110.7万人,在学研究生314.0万人,毕业生72.9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与2020年相比,研究生教育招生增加了7万人,在学研究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呈增长趋势。由2011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56万到2021年达到117.7万人,十年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增长近一倍!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考研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竞争压力自然不小。不过考研也将迎来新方向。
01
专业硕士报考规模超过学术硕士,扩招重点全面转向专业学位向专业学位倾斜,且多校延长专硕学制。
在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中,新增1500多个硕士点,其中专硕占了1115个,占比高达70%以上。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02
非全日制招生专业增多,部分专业停招全日制研究生,转向专业硕士培养方向。
与此同时,比如北京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南京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南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专硕、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会计专硕、北京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软件工程方向)等同样已不再招收全日制,只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图片来源:青塔
03
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为第十四个研究生学科门类,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数量、院校数量增加,提供更多专业选择。
2020年我国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数量为549个,较2019年同比增长7.6%,2021年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数量为616个,较2020年增幅达到12.2%。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考研的压力和挑战显而易见,不过机遇和转机也不是没有。23考研的同学们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可以往非全、专硕、交叉学科、双非院校推免这几个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口。最难的永远是下一年,把握机会,争取一战上岸!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2中国大学最新排名:西交大跌出前十,武汉大学成为“黑马”!
下一篇: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123卷)汇编,含听力音频+答案解析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
- 河南出台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
- 玉林工务段聚力抗击台风“三巴”保障安全
- 2023下半年广西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具体安排
- 【邀请函】11月29日,北京物资学院2024届毕业生秋招校园双选会(第三场)
- “超级稻”亩产809公斤!江苏省第一家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诞生
-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 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 光谷一街道就业超市开17家“连锁店”,专为60、70后待岗居民“供货”
- 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管城三中校区开展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 创新风潮迭起,2023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西丽湖金融科技大学生挑战赛正式启动
- 一图读懂丨上海松江新城“十四五” 规划出炉
- 美国众议院选举第二轮投票依旧无果 众议院仍处混乱状态
- [浦东]竹园小学:长岛|弘扬科学精神,X沪东“科堂”公益科普活动激发科学梦想
- 导读:郑州妇科医院排名公布
- 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上海部分道路和区域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 热搜第一,王楚钦深夜发声!
- 成人自考本科通过率高吗?
- 打造雄安家门口的名校名院 “三校一院”平稳运行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城南草堂结下天涯五友,挚友阔别留下传世之曲
- 早参|神舟十七号瞄准今日11时14分发射;2024年广州中考报名准备工作开启
- 人社部回应身份证和档案年龄不同退休依据哪个算
- 新银发族“求知若渴” 老年大学如何满足?
- 女子结婚要求前同事还礼400引热议,当事人:发了两次请帖,对方一直不理,后来还说
- 教师批学生对日不当称谓:怒拍桌子给学生们上了一课
- 英伟达将与鸿海共建AI工厂,涉及智能电动汽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