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乐捐所有家产,儿子后成国务总理,29年后同样捐出所有财产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0-12-30
手机版


1903年,湖南湘西沅州府的一位军官去世了,他的遗孀吴氏捐出了自己丈夫所有的财产,包括房屋院庭、书器共计约2000余两,悉数捐献给了当地的公立小学堂。这位寡妇并非出手大方,她“治家尚俭”,但“事关公益,则又不惜慨捐巨资。”
他的儿子骄傲的说:“以故所居数十百里,无论贤愚少长,语及家母,无不异口同声称曰慈善。”
可能当时这位母亲也不知道,他的儿子熊希龄会在十年之后成为民国总理,也可能不会想到,他的儿子也同她一样,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


1917年,辞官三载的熊希龄已经“决志不问国政”,熊希龄的仕途算好,也算不好。他曾是晚清天资最为聪颖的少年,14岁中秀才,22中举人,25岁中进士,乡试的阅卷官对他的评语为“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而他的官运也极为亨通,在43岁那年就当上了民国总理一职,算是大幸;但却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了政治上的牺牲品,算是不幸。
但此时,冯国璋再三邀请熊希龄督办京畿一带的水灾善后事宜,熊希龄想起了他的母亲和她曾经帮助过的百姓,答应了这份差事。
1917年夏秋之际的顺直大水灾乃五十年一遇之大灾,600万百姓受灾,家破人亡者无算,熊希龄目睹灾难现场,恻隐之心渐生,他在对友人的信件中写道:“此次目睹灾区惨状、心良不忍,且念出仕十余年来,从未直接为民做事,愧对吾民,勉竭驽钝,以当此艰难,亦冀稍赎政治之罪戾而已。”

1917顺直大水灾 天津街景 来源见水印
北京政府此时财政紧张,只能拿出30万来。熊希龄知道,这样的资金恐怕是杯水车薪,于是以身作则,自己带头捐献了500元和100件衣服,拉拢全社会共捐款14.86万件棉衣、8.24万件棉裤、92.99万元现金,并召集工程师修缮了京畿一带的河道工程,改善了当地的水利设施。
熊希龄在这次大灾中亲赴基层,种种民间疾苦冲击着他的心灵,也让他萌生了从事慈善事业的决心。

1918湖南兵灾水灾瘟疫、1919春荒救济、1920华北五省旱灾、1921春荒、1922湖南旱灾、1924湖南水灾、1925湖南秋荒……这些灾害最多的影响了数千万的灾民,而我们都能在其中看见熊希龄的身影。
他在政府、商人、外国人之间斡旋沟通,筹集善款;他组建赈灾组织,派遣专门人员帮助灾民走出困境……熊希龄甚至被湖南人认为是全省灾民的希望,以至于周秋光曾在《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刍议》中评价:“湖南发生灾害,首先想到的不是政府,而是本省的乡党、大慈善家熊希龄。”

1925年,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他自己人生也改变了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举动:接任世界卍字会会长。(卍读音为wan,四声,佛教吉祥标志;纳粹党旗标志为卐)
世界卍字会是1922年中国一批宗教人士成立的慈善组织,熊希龄本人也笃信佛教,此后他连任三届会长一直到1937年去世之前,以此为平台,熊希龄展开了规模更为庞大、更为系统的慈善工作。按熊希龄自己所言:“灾患何时发生,本会即何时赈济。”
除此之外,熊希龄还主张建立了十余项“永久慈业”,即中学、小学、医院、残废院、平民工厂、平粜局、因利局(无息贷款)、恤产局、育婴堂、孤儿院、恤养院、防疫所、印刷所等等。在熊希龄的主持下,世界卍字会赈济上千万人,筹集善款千万余,同时还为日本关西地震、日本岩手关城青森地震、美国洛杉矶地震等世界其他国家的灾害筹集善款,捐赠物资。

我们当代有一句好话:“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际上,百年前的人们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换句话说,以长久性的帮扶替代原有直接性的救济,才是近现代慈善事业的显著特征之一。
熊希龄自然是不会落下这一点,只不过他和其他慈善者不同的事情是,他倾尽了自己的所有。1932年,熊希龄将自己的全部家产和积蓄(约折合大洋27.52万元、白银6.2万两)悉数捐赠给了慈幼事业,就像他的母亲那样。他本应安度晚年,却奔赴慈善第一线,尽全力的扑在办理香山慈幼院等慈善事业中,廿载岁月,从未拿过一分一毫的薪水。

香山慈幼院
个中缘由,熊希龄在他的《香山慈幼院创办史》中写道:“我只缩小范围,办我的慈幼院,他们孩子都是真心地爱我,把我当他的父母,我却(也)把他们当我的儿女,成立我们这个大家庭,这便是我的终身志愿了!”
香山慈幼院的规模在十数年间变得愈发庞大,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职业教育都相当完备,帮助了6000多名兵灾中的孤儿、各类寒门学生。学生入此门,不收取丝毫费用,一概由慈幼院承担。更为难能可贵的事情是,熊希龄办慈善学堂并未向社会广泛宣传筹款。

1920年代中国连年兵灾,生灵涂炭,各类慈善组织的资金也捉襟见肘,熊希龄为了不妨碍其他慈善组织的行为,就不再宣传。然而因为熊希龄本人的影响力巨大,香山慈幼院也声名远扬,无数热心中外人士前来捐款约70万元。
1929年,谭廷闿称赞香山慈幼院“实为私人创办教育事业之最有成绩者”;1930年,教育部的官员认可香山慈幼院“在中国教育界开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毛彦文和熊希龄结婚照
1935年,熊希龄将自己苦心创办的香山慈幼院交给了自己的新婚妻子毛彦文打理(此时毛彦文37岁,熊希龄65岁)。
全面抗战爆发后,熊希龄在京沪各地为伤兵难民筹款,京沪沦陷后又转战香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与世长辞,享年68岁,民国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翻开《香山慈幼院校友录》,我们发现大多数校友都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同时有中央级和省区级领导干部20多名包括前铁道部长刘建章、前邮电部部长王子纲等,还包括70多名科研工作者、工程师、教授。

北京香山慈幼院 桂林分院
熊希龄的慈善动机种种,大抵有以下几点:第一,其母亲的影响;第二,其宗教观的影响;其三,义务观念和赎罪观念。
“尽心于慈善,以尽吾天职,一切好爵浮名,非所敢知。”
将慈善认定为自身的天职,可能也只有熊希龄这般仁慈博爱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吧。纵观熊希龄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母亲给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身作则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上一篇:问政快报(2020.12.29)
下一篇:西双版纳举行29届时报金犊奖颁奖典礼 助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