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4-01
手机版

  世界本就是全球化的,现在是,过去也是,一直都是。人类共同诞生于东非,而之后才走向了现在的全世界。但在人类走向世界的时候,也慢慢的有了隔阂,这也是人类在古代时期,东西方世界交流越来越少的原因,但这却不代表着永远的断绝,在隔阂之中也依然有着联系,依然产生着相互的影响。

  

  在古代艺术领域,可以说是东西方差异最明显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欧洲艺术和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但在我们研究欧洲艺术独特性的时候,也依然能够从中看到东西方交流和影响存在。那么我们不仅就要深入探索这种影响是怎样发生的?影响到了什么程度?而这些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呢?

  

  对于我们中国人也一样,我们中国天然就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此我们也需要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东方元素,探索中国在世界艺术史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在现在学术圈中,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主导开始了“中国之于世界”系统性研究,更是出版了一套《中国之于世界:跨文化艺术史文库》,带我们深入探索东西方艺术领域的相互影响,探索在历史上相对封闭的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况。

  

  郑伊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曾师从于李军教授,后来又进入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继续从事着艺术史研究,在机缘巧合下,他看到了14世纪那不勒斯的《耶稣受难》,在其中发现了东方面孔。也就让他对于欧洲艺术史中的东方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郑伊看发掘着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艺术中东方面孔的真实案例,开启了自己的研究,完成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资料扩充,也就完成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专著《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带我们了解欧洲艺术史的跨文化研究成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认真梳理了来自于其他学者们的跨文家研究成果。这种东西方跨文化影响,历史上也有其他的学者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也有着相应的论述。作者就细致的梳理了包括法国学者古斯塔夫·苏里埃、日本学者田中英道的研究成果。而作者的再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下去。

  

  那么通过作者的梳理,在欧洲艺术中能够看到的东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和展示呢?13-14世纪,因为蒙古草原民族的步伐进入了欧洲,也让欧洲更多人真正的看到了东方人的形象,也在艺术中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形象。

  

  但这种形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而从作者发掘的大量艺术作品之中,也明显能够发现这些艺术作品有着一种间接渠道认知到而直接看到了东方人后展示的过程。早期的艺术作品,表现东方形象时,依然用西方人的形象搭配上了东方的装饰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东方面孔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准确,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东方人是真正在西方世界之中出现过。

  

  那么,在西方艺术之中,他们借用着东方人的形象是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也有着不同阶段的表现,既有早期“鞑靼食人魔”的形象,也有后来把鞑靼人引入宗教艺术之中,也就让鞑靼人在艺术中表现出“渎神”和“承恩”之间的一种混乱的情感。

  而且在宗教艺术中,“三博士来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三博士”在《圣经》之中就是来自于东方。因此在14世纪的欧洲艺术之中,这一艺术形式也必然出现了鞑靼人的身影。这都是那个时期西方对于东方的认识,在艺术上的表现。

  在封闭的中世纪,欧洲对于东方的认识毕竟是有局限的,就像作者所说“在欧洲人的眼里,见到了这样一位东方人,他既迫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既于之相似又截然不同”。而这样一本艺术史专著,就通过大量欧洲艺术作品的解读,分析着欧洲人的这样一种对于东方人复杂的心理探索。 #读书#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京东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120.6购买举报/反馈

上一篇:3月以来我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3.8万余人次 弘扬雷锋精神建功志愿梅州
下一篇:参展预告 3月27-30日与强瑞相约第12届广州定制展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