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皇帝写给大臣的诗,首首都是经典,背后故事更耐人寻味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4-12
手机版

  众所周知,古代的朝廷中,臣子无论是向皇帝陈述意见还是表达赞美,都是有固定格式的。

  臣子上书的文章一般称为“奏疏”,而献给皇帝的诗则被称为“应制诗”。

  应制诗包括宫廷游宴的应制诗和科举考试的省试诗,历朝历代,无数臣僚和文人都曾做过。

  但皇帝写给某个臣子的诗,却是凤毛麟角,今天分享其中三首。

  

  李忱《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李忱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他并不是一位诗人,而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

  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是中唐以后难得的圣明之君,被誉为“小太宗”。

  公元846年三月,李忱登基为帝。九月份,76岁的白居易离开了世界。

  

  据传,李忱即位后,在考虑宰相人选时,第一选择便是白居易。但可惜,当时的白居易已经老迈多病,无力再入朝堂了。

  李忱不胜悲悼,以一往深情,写下了这首《吊白居易》,聊表怀念之情。

  作为帝王,李忱缅怀臣子的诗,必然不可能过于凄怆,但对于白居易的才华和作品,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表达了自己的爱惜与不舍。

  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曾说自己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写诗了,现存最早的作品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16岁时所作。如此计算,他一生中写诗的时间至少是有60年的,李忱将他写诗比作“缀玉联珠”,用珠玉来形容作品,足见多么美丽,多么值得传诵。

  

  李忱赞美了白居易如悠悠白云般的不计名利、乐观豁达的性格,赞美了他无为知足、乐天知命的思想,以“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高度概括了他的诗歌风格,以“文章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说明了他作品的影响力和流行度。

  从诗的内容来看,李忱对白居易的为人和作品都非常熟悉,更是深为赞赏。所以在白居易去世后,他才会有“一度思卿一怆然”的伤痛。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在白居易年富力强之时,未能遇到这样知他懂他的皇帝。

  

  李世民《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对于中国人来说,李世民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取自“济世安民”之意,而他的一生也完全践行了这四个字。

  在武功上,李世民可以说是震古烁今。青年时代四方征战,大唐的江山至少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登基以后打败了东突厥和吐谷浑,击退吐蕃,灭高昌国,平定龟兹等西域诸国,令四夷来伏。

  在文治上,他在位23年,开创了大唐盛世,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赞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李世民不仅文治武功都令人敬仰,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这首诗是写给臣子萧瑀的,前两句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萧瑀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是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的胞弟。

  萧瑀为人刚正不阿,初入隋朝便被封为新安郡王。他和隋炀帝共同生活过多年,两人感情很深,但是隋炀帝登基后,骄奢无道,令萧瑀大为不满,多次上书直言进谏,被贬为河池太守。

  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两人在隋为官时,也多有交情。后来,李世民劝父起兵造反,并亲自劝降萧瑀。为社稷和天下着想,萧瑀归顺了大唐,被封为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

  萧瑀清正刚直,心地却显偏狭,不能容人之短,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因为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分权,他对待二人极为苛刻,动不动就弹劾,最后甚至还诬陷房玄龄造反。

  他在太宗朝为官20多年,六次拜相,又六次被罢免,最严重的时候还被削去爵位,被贬出京。

  

  这首诗写在公元635年,李渊去世,丧事办完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特进”,第四次拜相时。

  对萧瑀的忠诚和刚直,李世民是从不怀疑的,他赐诗时曾对萧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认为他“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

  个人认为,李世民写这首诗,是对萧瑀的赞美和肯定,也是对他的勉励与劝诫。

  “板荡”指的是动乱之世,狂风中才能识别坚韧的草木,乱世里才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

  但是,匹夫之勇怎会懂得为国为民的道义呢?有志之士必定智勇双全、心怀仁爱。

  萧瑀身为臣子,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但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偏狭,不够有容人之量,难以称得上“仁”。

  就连魏徵都曾说过,“萧瑀不遇明圣,必及于难”,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遇到李世民这样的圣明君主,萧瑀必然会身遭不幸。

  幸好,李世民看得到他的缺点,更能肯定他的优点,所以他才能屡次被起复,受到重用。

  

  朱厚熜《送毛伯温》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与前两首的主题完全不同,这首诗是明世宗朱厚熜送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所作。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他被称为大明的“中兴之主”,却也是明朝历代皇帝中最任性最特别的一位。

  在任的前20年,他励精图治、力行改革,开创盛世中兴的局面;之后却几十年不上朝,宠幸奸臣严嵩等人,任小人横行、忠臣遭难。

  他是一位十足的大孝子,对子孙们却十分冷漠,就连去世之前都没有立太子。他对大臣和言官时非常强势,对后宫也很苛刻,甚至还遭到了宫女们的反抗,差点在梦中被勒死。

  

  嘉靖十五年,已经整整21年没来朝贺纳贡的安南国内发生了兵变。权臣莫登庸杀了傀儡皇帝黎昭宗,改朝换代,自己做了皇帝。

  而黎氏后人又趁机另立一个政权,一时之间安南陷入了内乱,南北拥有了两个政权。与其接壤的广西边境也随之受到了战火的侵袭。

  明朝内部对是否出征安南争议很大,无法轻易做决定,直到嘉靖十八年,才确定由毛伯温率兵前往广西,镇守南宁。

  

  嘉靖帝一生只留下了三首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首写在大军出征前的壮行诗。

  诗中,嘉靖帝高度赞美了毛伯温的英雄气概,和军队的豪壮凛然。用“麒麟”来比喻将士,用“蝼蚁”来蔑视对方,表达了出征必胜的信心,充满了对毛伯温的信任与鼓励。

  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毛伯温也不负所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安南祸乱的问题,令对方重新回归称臣纳贡的境地,也恢复了广西边境的安定局面。

  事后,毛伯温被嘉靖帝加官为太子太保。可惜的是,短短三年后,他就遭人诬陷,被发放边疆,虽然途中被赦免还乡,但还乡后不久病发去世了。

  

  三首诗,三段君臣之情,管中窥豹,足可见君臣相得是何等难得之事!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上一篇:快船119-114太阳!威少暴走创奇迹,赛后亲自点名杜兰特
下一篇:巾帼榜样 | 四川省三八红旗手——于亚灵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