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考公5年失败患精神分裂,父母要做孩子的导师,而非规划师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又是一起人间悲剧……

  四川一名女生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要求考公,可是连续5年都没能成功上岸。

  终于,女孩再也无法经受失败的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

  据女孩母亲称,自从去年开始,女孩就表现出了一些异常行为,最近与家人对话时,更是常常答非所问,而且还扬言自己是局长。

  一个正处在大好青春,有着无限未来的年轻女孩,却被父母“望女成凤”的梦想,压得精神崩溃。

  如今心理健康被摧毁,将来能否顺利恢复仍是未知数,实在令人唏嘘。

  父母希望孩子未来有所成就本无可厚非,但现代家长养娃焦虑空前严重,有时甚至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必强迫孩子达成其无法完成的目标?

  “上岸”真有那么重要吗?

  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在作祟,最终毁掉了孩子的生活。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种经历:

  明明自己已经年近30,甚至已经结婚生子,可父母还是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在职业规划上,更是从未停止指手画脚。

  为什么父母会如此执着于控制孩子的人生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可能源于父母两种不同的心态。

  第一种,是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共生状态”,即子女所有的行为、事情都会引起父母的敏感,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干预。

  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像被缠绕在一起,缺少清晰的边界。

  比如有父母会希望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视野里,恨不得24小时与孩子不分开。

  

  但在孩子眼中,父母这样的行为不是爱而是“害”,不仅无法独立,无法成长,还会有种被控制、被压抑的感受。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说过: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一旦父母无法实现与子女的分离,长期处于共生状态时,就会干预子女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包括子女职业的规划。

  第二种,是父母在心中提前为孩子树立了“完美形象”,导致其强迫孩子去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这样的父母眼中,使子女成为心中的“完美形象”,就是最大的人生愿望,如果孩子无法完成,就等同于人生失败。

  可父母处于这种极端化的心态,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

  

  2011年,一位叫詹妮弗的华裔女孩做出一件震惊全社会的事情:

  她雇佣3个人,夜间潜入了自己家,企图谋杀自己的父母。

  母亲当场死亡,父亲幸运逃过一劫,而她自己则是扮演了无助的目击者,还拨打电话报了警。

  为什么她会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如此痛恨呢?

  答案正是过度控制。

  詹妮弗从小就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允许她出现任何失败,也不允许她令自己失望。

  可对于一名小女孩来说,这样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从小学时,她就开始用刀割破手臂。

  后来更因为担心成绩下滑被父母知道,开始伪造成绩单,对父母撒谎。

  但纸包不住火,谎言终有被拆穿的那天,詹妮弗被愤怒的父母关在家里,完完全全监控她的生活。

  詹妮弗觉得:

  “家,就像是监狱。”

  于是几个月后,詹妮弗在男友的撺掇下,实施了对父母的谋杀,酿成了这起悲剧。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就像过着“替身玩偶”般的人生,看似健康成长,实际早已“精神死亡”。

  有研究发现,那些在父母控制中长大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持久的心理创伤,严重程度堪比丧亲。

  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看起来好像是帮孩子明确了成长的方向,但实际结果往往是毁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最终让家庭陷入悲剧。

  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过上理想的生活,所以会自以为是地替孩子“铺好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追求所谓“体面”的人生。

  但我们想一想,这真是孩子想要的吗?

  孩子并非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对职业规划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希望过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的职业过度干预,只关心未来的前途、物质上的贫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最后不仅会事与愿违,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极端的后果。

  更何况,由于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不同,每个人的经验都会有其局限性。

  难道父母就能保证为孩子选的职业道路,一定正确吗?

  因此,父母应该做孩子的“职业导师”,而非“规划师”。

  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将人生经验的精华传授给孩子,当孩子感到迷茫、困惑时,帮孩子找到方向,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只有足够开明的父母,才能养出内心幸福的孩子。

  

  歪妈结语:

  作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提到: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每位家长都应该明白,对子女过度控制,只会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今日话题:你对这种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的行为怎么看?

  我是@歪妈,家有萌宝一枚,专注于孕期、育儿方面的知识研究,更多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我。

  举报/反馈

上一篇:精神坐标哺育学生成长 上海电力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下一篇: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吉林理工招生计划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