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集团智慧教育开放平台总裁黄琰:秉持初心,科技赋能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1-02-18
手机版

“我们讲教育初心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讲有初心才有可能长期坚持。

除了这个之外,我刚才讲了很多科技,但是我想科技能够帮助教育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后负责任的是教育的人,你们可以选择好的产品,但是最后交付给学生和家长,是诸位所在的学校老师和诸位本身。”

——好未来集团智慧教育开放平台总裁黄琰

于APC2020中国民办教育校长联合大会现场致辞

现场实录整理

大家好,我叫黄琰,来自好未来开放平台,去年的今天,我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和分享。

刚才有几位嘉宾都提到今年的新冠疫情对于教培行业的影响,大家觉得特别困难,对吧?然后我们做开放平台,有很多中小学机构的校长,我们在交流和访谈当中,他们也在倾听各种各样的策略。

今天,诸位到这里,说明大家还是那个“剩者”为王的胜者,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话题,即使没有疫情,大家是不是觉得就不困难了呢?

其实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每年教培机构都有20%的学校和老师消失,所以我想可能诸位需要一个心理准备,就是做学校、做教育,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持续的去克服困难,持续的去追求舒适的过程。只是其中有一些学校,有一些机构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强大。

今天我想跟大家简要的分享三个关键词。这是我们在和很多学校校长交流过程当中,自己的深刻感知,这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忧患意识、科技赋能和教育初心。这三个词本身都不陌生,我们逐一展开。

忧患意识

我们讲到忧患意识的时候,我们就不可回避一个问题,现在大家已经很深刻了,但是总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话题参与讨论,就是如果疫情再来怎么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疫情初始来的时候,所有的学校和机构,包括公立校都很紧张,各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很紧张,所以大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找名师去录制好的课程,从线下走到线上。

可是当5月份线下允许上课的时候,情形发生了一点点改变,有的机构就开始说我缓过来一口气了,我需要深刻的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假设不管是11月份、12月份,还是2021年,会不会有可能再来一次,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他们非常谨慎和认真的对待这个话题,他们开始思考,如果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公立学校应该怎么办?民办学校应该怎么办?大家能不能够不要像2月、3月份那样惊慌失措,能不能从容的去应对?这是我们无法预知、无法判定的事情。

所以我想说,在2月份的时候疫情来了,每一个学校都慌张了,如果疫情再来,可能那些有准备,有过忧患意识去思考怎么去解决和另外一部分带有侥幸心理的,那时候学校与学校、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差别才真正的体现出来。

我一直在讲疫情,是因为它是每一个机构共识的困难,所以这个困难特别容易被放大。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个疫情,我们还有哪些困难?

我们看到在疫情刚结束的时候,那些在疫情过程中说“我们需要线上招生,我们需要OMO”的机构,有75%~80%又瞬间回到了线下。我们就问这些校长,“在5月份的时候,咱们不是都要准备去做OMO的嘛,我们怎么去理解OMO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可是这么多机构到6月、7月,大规模转移的时候,中间多多少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三个问题,分别是:

第一,当疫情来临的时候,原本的一个线下机构转为线上后,当下的学生和家长认同你这个机构提供的线上授课形式吗?

第二,你是否意识到原有的线下教学方法和线上运营管理方式的差异,并且开始有计划的去填补之前的短板和缺失?

第三,你是否能够愿意突破原有线下教培机构管理的舒适区,那是一个怎么做都不会犯错的方式。一旦面临线上,你会面临很多新的非熟悉区域、未知区域需要去探索。

这三个问题,我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有没有意识到一些?

我刚才讲没有疫情,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就是有这些问题,所以才有现在我们这么多的B端产品。

我在问学校校长的时候,他们说我们招生获客有问题,我们运营效率有问题,我们师资、扩科、教研也有问题。但是我想那些真正能够意识到自己问题在哪里的机构,是有忧患意识的机构,当你意识到,你才能够把你在学校运营上的问题提上日程。

我有时候在跟我的同事分享,说其实在你心中这一轮消失的20%,它本身已经面临一些问题,疫情只是将这些问题放大。

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校长可能第一感觉是招生有问题,所以只要我解决招生获客关系,我的机构生存和发展就解决了。但是,每一个学校和机构,它的招生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招生培训,一个招生获客的工具所能解决的,它是系统的运营方法,教学产品的设计,学科的选择,自身的优势,一个复杂的管理动作的综合问题。

那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2020年由疫情过来,带着忧患意识,你的学校可以走得更健康,更长远。

科技赋能

我要讲科技赋能,其实科技赋能也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在最近的5年到6年内已经有很多的探讨和实践。

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或许有一些争论,大家会去担心未来科技、系统、AI会不会代替老师?大家会去讨论科技和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是科技为主体,还是教育为主体?是应该叫科技教育公司,还是叫教育科技公司?

但是现在到2020年,大家现在基本有一个共识:教育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助力和赋能。因为,在这五六年内好的科技和教育融合的实践在持续上升,科技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教育主体,这里面既包括腾讯、阿里、今日头条这样的传统互联网科技巨头进军教育公司,也包括一些传统的教育公司在积极的做科技化的转型,还包括一些创业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教育和科技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教育科技公司。

科技和教育融合在一起,产生什么样的价值?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效率的提升。我们会看到因为科技的融入,教育的新品拓展,也就是教育的新物种增加得非常快,教育产品的打磨效率和管理效率极大提升。

虽然我们共识教育是一块产品,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每天教育产品的迭代速度可以慢,实际上我们的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对于教育与教育机构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怎么样能够打磨我们的产品,让我们的产品更好地、更快地适应教育市场,教育市场的需求变成每一家教育机构、每一个学校所需要考虑的事情。

我们讲教育新物种,在最近的几年,在线课堂,在线备课,在线作业,线上答疑,甚至包括人工智能在教育里面的诸多应用解读。因为有了科技加持,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甚至包括很多创业公司,他们有条件有机会去践行在5年前、10年前只能停留在脑海中的那些教育理念,现在借助于科技、数据、人工智能能够去践行和实践。

我们看到确实有一些教育机构在研究,什么样子的课程只能够线下,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线下教授和互动有效果,哪些课程在线上去讲更形象。

我们看到有一些研究者去研究,在一对一场景中,老师和学生风格的匹配,当匹配到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会大幅度的提升。

甚至我们看到有些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去研究老师对一个孩子讲话语速和语调的匹配,不同孩子的声音,不同老师的上课语速和语调。

这些研究,之前大多停留在科研所,停留在大学里面的教育系统,教育测量系统,教育心理系。

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路径特别长,可是因为科技和教育的融合以后,我们甚至看到了这些理论在一些科技公司,在一些教育公司里面已经应用起来。我知道当这些理念一旦应用起来以后,就可以很快的得到市场的检验,他们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

但同时我想说的是,在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当中,之前很多人担心说老师会不会被机器代替了,实则不然。

老师在这一轮的融合当中,他的人设是变弱,还是变强了?

以前他要花很多精力去做的,或者因为需要花很多精力而不去做的事情,因为有了科技的赋能,老师有了很多工具去帮他打理,学生看到的将是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看到的将是老师更有责任心,学生看到的将是当我有道题目以前老师也不会做的时候,现在他可以在合适的点上点拨我,提醒我。

老师拥有了数据的提醒,还有了更好的记忆力,在班级和课堂里面甚至有了更好的视力。他能够在一堂课做出来的作业,一个学期做了几次考试以后,精准的判断这个班级还有哪些学生需要额外的辅导,这个以前只有非常少的名师才具备的能力,因为有科技的赋能变成了现实。

这就是我讲的科技对于现在教育的助推,老师在这个经历中被强化了,人设更加强大。

所以有时候我在跟我的同事去交流和分享,我们在讨论这样一句话,说不管是科技推动教育进步,还是AI推动教育进步,还是内容研发推动教育进步,其实本质都是数据智能在推动教育进步,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轮的科技教育融合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育的诸多环节被数字化。老师的授课、作业的布置、作业的批改、学生能力模型实测,都被数字化。数字化以后,这些数字化的结果就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推演,去进行对比,帮助教育从业者,帮助老师去给出专业意见。

而且当我们的教育日常工作在进行的过程当中,这些数据是在持续产生的,可以对教育提供新的建议和方法。我们今年发布了一款产品,这个本来是应对在疫情期间很多老师因为要转线上课,所以以前写的线下讲义和教案就不适合放在线上的平台去讲课了,当时有一个真实的需求,就是很多老师需要在线备课,产生电子化的讲义和教案,最开始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

当我们开放完这个产品以后,我们发现它还有一个极大的价值,就是它把备课的效率极大的提升。以前备课,老师要去找资料,要去对内容、调格式,这是一个对普通线下老师来讲非常费时费力的一件事情。因为费时费力,所以现在普遍公立学校和教培机构备课的频率是比较低的,一个学期一次,大概是算不错的。

可是因为有了电子备课这样的效率工具,依靠备课工具本身,加上历年来有几百万道高品质的题库讲解和标签,一个老师备好一个专题的课程,可能只需要10分钟到20分钟,所以老师备课的周期不再是半个学期和一个学期,而是一个老师上不同的班级,因为班级的孩子不同,他会根据不同的班级去备不同的课程;甚至有的是上完了第一节课,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去调电子备课的讲义,去应对下一节课。

因为有了效率工具,学校的老师,机构的老师可以把备课的频率大大的提升。

备课频率大大提升的一个背景是什么?

就是他能够对接下来上课的孩子去匹配更合适的讲座内容,让老师讲每一节课,教每一个班都能根据这个班的特征去快速的高效的输出内容,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然后我想说,教育科技的投入让整个教育的产业链更加丰富。这意味着在座的诸多校长,如果想清楚了自己的需求,想清楚了自己需要什么样子的B端产品,那么你都可以在市场中选取一款甚至不止一款合适自己的产品。这是因为科技融入以后,产业进行了重新的分工,有更多的创业公司专门开始去做教育供应链的建设,那么因为这个产业打开了,教育的分类也会被更进一步的展开。

最近几年内大家讨论的是教育中“教”和“育”的展开。其实在教的过程当中,课前、课中、课后、讲课、备课、课程讲授和课程作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也会被进一步的展开,有更多专业的团队,专业的研究者去研究怎样才能更进一步的提升品质,提升效率。

也就是因为如此,以前我开一个学校,做教育,讲好课,管好老师,招好生就够了。可是现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更多的跨界人才,也进入到教育的领域,我们除了有讲课的专家之外,我们还有关于教育科技的专家,有科技产品的专家,有运营的专家,他们以前可能都不在教育领域里面,可是到最近的几年他们也进入教育领域了。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说好像有很多不是教育领域里面的人才进不来,到2020年我们怎么看?我们认为这是让教育领域的人才浓度更进一步的增加了,这是让教育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推进。

教育初心

教育每年都有困难而疫情只是其中一个,所以那些想一蹴而就就做好教育的校长和机构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我们讲教育初心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讲有初心才有可能长期坚持。除了这个之外,我刚才讲了很多科技,但是我想科技能够帮助教育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后负责任的是教育的人,你们可以选择好的产品,但是最后交付给学生和家长,是诸位所在的学校老师和诸位本身。

这是这一轮科技和教育合作中我们看到的一个变化,这也是在前几年中大家讨论科技和教育谁主导,其实没有谁主导,最终还是看最终负责任的是谁。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公立学校里面的判分都是机器判分,学生对于老师判错一套题的容忍度是比较高的,如果发现自身卷子有道题,本身做对了可是判错了,学生会举手说老师我这道题判错了。可是如果是机器判错了,学生会怎么说?说为什么不是这个老师判题呢?这么一道简单的题都判错了?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最后使用科技在教育中负责任的是老师,是教育人。我们认为坚持初心的前提下,未来机构间长期的差距体现在使用教育科技的强度和速度。

最后我想讲,未来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以前没有办法,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教育产品可以选择,每个人只能因为自己的能力上限就圈定了自己能够教什么,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尝试的教育理念无法实施,但是现在有了这么多的教育供应链体系,有了这么多科技的融入,一切都变得可能。每一个教育人,每一个校长其实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所办的这所学校和机构,它应该具备怎样的独特品种。

最近几年我们有很多争论和探讨,教育的分类,教育的实践,教育的理念方法,我认为这样的争论到目前不是太多,是太少了。

每一个教育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理念,科技的融入能够让这种初心的实践变成可能。最后的最后,我想再次讲一下,在这一轮教育和科技融合过程当中,教育的主体是老师,是各位教育从业者,是教育和科技的探索人,各位的努力和多元化的探索,会让未来的教育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会让未来一种教育形式和另外一种教育形式谁好谁劣,能够在实践中产生共识,能够让我们的家长和学生经过更多多元化的教育,有更多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

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需要有忧患意识,都需要如履薄冰,好在还有像APC这样子的联盟峰会,我们还有像好未来这样子的开放平台,还有门口展区那么多的教育产品可以选择,还有今天明天这么多的分享。好的事件可以分享,我认为虽然很累,但这也同样是每个教育从业者可以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时代,希望每一位校长都能够探索出教育之道,找出教育之路来,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十秒知悉大会

APC中国民办教育校长联合大会,简称“双10峰会”,中国教育领创联盟峰会,以全球视野引领中国教育发展,大会旨在搭建全球教育产业链共享服务融平台,以务实中国教育者需求为核心,与万千教育者共成长。联盟成就卓越,教育点亮世界。

主办方丨行知至千教育集团

承办方丨校长堡、APC2020组委会

协办方 | 五维智慧商学院、朗培教育集团、乐乐课堂、未来魔法校

上一篇:位列全国第十三 2020年青岛市生产总值12400.56亿
下一篇:全网57万人在线:创业酵母“2021 非我莫属”年度大课圆满完成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