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邓小平写信给华国锋恢复高考的照片,态度鲜明,心情急切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4-30
手机版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宣布当年立即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这一刻,广大的知识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来改变了。

  1977年12月10日,570万考生走进了关闭的10年的高考考场,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这一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

  紧接着在1978年7月22日至22日,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试,跟第一次考试相隔半年多,给了很多当时落榜考生再一次机会。这一次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了1180万人,录取超过了67万人,也改变了67万多人的命运。

  随着高考常态化,更多的年轻人也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人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积极学习知识文化,希望通过高考,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现在再回顾那段历史,恢复高考真是一件惊天动地、利国利民的大事,这一切都多亏了邓小平。

  1977年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就意识到科学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8月4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参加。

  在最开始的会议中,谈论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时,但是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觉得还是应该沿用推荐上大学的办法,来不及改变现有的招生制度。

  但是在会议中,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倡议,在查全性看来过去10年所采用的“推荐制”对于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影响其实很大,立即恢复公平统一的高考已然是全国知识青年以及全国人民的普遍心声。

  邓小平非常赞成这一看法,随后更是表示:“高考改革,一定要当机立断,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随后在会议上,邓小平就拍板决定要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刻不容缓,关于当年恢复高考的相关议案在邓小平的推动下,紧锣密鼓地开展开来。

  1977年9月6日,邓小平就高校招生问题写信给华国锋,提出:“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可见当时邓小平对于这件事的关心。

  1977年10月2日,邓小平收到了上报的修改后的高考招生文件,审阅后,又立即给华国锋写信,下面就是邓小平给华国锋写信的原件照片。

  

  信中是这样写的——

  华主席:

  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讨论。

  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的字迹坚定有力,因为觉得恢复高考势在必行,又觉得时间紧迫,所以可以看到下笔很快。但是“此事较急”在邓小平的信中,很难会出现这样的词汇,正是反应了邓小平希望恢复高考的迫切心情。

  1977年10月12日,经过会议讨论后正式决定从当年起,恢复高考,而且是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一时举国沸腾,万千知识青年都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

  其实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内工作时,就已经有了想恢复高考的想法,当时在党内会议上,邓小平就明确表示:“我们现在有个危机,可能就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现在的大学究竟是起什么作用?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有些大学只有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非得办成大学?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

  此时邓小平就深刻意识到,高考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时因为种种原因,邓小平并没有对这些想法付诸行动,直到两年后,他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先从自己一直忧心的教育和高考方面着手了。

  在1977年高考正式恢复之前,当时高校招生流程主要是:“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而对于招收新生的基本要求是:“初中毕业,并且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

  这一时期的大学招生录取没有招生考试,只要符合招生要求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这个方案极大地限制了大学招生录取的人数和生源质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为此,邓小平决定在恢复高考本身以外,还应该修改关于生源方面的硬性规定,其中一条就非常重要,那就是:允许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参与高考,不需要再下乡进行两年劳动。

  对于很多人的不理解,邓小平在一次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理论,邓小平是这样说的:“如果是军校,那么学生在入学之前当两年兵无可厚非;工业类型的学校,学生也可以进厂工作两年;但是对于普通院校特别是科技院校,学生应当根据情况,切实免去劳动,以促进社会最大效率地运转”。

  

  随着恢复高考的方针确立下来,知识青年欢呼雀跃,积极准备着高考,当时从工厂到田间地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于恢复高考的真正意义,邓小平是这样说的:恢复高考,意味着打破以往固有的僵局,重新确立一个更加符合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这样对于人才的保护,和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而且这是很重要的拨乱反正,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就又重新慢慢建立了起来。

  1977年冬天,有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在这一场高考结束后,有27.3万人成了大学生,真正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慢慢拥有了提高自己回报社会和建设社会的资本。

  但是这一次高考,时间仓促,思想没有完全解放,还是有很多大学墨守成规,沿用以往招生录取的标准,对于一些达到分数线的考生选择不录取。

  邓小平当时也非常关心这件事情,也意识到很多大学还是保守招生,又考虑到当时实际情况,在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又提出了“二次扩招”入学的意见。

  其中北京就有1600名已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没有被录取,随后在“二次扩招”中,通过补录考试后,这1600人由首师大和北师大全部录取。

  

  在恢复高考后,人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人们也开始逐渐冲破思想藩篱,这个意义远远超出恢复高考本身。

  正如邓小平在恢复高考时说得那样:

  恢复高考,意味着打破以往固有的僵局,重新确立一个更加符合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这样对于人才的保护,和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而且这是很重要的拨乱反正,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就又重新慢慢建立了起来。

  恢复高考是一个缩影,是时代的大路越走越宽的缩影,也是未来的改革开放思想开始解放的缩影,更是祖国越来越好的一个缩影。

  举报/反馈

上一篇:13个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下一篇:家校共携手,健康向未来 成都鼓楼小学这场运动会很温馨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