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丛书:方志史话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1-17
手机版

  

  方志史话

  作者:卫家雄

  推荐:★★★★★

  从这本书里面才知道的一个奇人——贾耽,唐代著名宰相、杰出的地理学家。

  贾耽,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曾任鸿胪卿,主持与各族往来朝贡,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有关资料。官至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为辅助德宗李适安抚四夷,治理天下,曾编撰《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贞元十道录》等。可惜,这些著述在宋代以后即泯没无闻了。

  贾耽是唐代著名的方志大家。权德舆在《魏国公贾太傅墓志铭》中盛赞贾耽“博闻强识,通天下之志”,认为“言方志者,以公名家。”(《全唐文》卷五百零五)作为当时的方志名家,贾耽在方志史上曾作出突出的贡献。

  首先,他编撰志书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无暇西顾,致使陇右、山南一带沦于吐蕃之手。由于战乱,使“职方失其图记”,到德宗时,朝廷对这一带地区不仅“旧时镇戍不可复知”,甚至连边境土地也“难以区分”。德宗于是命令贾耽“修撰国图”。贾耽于贞元十四年(798年)编制了《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并撰《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别录》6卷、《黄河吐蕃录》4卷上呈,由于内容翔实、丰富,为朝廷遣将护边,收复失地,提供了可靠资料。后来,他又绘制了《海内华夷图》一轴,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为此,他曾对各国风土人情,异蕃习俗,交通路径……“究观研考,垂三十年”。他不仅广泛搜集各种资料,而且对所用资料都审慎鉴别,去伪存真。因而他的著作实用价值较高。除上述图、志外,贾耽还绘制了《地图》10卷,修撰《皇华四达记》10卷,以及《贞元十道录》4卷。终唐一代,当数贾耽编撰的志书数数量最多。

  再者,贾耽的作品做到图、志配合,相互依存。

  贾耽绘制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虽然很逼真,但因地图自身的局限,不能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于是,他另撰《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别录》,详载诸州郡的道路里程,诸军镇的军队人数等方面内容。他绘制了《海内华夷图》,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与之匹配;绘制了《地图》,又撰《贞元十道录》与其相配合。也就是每绘一图,必撰一志,相互依存。这种图、志分离的形式,在方志体例上已迈出了从图经向地志过渡的关键一步。

  第三,贾耽的图、志做到古今对照,判然有别。

  古今兼备于一书,是方志的惯例,但如何区别古今,的确十分困难。贾耽首先解决了这道难题。

  在绘制地图上,他采用“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的方法区别古今地名。这种以不同颜色的方法区别古今地名的方式,自此以后一直为地图学界所沿用。

  在撰写文字时,他又采用另一种方式区别古今。例如,在撰写《贞元十道录》时,他在首篇记述自贞观以来的州郡建置沿革、区划变化、各地贡物,这属于述古的部分。同时,他把当时的节度、观察、防御使等,附于首篇之末,目的意在叙今。其余三篇也重点在叙今。全书四篇既有古今对照,又做到略古详今,这也是贾耽的一大贡献。这种编撰方式亦常为后人编志书时师范。

  第四,贾耽的地图采用裴秀“制图六体”的先进方法。

  晋代裴秀在绘制地图时总结出“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这种制图法,在中国古代是很先进的,但长期得不到重视。贾耽却对此颇有研究,在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时已经加以“师范”。而在绘《海内华夷图》时,在“广三丈,从三丈三尺”的幅面上,“率以一寸折成百里”。显然运用了“分率”即日后的比例尺的先进方法,使他所画地图较为科学。这与日后与地图有不解之缘的志书的质量无疑是一大保证。

  贾耽所撰图,志大多失传,今存唯有残卷《贞元十道录》。

  《贞元十道录》残卷发现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原藏于敦煌千佛洞莫高窟,后为斯坦因所掠,今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罗振玉所编《鸣沙石室遗书》收录,并经罗振王考证,始知其书名。原书本为四卷,以当时十道为其记述范围。今所见残卷仅存16行,存剑南道十二州:姚、协、曲、悉、柘、静、保、霸、维、真、恭、翼。每州之下记所辖县名、土贡、距两京(长安、洛阳)道里、县距州之里数。经罗振玉与《通典》、《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核对,发现《贞元十道录》所记州县名称、数目、里程,与各书略有差异。这个问题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

  很好的一本专门史小书。试图知道过往,试图了解整体的局面,具有地方百科全书属性的方志是不得不用的资料,它们也让历史的层面一下子丰富起来。地方特色一方面延伸到今天,一方面其特色的色彩在古代要比今天更加浓厚,而正史所记录的多半是围绕核心区域和核心事件,因此多层次的色彩还需要好好琢磨。

  

  

  中国史话·思想系列·传统学术 前情回顾

上一篇:东华大学怎么样?好不好?织就蓝图,引领时尚,优势多元!
下一篇:五道杠少年通过武大自主招生考试 还需过“三关”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