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杂志创办40年,汇集千名专家学者文章,教育三代人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0-12-27
手机版

1980年,《父母必读》杂志诞生于改革大潮初涌的年代,到今年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昨天,在杂志创刊40周年主题活动上,新老读者、作者相聚一堂,分享与《父母必读》之间难忘的故事,也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创刊号加印也供不应求

1980年4月,《父母必读》杂志创刊,成为中国创刊最早的家庭教育期刊,宋庆龄为其题写刊名,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撰写发刊词。

作为《父母必读》杂志创办的倡议人,90岁高龄的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徐惟诚昨天亲临活动现场表示祝贺。他在回忆创刊初衷时说:“40年前,中国有几亿个家庭,却几乎找不到关于家庭教育的任何书籍或杂志。”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在北京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的鲁刚,建议他办一本家庭教育杂志。

《父母必读》刊名,也是徐惟诚提议的。“那时候我看到过苏联有一本教育类的书,作者是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书名翻译过来叫《父母必读》,就觉得这个名字挺好,于是我们也给这本杂志命名为《父母必读》,希望它是所有父母都必须阅读的,这是我们对父母科学养育孩子的期望,也是为所有父母提供支持的决心。”

创刊号甫一出版,首印10万册,加印26万册,受到全国家长的青睐。“那时候的群众来信很多,编辑们都是用麻袋一袋一袋地装回去。”

40年来新读者源源不断

一本杂志,如何能在40年中始终受到读者的热爱?读者代表蒋燕分享了她与《父母必读》共同成长的故事。

“我是1979年生人,《父母必读》恰好伴随了我的成长。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阅读这本杂志,现在我也通过《父母必读》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母亲,培养我的女儿健康成长。可以说,《父母必读》整整影响了三代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一代父母。”蒋燕表示,《父母必读》的一路陪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她至今还会把自己从《父母必读》中收获的心得体会与身边的朋友分享:“我惊喜地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是《父母必读》的忠实读者,并且我也带动了非常多新的读者。”

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陈晓霞直言,当前还有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困惑甚至是焦虑,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等现象依然突出,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她希望《父母必读》能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分年龄段、分专题地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近千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

《父母必读》至今出版超过了500期,汇集各领域专家学者近千人,发表文章万余篇。为感谢曾经和正在与《父母必读》同行的专家学者们,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以“创刊40年致敬40人”为主题的颁奖典礼,施建农、卜卫、崔玉涛等教育、医学、心理、社会领域的作者代表登台领奖。

作为作者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谈到,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种学校化、知识化的倾向,“很多家庭现在已经不像家庭了,像一个课堂,父母像老师的助教。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必读》40年来一直在专注地提出解决方案。”

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回忆,1998年,他曾在《父母必读》杂志开设了“琴凳上下”栏目,每月一期,整整发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平台在转发。“我这样一个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老师,在《父母必读》发了文章以后,突然间意识到自己还有那么大的价值,自己知道的这点东西可以帮助到那么多人,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我居然整个后半生都投身于国民音乐教育。”

他也坦言,中国学琴教育存在一种怪现象,即“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甚至导致亲情撕裂。而在学琴热的同时,国民音乐审美素养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任务非常重,希望《父母必读》杂志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审美教育,让教育成为人生幸福的组成部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

流程编辑:u004

上一篇:开放光机合作,爱普生发布VM-40光机及BT-40 AR眼镜
下一篇:投入9.4亿元 嘉陵实施41个教育项目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