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突破环境整治“小切口” 推进乡村振兴“大战略”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4-19
手机版

      □本报记者 仵树大 通讯员 崔翔

      新铺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大叶女贞、木槿等景观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绿意盎然,伴路而立;沿街门面、牌坊古色古香,街道庭院干净整洁;村内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时不时传来老人和孩子的说笑嬉闹声……4月15日,走进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黄赵村,一幅鲜亮灵动的乡村画卷迎面展现出来。

      曾经的黄赵村,“鸡犬村里跑,垃圾随风飘”,街道上经常堆放着建筑材料,路边的一些角落里杂草丛生,“脏乱差”是其真实写照。随着全区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村里村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黄赵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近年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围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活动,大力实施“七大动态清零行动”,聚焦环境卫生、厕所改造、长效机制建立等“小切口”,推进全域性整治,确保乡村换新貌、变新颜。

      打造整洁村庄

      “清”出居住新环境

      持续抓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行动,实行“党建+”工作模式,发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各村“两委”班子、人民群众,凝聚起“当好领航员”“争当示范者”“我是主人翁”的合力和共识,以率先实现“四起来”的16个样板村庄为典型,以问题清单为导向,认真开展问题“大起底”工作,大力开展“陆域”“水域”“空域”的全方位提升作业。共出动劳动力1300多人次,出动机械96台次,清除陈年垃圾堆、建筑垃圾堆65处,清理乱堆乱放98处,清理杂草102处,整治规范集镇市场1个,整治小广告586个,清理河塘沟渠8个。全区范围内秸秆全部清运完成,各村环境干净整洁、管理规范有序,无明显脏乱差现象,整体实现了“四起来”的目标。

      整治残垣断壁

      “拆”出发展新空间

      因地制宜开展残垣断壁整治,让农村和城市一样美起来。

      拆除残垣断壁。围绕“违建房”“危旧房”等影响村容村貌的房屋建筑和设施,在全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拆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废旧设施,农村残垣断壁现象得到有效整治。

      实施景观绿化。利用盘活出的村内边角旮旯、农户房前屋后的土地,采用“三微”的方法整治农户房前屋后和户与户之间的空地,保留群众的菜园、果园等,有效解决村内闲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问题,做到见缝插绿、见空植绿。共累计完成“三微”建设3162个、游园建设36个,种植乔灌木632800余棵,实现景观绿化面积496000平方米。

      将拆违治乱作为抓好文化阵地建设的前置要件。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充分利用拆除、腾退的空闲地、废弃宅基地等,不断完善文化广场、休闲游园、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村级文化活动阵地。累计新建文化广场15处、游园26处、村级公厕12座。

      姬石镇姬石村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的基础,积极探索建立了“四四三”(四定措施、四级网格、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工作模式,以整治路沟杂草、“三大堆”等为切入点,瞄准重点区域,做好“三篇文章”,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全链条处理、卫生清理转运全方位覆盖、村民卫生习惯全天候养成、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改善的治理新突破。

      目前,全区发挥各方力量,筹资300余万元,提升道路3.4千米,新建游园4处,新增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拆除私搭乱建2600平方米,改造户厕430户,建成了全区示范性污水处理站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同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村集体和部分村民参股,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双汇集团建立“双绑机制”,建设村内冷库项目,经营收入达85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达4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厕所革命

      “改”出生活新品质

      示范区将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按照“一根管子接到底”的原则,结合示范区实际情况,采取“水冲式厕所+污水管网+小型污水处理站+区域生态湿地”的户用厕所改造模式,将厕所污水、洗浴污水及厨房污水统筹收集处理,把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两大工程一同谋划、一体实施。

      在施工方面,村庄主污水管网由专业施工单位统一组织实施,保障整体施工质量;小巷污水管网及户厕改造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由镇村两级带动群众进行建设,实现群众全过程参与。

      在污水处理方面,灵活采取AA0+MBR处理模式,保障生活污水处理达到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一级B以上标准。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主污水管网铺设71712米,新建污水处理站16座,新改户厕6000余户,同时,不间断开展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确保切实将户厕改造这项“大民生”落实落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完善基础设施

      “建”出美丽新农村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示范区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户户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市场化运营,每年列支财政预算1200万元,引入第三方服务公司,建立了数字化运营中心,实现远程管理、实时监控、动态指挥等,做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全区环卫保洁全覆盖,彻底消除了垃圾山、垃圾围村等现象。同时,全面总结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经验及举措,将智慧环卫管理系统、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和积分兑换平台结合在一起,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助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全区充分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EPC项目聚焦小巷硬化建设,在鼓励群众开展厕所革命的同时,以小巷为单位,按照“改造一条小巷、硬化一条小巷”的原则,实现小巷硬化户户通建设,新增硬化面积19.17万平方米,彻底改善村庄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等群众出行不便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示范区统筹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以及区域开发建设计划等,编制《示范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19-2035》,全力以赴打好农村污水治理攻坚战。目前,已累计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1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800吨/日,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村生活污水横流的现象,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力改善。

      健全长效机制

      “创”出乡村新颜值

      示范区坚持日常管护与重点整治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开展卫生村创建。大力开展“卫生村庄”“卫生家庭”创建活动,制定环境整治标准,定期检查评比,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爱护和维护环境卫生,促进人人养成爱卫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开展文明村创建。组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提高农民群众文明健康意识,讲卫生、树新风,摒弃乱扔、乱涂、乱贴等不文明行为,努力形成争先恐后创达标、齐心协力建新村的良好氛围。

      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其中,黑龙潭镇老应村激发创星活力,构建“党建引领+人居环境大提升”模式,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工作重点,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攻坚,着力打造“一村一景”,描绘独特乡韵。

      不仅如此,老应村还争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300万元,修建道路8条1200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私搭乱建600平方米,建成管网5158米,建设污水处理站2座,改造户厕860户,实现了户通管网、连接终端的目标。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将“撂荒地”变“希望田”,发展特色种植,创立富硒小米品牌,建立村集体农业合作社,规模种植金丝皇菊,不断改良菊花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扮靓了美丽乡村,绽放出了“美丽经济”。

      今年2月,老应村获评河南省2022年度“五星”支部,并在全省创建工作推进会上受到通报表扬。

      下一步,示范区将持续以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推动乡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坚定实施好乡村振兴“大战略”夯基垒台。

上一篇:留学生活小指南(韩国篇)
下一篇:扩大朋友圈,济南起步区代表团赴新加坡开展合作交流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