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不天才,成人更重要,一部引发教育理念思索的高分电影
《天才少女》影片虽然顶着一个和《天才抢手》相似的名字,但故事的主题和轴心却不同于《天才抢手》当中关于天才少女本身如何排除万难,励志成才的故事。《天才少女》中真正的故事轴心其实和电影《死亡诗社》有些类似,是有关教育理念冲突的问题。而矛盾的爆发点则有点像《克莱默夫妇》,围绕的是人物之间关系从紧张到谅解的过程。在这部电影中争夺的焦点在于一个具有天赋的小女孩玛丽,而争夺双方是小女孩玛丽的舅舅弗兰克和外婆伊芙琳。
影片开始,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国中下层生活的场景。一个平凡的佛罗里达州小镇上,一户不太起眼的房子里,满脸络腮胡子的弗兰克、头发凌乱睡眼惺忪地在狭小的厨房里做着早餐。快做好的时候,走到卧房门口敲门催促,说玛丽你要快点,上学要迟到了哦。一会儿一个约摸六七岁、身着可爱的红色连衣裙的小姑娘打开房门,一脸无奈地歪着头问,弗兰克,非要穿成这样吗?
弗兰克说,我觉得挺好看的呀。赶紧过来吃我特别为你准备的早餐。
这个早餐有什么特别的?不就是甜甜圈泡牛奶吗?
是这上面说的。弗兰克拿着一个盒子指给小姑娘看。
这便是电影的开头。毫不起眼的房子,毫不起眼的男主,一个单亲家庭和一段非常日常的“父女”晨间对话。对于有哄孩子上学经验的家长们一定不陌生。唯一的特别是小姑娘对父亲说话的口气和态度。不但直呼其名,而且言语间带着点尖刻毒舌,仿佛在进行一个同龄人之间的对话,俨然一个小大人。不过对于一个单亲家庭来说,孩子早熟有些偏激也属正常。但这一切令人感到正常的情况,却在小姑娘玛丽被不情不愿地送去学校上学开始。
好莱坞最善于将英雄和天才成功的隐藏在平凡人中,然后让英雄和天才最终超越凡人。当一切尘埃落定,天才和英雄出离了我们的日常认知时,观众觉得原来他们本来就比我们高。不管是漫威塑造的救世英雄《蜘蛛侠》《超人》,还是《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么最终越狱成功的安迪,皆是如此开头,如此结尾。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镜头转到小学一年级的教室。一年级的孩子嘛,自然是从1+1等于几开始教起。当所有其他小朋友都热烈地举手抢答老师的提问时,只有玛丽百无聊赖地歪头趴在书桌上在本子上随便写写画画。当老师问道,3+3等于几时,玛丽在所有人都不做声时,突然说,不是吧!学校就这么无聊吗?显然是在挑衅老师的权威。老师文森特于是开始加码问题的难度,想让小玛丽知难而退,为自己的狂傲自大认错。但没想到,小玛丽毫不示弱,从3+3,9+8,15+17一直打到57+135等于几,中间都不带喘气的。而老师也从开始的谐谑,转为惊讶,转为难堪。最后老师憋出一个大招,问玛丽,57乘以135等于几。直接从普通的加法跳到了乘法,而且一上来就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大数相乘。这下小玛丽愣了下神。老师以为就此制住了小玛丽,自己也有了台阶下。正准备转移话题,小玛丽却答出了正确答案。这下该老师慌张了,因为她自己都没有如此快的心算能力,还需要借助计算器才能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这一下是彻底让老师瞠目结舌了。这便是玛丽天才的初露锋芒。
但,这还不是最神奇的。
最让老师文森特惊奇的是她见到玛丽的“父亲”弗兰克之后。玛丽由于在课堂上对校长出言不逊,被勒令请家长。这基本是学校教育的一贯态度。看来美国的学校在这一点上也不必国内好到哪里去。孩子一旦在学校有出格表现,自然要请家长到老师办公室走一趟。电影主题,关于教育观念的冲突也从此刻开始显露。
当弗兰克从学校接走小玛丽时,女老师的一个同事认出了弗兰克是在酒吧工作的酒保。女老师赶忙追出去,向弗兰克说,小玛丽极其有天赋,不应该被埋没了,要重点培养下他的潜力。显然,她可能觉得,从弗兰克的职业看,估计是没能力意识到玛丽的这份天赋。可弗兰克却一脸轻松地反问她,何以见得。于是她把在课堂上发生的那一幕给弗兰克说了。没想到,弗兰克不屑一顾地一笑,说这有什么,那是特拉亨伯格速算方法,我也是8岁就会了,只是现在有计算器都没什么人用了而已。难道我也是天才?
这下老师彻底傻眼了。一个酒吧酒保,竟说了一个她都没听说过的名词,还说得这样风轻云淡,理所当然,反倒自己露怯了。回去赶紧Google了下,恶补了下知识。说实话,这个速算方法,像小编这样的数学学渣,也从来没听说过。还专门用百度搜了下,发现还确实有这么一个速算方法。据说是一个犹太裔的俄罗斯数学家在纳粹集中营里琢磨出的玩意儿。不得不服,犹太人的脑回路果然不一般。影片在这里用这样一个名词已充分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看来这个酒保不简单啊!
当女老师查完关于特拉亨伯格速算方法相关信息后,不禁疑惑,这么聪明的小孩,这么深藏不露的父亲,他到底是何方神圣?肯定有来头,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有天赋的孩子?其实说到底,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和天才还是贯穿了美国主流的精英思想——精英的习惯会像基因一样在一个家族中世代传习,就像欧洲的蓝血贵族一样。如果小孩是个天才,那么她的天才必然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的基因传承。于是女老师又用Google查了下弗兰克,却没想到却关联到了天才女数学家戴安·阿德勒自杀的新闻。而在新闻中,提到这个数学家有个弟弟叫弗兰克,也就是说玛丽所谓的父亲,其实是她的舅舅。
既然有如此优秀有名的天才母亲,这样的普通学校当然不配继续教育小玛丽。于是校长和女老师专门找到弗兰克,劝他将玛丽送到专门接受精英学生的天才橡树学校去读书。没想到,这个建议遭到了弗兰克的强烈反对。他说,他痛恨那个学校,和那个学校有梁子。总之从言语间,再一次向我们传递出信息,这个看似潦倒不羁的弗兰克曾是那个精英学校的一份子,身份很不一般。可为什么他现在沦落于此,却成了一个疑团。
不过既然和一个人的过往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自然过往就会找上门来。这次找上门的是弗兰克的母亲伊芙琳——一个一身精英打扮,严厉刻板的老妇人。母子之间出现了第一次有关生活态度和教育理念的争论。
伊芙琳给玛丽的见面礼是一个最新款的苹果笔记本电脑。然后略带试探地说,听说你喜欢数学,我在电脑里装了一本查尔斯·齐默的绝版书《高等代数的演变》,不知你是否喜欢。没想到,小姑娘却笑着说,我喜欢那本书。这让伊芙琳顿时眼睛一亮,惊奇而欣喜地问,你已经读过了?小姑娘以便漫不经心地拆着电脑,一边说,我现在已经开始研究微积分了。这让外祖母显然高兴坏了,不仅大步向玛丽走去,像是要饿虎扑食一样,告诉玛丽,电脑里还有好多其他队的书。但在一旁的弗兰克却像一个忠实的骑士一样,始终关注着妈妈的举动。当看到妈妈向小玛丽扑去时,挺身拦在了母亲面前,仿佛怕母亲把小玛丽就这样抓走一样。
当弗兰克把母亲强行推走时,母亲将他现在的生活从头到脚地批判了一遍,然后表示你自甘堕落我不管,但小玛丽的天才不能被这么埋没了。但弗兰克却当仁不让地说,这是姐姐的意愿,她希望小玛丽活得像个正常孩子。话语间是对母亲满满的怨恨。这便引起了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弗兰克那么怨恨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弗兰克要带着小玛丽隐居在这凡尘中?
接下来,通过一次对簿公堂的过程,揭开了掩盖在弗兰克和伊芙琳这对母子身上的神秘面纱。
原来伊芙琳本来也是一个极具数学天赋的女科学家,在她的老家英格兰曾前途无量。却因年轻时的一时激情,选择走进婚姻,远嫁美国,就此埋没在锅碗瓢盆之间,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尽管自己并未放弃对数学的热爱,但由于家庭的牵绊,也未能取得自己曾想拥有的梦想。对此她耿耿于怀,深以为恨,因而将自己的数学梦想寄托在了一双儿女身上。特别是对女儿,从小就对其严格训导,俨然一个虎妈的形象,目的就是像把女儿培养成她未能成为的数学家。看上去,这样望子成龙的心情跟我们国内大多数家长一样。总是自己最遗憾什么,就想从自己孩子身上找补回来。把自己的梦想当成是孩子的梦想,逼着孩子去实现。说是出于爱,但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份欲望。
在母亲的虎妈教育下,戴安不堪忍受,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和逆反心理。在一次自戕式的激情行为后,意外怀孕生下了玛丽。母亲对其彻底失望,与她断绝了关系。而弗兰克则是用放弃数学,选择哲学的方式,反抗了母亲的横加干涉。在自杀前,她除了将玛丽托付给弟弟弗兰克照顾,而且还给将自己解出的千禧难题论证过程交给他,要他在母亲去世之后再发表。可见她对母亲的怨恨有多深。她明知道母亲最在意的就是这个数学难题的解决。
可以说法庭对质的环节,其争论点与其说是在争夺小玛丽的抚养权,不如说是在就什么才是对于小玛丽最好的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争论。母亲伊芙琳坚持认为,她的那种严格管束是将女儿的天才发挥到极致的最佳方式,而弗兰克认为一种更贴近真实与平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尽管玛丽具有超越常人的天赋,但她同时也是个小孩,也需要有朋友,有自己的小情趣,正常地去爱。这段争论可以说是整个影片中最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回味之处。我们面对孩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怎样的教育,怎样的未来?
此外,通过法庭辩论。弗兰克的真实身份也得以揭晓。原来,这个放浪不羁的修船工、酒保,曾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教授。也难怪他更强调玛丽对于真实生活的体验,重视人性和感性对孩子的重要性。其实弗兰克的身份在之前已经做了伏笔。那是第一次伊芙琳造访小玛丽之后。玛丽被外婆给的数学专著吸引不肯出屋子。小孩这么爱学习,这要是国内的家长肯定高兴坏了。但弗兰克却感到十分不妙,强行收了玛丽面前一本本大部头,然后直接把她扛了出去。在巨大的落日下,舅舅和侄女展开了一番哲学意味的对话。上帝存在吗?我不知道。告诉我嘛!罗伯塔知道。不罗伯塔有信仰。信仰是你的思想、感觉,而不是你的知识。我对上帝有我的看法,但那仅仅是我的想法。为什么我要用自己的想法毁了你的想法?你完全可以自己好好想想。但别害怕去相信什么。电视里的无神论者和罗伯塔的唯一区别,罗伯塔爱你,并希望帮助你。不管怎样,我们最后都会在一起。
这番如此充满哲理和玄机的对话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能有的。当最后弗兰克的身份谜底揭晓时,我们回忆起这段对话会发现,果然只有作为颇有造诣的哈弗哲学教授这一身份才最符合弗兰克。
本来,在古希腊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部分。既然有一个数学天赋的母亲和姐姐,按照好莱坞电影的逻辑,弗兰克就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落魄,他的潦倒,其实恰是他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唯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才会这样通透泰然。
另外,也正是因为弗兰克选择修习哲学,才能让他能够反思,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从母亲的阴影中走出,没有上演姐姐的悲剧。可能正是这份通透和自在,让姐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将小玛丽交给弗兰克而不是给母亲伊芙琳抚养。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有个更丰富,更人性,更自主的生活。弗兰克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
上一篇:创新教育服务业态 建立研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下一篇:只有4%的公司拿到融资,众多玩家押注的印度在线教育是真火吗?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
- 河南出台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
- 玉林工务段聚力抗击台风“三巴”保障安全
- 2023下半年广西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具体安排
- 【邀请函】11月29日,北京物资学院2024届毕业生秋招校园双选会(第三场)
- “超级稻”亩产809公斤!江苏省第一家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诞生
-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 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 光谷一街道就业超市开17家“连锁店”,专为60、70后待岗居民“供货”
- 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管城三中校区开展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 创新风潮迭起,2023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西丽湖金融科技大学生挑战赛正式启动
- 一图读懂丨上海松江新城“十四五” 规划出炉
- 美国众议院选举第二轮投票依旧无果 众议院仍处混乱状态
- [浦东]竹园小学:长岛|弘扬科学精神,X沪东“科堂”公益科普活动激发科学梦想
- 导读:郑州妇科医院排名公布
- 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上海部分道路和区域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 热搜第一,王楚钦深夜发声!
- 成人自考本科通过率高吗?
- 打造雄安家门口的名校名院 “三校一院”平稳运行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城南草堂结下天涯五友,挚友阔别留下传世之曲
- 早参|神舟十七号瞄准今日11时14分发射;2024年广州中考报名准备工作开启
- 人社部回应身份证和档案年龄不同退休依据哪个算
- 新银发族“求知若渴” 老年大学如何满足?
- 女子结婚要求前同事还礼400引热议,当事人:发了两次请帖,对方一直不理,后来还说
- 教师批学生对日不当称谓:怒拍桌子给学生们上了一课
- 英伟达将与鸿海共建AI工厂,涉及智能电动汽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