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扎实推进思政教育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汪行舟
红色是我们国家的底色。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物质精神财富,包括重要革命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独特资源、天然载体,对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红色文化注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脉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命题。
一、将红色文化注入协同育人体制建设
共同做好统筹协调。将红色文化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统筹与规划、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一要结合办学实际,从宏观上观测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观状况,将红色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从大思政格局构建的战略上进行通盘考虑,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出台具体方案,划分任务清单、做出时间表路线图,在政策制定、财力投入、人员配备、资源供给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确保取得成效。二要大力推动全校各职能相关部门多方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格局,形成主渠道、主阵地、主平台,职能部门多维一线、纵横贯通、合力育人的多元体制机制,同时通过各举措各要素各环节的契合融合,真正为红色文化注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共筑党团战斗堡垒。高校党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执行者,也是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桥梁纽带,是服务青年学生“零距离”的“粘合剂”。一要发挥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职能作用,打造具有“红色”标签的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班级和学生宿舍,使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如,红旗党支部、红医团支部等,激活红色基因的组织效应。二要在创建红色学校、组建红色班级、扩建红色社团的基础上,强化红色文化导向性、引领性,将红色文化注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活动打造中,形成强劲的“红色”合力。如,近年来,赣南医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丰厚独特的红色卫生文化资源,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制定了“红医精神强党建,德技双馨育良才”思政特色品牌建设实施方案,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一校一品”思政精品项目并获省教育厅立项资助,产生了良好效果。
经费投入提供保障。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经费投入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基础。一要保障红色文化宣传经费,科学合理地制定红色文化宣传计划,设置红色文化网站,在校报开设“红色基因”专栏目,在学报开辟红色文化专题研究版块,等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但都需要经费支持,否则计划就会落空。二要提供必要的红色文化科学研究经费、红色文化品牌活动打造经费、红色文化课程开设经费等,采购红色文化活动必要的设施、设备,改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基层组织及师生的积极性,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二、将红色文化注入教师能力提升建设
提升队伍能力素养。教师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时,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更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一要教师队伍提升修炼,通过红色文化相关的培训、讲座、学术研讨,组织教师到国内著名的红色场馆、红色圣地进行实地参观研学,使教自觉学习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注入自己的思想细胞,从而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深刻对党的事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动性、自觉性,补足精神之钙,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二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始终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放,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产业的先进性、价值导向性和精神激励性功能,积极将红色文化注入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红色文化的责任担当。
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要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筹建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和共享平台体系,结合高校所在地域性,将属地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校本教材;结合高校专业特色,挖掘潜在的红色文化“宝藏”,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元素贯穿于各课程各专业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用红色滋养人、用红色塑造人。二要依据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团队教学、集体备课、研学讨论等方式,探讨与交流红色文化教学的经验感悟,润物无声地在专业课堂中,将红色文化、红色元素有机地注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掌握和用好红色文化的能力,促进红色文化与课堂教材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效统一。
三、将红色文化注入平台渠道拓展建设
打造校园文化平台。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红色文化注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要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场所、编写红色文化教材,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比如创建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色文化VR走廊,设置红色广播栏目、红色文化景观、红色书籍借阅室等,编写中央红色卫生史、红色瑞金、中央苏区赣南行、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话等红色书籍,丰富校园“活”的文化。二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如在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播放国歌,在学生生活区建红色文化宣传栏,在班级举行讲红色故事比赛,在社团开展红色文化创意设计赛,在校园广播定期播放红色广播剧,邀请老红军老战士进校园讲红色故事、张贴红色人物语录等,以重大纪念日、历史节点事件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红歌比赛、微视频创作大赛,深化主题教育,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做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线上线下联动互动。红色文化滋养丰富、内涵深刻,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天然载体,是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助推剂,但仅靠线下常规动作远远不够,还需线上一些“小动作”,与线下联动互动,多种形式齐发力。一要注入网络,发挥线上红色网络平台育人功效。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文化注入思政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搭建“互联网+”红色育人平台,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建思政微红课、网上红色校史馆、微信公众号、网络红色选修课、电子校报校刊、在线红色文化展播等形式,赋予一定的学分,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红色网络思政教育中。二要注入线下实践平台,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实践创新项目等平台,到革命战争遗址、遗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寻访、收集、整理地方红色文化,了解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英雄事迹背后的感人故事,革命先辈、参战官兵和地方民众口述史,形成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微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调研成果,在调研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调查地方红色文化,也进一步提升了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上一篇:了解茶艺师的就业方向工作内容
下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成绩差怎么办?业内人帮你分析!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
- 河南出台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
- 玉林工务段聚力抗击台风“三巴”保障安全
- 2023下半年广西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具体安排
- 【邀请函】11月29日,北京物资学院2024届毕业生秋招校园双选会(第三场)
- “超级稻”亩产809公斤!江苏省第一家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诞生
-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 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 光谷一街道就业超市开17家“连锁店”,专为60、70后待岗居民“供货”
- 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管城三中校区开展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 创新风潮迭起,2023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西丽湖金融科技大学生挑战赛正式启动
- 一图读懂丨上海松江新城“十四五” 规划出炉
- 美国众议院选举第二轮投票依旧无果 众议院仍处混乱状态
- [浦东]竹园小学:长岛|弘扬科学精神,X沪东“科堂”公益科普活动激发科学梦想
- 导读:郑州妇科医院排名公布
- 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上海部分道路和区域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 热搜第一,王楚钦深夜发声!
- 成人自考本科通过率高吗?
- 打造雄安家门口的名校名院 “三校一院”平稳运行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城南草堂结下天涯五友,挚友阔别留下传世之曲
- 早参|神舟十七号瞄准今日11时14分发射;2024年广州中考报名准备工作开启
- 人社部回应身份证和档案年龄不同退休依据哪个算
- 新银发族“求知若渴” 老年大学如何满足?
- 女子结婚要求前同事还礼400引热议,当事人:发了两次请帖,对方一直不理,后来还说
- 教师批学生对日不当称谓:怒拍桌子给学生们上了一课
- 英伟达将与鸿海共建AI工厂,涉及智能电动汽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