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让“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成为一道选择题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4-16
手机版

  继“中电科员工因加班痛批领导”(后证明属不实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后,近日,“女子下班回复工作消息获赔3万元加班费”的话题又引热议。

  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技术进步,劳动者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在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开展工作的情况并不鲜见。无论是下班后的地铁里,还是工作日的商场中,只一声“叮咚”,就能让人瞬间穿越回到逼仄的格子间:回应甲方、修改方案、下发通知、上报结果……“手机一震动,心里一哆嗦”,似乎已经成了打工人的不可言说的痛。

  

  从频频登上热搜词条不难看出,与“加班”相关的话题似乎总能触碰大众舆论的痛点。而无论是下班后回复工作群信息,还是休息时被要求紧盯微信,说到底还是“加班文化”的衍生物,即便披上了一层外衣,也只是看起来以更加“自由的方式”被动加班而已,本质上还是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上述相关判决也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根据近日发布《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显示,关于“下班后是否要回复工作消息”,只有15.3%的人明确表示拒绝,认为下班后是自己的私人时间。84.7%的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

  看到这样的数字比例,相信所有“打工人”都难免如鲠在喉。

  不可否认的是,在合理制度的保障下,针对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性质,必要的加班需求无可厚非,我们不应坚决举起反对大旗。但对明确拒绝在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的人,也不应过度苛责。毕竟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营造劳逸结合、张弛有道的工作氛围,既是尊重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体现,既是法治精神的内涵所在。更何况,工作本身就应该服务于生活,充分的休息也是为了让劳动者有更充沛的精力创造价值。

  而对那些表示愿意回复消息的人,在认可其工作态度之余,更应理解他们背后的难处和焦虑。谁不想能在下班后全新全意地放松,不再被繁重琐碎的工作困扰?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毕竟诸如“35岁就业线”等各种就业中“无形障碍”的存在,让打工人在“珍惜工作”上多了一份无奈,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敢于向“加班文化”说“不”的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应切实考虑到打工人的现实感受和困境。

  工作和生活能相互平衡、相互促进,无疑是最理想的工作状态。但在二者不能得兼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赋予劳动者更多主动选择权,规范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在保障劳动报酬的前提下,让愿意牺牲休息时间的人获得更多收益;让想要对加班说“不”的人不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让劳动者在下班后是否需要回复工作消息成为一道“选择题”而不是“必答题”。毕竟一个社会的运转是否健康,既要看辛勤劳作,也要看有闲生活。(完)

  

  作者/女也

上一篇:安化“黑茶经验”对株洲有哪些启示
下一篇:LPL春决发布会群访:现在是我们新生代的时代!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