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忏悔品》:佛学智慧与解析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5-03
手机版

  

  【原文】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即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译文】当时惠能大师看到,广州、韶州及其他地方的学士和百姓都来到山中,希望听讲佛法,就登上讲台,对大家说:“来吧,诸位善知识。修行佛道这件事必须从自己的本性上做起,在任何时候,在出现的每一个念头中,都要自己使自己的内心纯净,自己修习自己实践,认识自己的法身,认识自己心中的佛,自己拯救自己,自己遵守自己的戒律,这样才不枉你们来此地一趟。既然诸位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共同会聚于此地,说明我们大家都有缘分。现在请大家都右膝着地跪下,我先为大家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然后再传授无相忏悔。”大家都依言跪下。

  【原文】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目真,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译文】惠能大师说:第一是戒香,自己心中没有是非,没有忌妒,贪欲、愤怒的情感,没有杀人越货的念头,这就叫戒香。第二是定香,在看到一切或善或恶的事物和现象时,自己内心并不受其干扰,这叫作定香。第三是慧得,自己内心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阻碍,常用智慧来观察、审视和映照自己的本性,不做任何坏事。虽然做了许许多多的善事,但是自己并不迷恋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尊敬长辈,关怀体贴下等人,怜悯孤独贫穷者,这叫作慧香。

  第四是解脱香,不迷恋、追求外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既不有意行善事,也不有意行恶事,自由自在,自心不受任何阻碍滞塞,这叫作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既然没有迷恋和追求或善或恶的心念,也不要沉溺于空妄寂寥的体验,应该广泛参学多听教诲,认识自己的本心,精通诸佛的教理,与尘俗之人友好相处,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利用适当的方法,拯救他们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自成佛道而又不执着于自我,拯救世人而又不执着于此,一直从开始修行到觉悟成佛,真如自性毫不变异,这叫作解脱知见香。善知识,这种五分法身香要在内心自己熏染,不要向自身之外去寻求。

  【原文】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恬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恬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译文】现在我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以便消除你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罪业。使诸位在行为、语言和思想三个方面都纯洁无暇。善知识,请各位随我一齐说:我们众位弟子,以前、现在和将来出现的每一个念头,在有思维活动存在的每一瞬间,都不受愚昧无知的污染,时时不起愚蠢的念头,以前所犯下的所有愚迷罪业,全部坦白承认,希望这些罪业能在瞬间全部消除干净,并且永远不再重犯。

  我们众位弟子,以前、现在和将来出现的每一个念头,在有思维活动存在的每一瞬间,都不被骄傲狂妄所污染,时时不起骄傲狂妄的念头,从前犯下的所有骄傲狂妄的罪业,全部坦白承认,希望这些罪业能在瞬间全部消除净尽,永远不再重犯。我们众位弟子,以前、现在及将来出现的每一个念头,在有思维活动存在的每一瞬间,都不为忌妒所污染,时时不起忌妒之念,从前犯下的所有忌妒罪业,全部坦白承认,希望这些罪业能在瞬间消除净尽,永远不再重犯。善知识,以上就是无相忏悔。

  【佛学智慧】无相忏悔——消除人们的业障

  忏侮就是在佛面前忏侮自己的罪孽,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六祖这里与一般的忏侮不同,叫“无相忏悔”。忏,是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坦白承认,作自我检查;悔,是发心以后不再犯那些错误,作自我的保证。两者合起来,检查加保证就是忏悔。

  忏悔与戒律有关,由于戒律可以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两种,忏悔也可以分成有相忏悔与无相忏悔两种。禅宗传授的戒是无相戒,其修行的忏悔自然是无相忏悔。无相忏悔的理论依据是万法自性本空的思想,其内容包括知所犯错、观罪性空、除灭罪过、彻底放下、永不再犯和念念牧牛等环节。在佛教中,无相忏悔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改过方法。

  什么是“无相忏悔”呢?

  所谓无相忏悔,是靠自己的心念,在自性中进行的忏悔。因为佛法在自性中,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是我们的本份大事,所以忏悔也不能离开自性,而自性本空无相,所以叫无相忏悔。只有做无相忏悔,才更彻底、才更透脱。

  我们无始以来烦恼深重,罪孽深重,要想得到解脱,自然应坦坦白白地向佛承认错误。越是彻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越能放下自己的烦恼,放下那个“人我”,“法我”,因此,忏悔一次远比自己闭上眼睛在那儿坐的力量大。认真忏悔的人再去静坐,妄想也自然会轻得多。你就会知道原来并没有什么东西叫烦恼,也没有什么东西叫罪恶。

  唐肃宗有一个宦官叫鱼朝恩,权势很大,连皇帝都怕他。

  唐肃宗请南阳忠国师入宫问法时,唐肃宗给忠国师介绍说:“鱼朝恩也懂佛法。”

  于是鱼朝恩恭敬地问忠国师:“何谓无明?无明从何而起?”

  忠国师看了看这位宦官,叹息一声说:“国家怎么不困难,不混乱呢!连宦官这样的奴才,居然也有资格问佛法这样神圣的大道了。”

  鱼朝恩大怒,忠国师说:“你不是在问无明吗?无明就是从这儿来的。”鱼朝恩于是很惭愧。

  这一念火起,就是无明;若懂了,这一念消下去了,就是菩提。

  忏悔一般分为事忏悔和理忏悔。事忏悔是在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仪轨,对某些具体的事,在佛前进行忏悔。理忏悔是以佛法的道理来忏悔自己的罪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是因果和一切法空。把自己的罪恶放在因果上,放在一切法空上进行忏悔,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只有这样,你才能把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东西放得下,也才能真正地进行忏悔。不然,口是心非,忏而不悔,悔而不改,改而不净,这样的忏悔有什么作用呢?

  无相忏悔就是要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罪孽,让身、口、意三业都得到清净。什么是忏?什么叫悔?忏,既是忏以前的罪愆,从前所有恶业,愚痴、迷惑、骄慢、虚诳、嫉妒等罪过,全部尽忏,永不复起,这就叫忏。悔,就是悔后来的罪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痴、迷惑、骄慢、虚诳、嫉妒等罪过,如今已然觉悟,全部永远断除,再不复起,这就叫悔。所以称为忏悔。

  对于凡夫俗子,大都是愚昧糊涂之人,他们只知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不知道如何消除和预防将来可能还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因为不知道如何预防,所以不但没有将以前所犯的错误消除,对于以后的错误也没有根除。所以以前的错误没有消除,以后还会犯同类的错误。这样的忏悔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佛教在智慧的角度上说,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

  

  【原文】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恬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恬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译文】什么叫忏,什么叫悔?所谓忏,就是承认坦白以前的罪过,从前所有的罪过,不认识自我本性的愚昧无知,骄傲狂妄忌妒等罪过,全部坦白承认,永远不再重犯,这就叫作忏。所谓悔,就是警惕预防将来可能会犯的罪业,从今以后,所有的恶业、愚昧无知,骄傲狂妄、忌妒等过失,现在已经认识,并且已经全部消除,将来不再重犯,这就叫作悔,所以称为忏悔。凡夫俗子迷于本性,愚昧无知,只知道坦白承认以前的各种罪业,不知道警惕预防以后可能再犯过失。由于不警惕预防以后可能会犯过失,以前的罪业不但没有消除,后来又接着出现过失。既然以前的罪业没有消除,后来又重犯过失,这怎么能叫忏悔?

  【原文】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译文】善知识,既已经传授了无相忏悔,现在我给诸位善知识宣讲四弘誓愿,诸位必须诚意认真听讲,自己心里难以数计的众生,要发誓拯救他们;自己心中有难以数计的错误思维和不良情感,要发誓消除它们,自己本性中有难以穷尽的教法,要发誓修习它们,自己本性有至高无上的佛道,要发誓实现它们。善知识,大家不是都说:‘有难以数计的众生,要发誓拯救它们?’这么说,是要求诸位自己去拯救,并不是靠惠能去拯救。

  【原文】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即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译文】善知识,我所讲的自己心中的众生,指的是迷于本性的错误认识,骄横狂妄的情绪,不怀善意的心思,忌贤妒能的念头,伤害他人的欲望,等等这些心思,都是众生。都各自需要自性自度,这才叫真正的拯救。什么叫自己本性自己度?就是对自己心中的错误思想、不良情绪和情感,用正确的佛法来纠正。既然有了正确的观点,让般若智慧消除愚昧无知,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观点,消除不良的情绪和情感,这就是拯救了心中的众生。每个人都要自己拯救自己,当错误的观点出现时用正确的观点纠正;当迷失本性的念头出现时用认识本性的念头来纠正;当愚昧的念头出现时用智慧的念头来纠正;当邪恶的念头出现时用善良的念头来纠正。这样拯救心中的众生,才称为真正的度。

  【原文】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觅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译文】别外,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情绪难以数计,要发誓消除它们,这是说要用自我本性中固有的般若智慧消除错误的思想不良的心态,有难以穷尽的教法,要发誓去学习和修行,这是说要正确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本性,时常按照正确的教法行事,这才叫真正的修学。有至高无上的佛道,要发誓去实现,这是说要时常有体贴怜悯下等人的情感,行事真诚,没有偏执,不执着于愚昧也不追求觉悟,使般若智慧因此出现。消除真实也消除虚妄,就可以认识佛的本性,就可以当下实现佛道。必须时时以修行佛法为念,这就是修行四弘誓愿的正确方法。

  

  【原文】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译文】善知识,现在已发过四弘誓愿,我再给诸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顺信奉觉悟就是福报和智慧圆满的两足尊;归顺信奉正确的教义,就是消除贪欲妄想的离欲尊;归顺信奉不染俗尘的清净,就是受到天神和世人尊敬的众中尊。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称觉悟为师父。不去归顺信奉邪魔外道。用自己本性的这三宝时常自我考察和衡量。奉劝告诫诸位善知识,归顺信奉自我本性的三宝。所谓佛就是觉悟,所谓法就是正确的教义,所谓僧就是不染俗尘的清净。

  自己的心归顺信奉了觉悟,不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就不会产生,清心寡欲并且知足常乐,能够摆脱钱财和女色的诱惑,这就叫福报和智慧充实的两足尊。自己的心归顺信奉了正确的教义,出现的每一个念头就都不会是错误的。由于没有错误的念头,就没有惟我独尊的骄横、贪求爱恋的欲望、愚蠢追求的固执,这就叫消除贪欲妄想的离欲尊。自己的心归顺信奉不染俗尘的清净,一切尘世的事物和现象都不会染污自我的本性,这就叫受天神和世人尊敬的众中尊,即是一切有情众生中间最尊贵者。

  【佛学智慧】三皈依戒——实现自心的无上尊贵

  三皈依是一切佛子的基本戒律和要求也是一个居士归入佛门最基本的誓言。皈依即是皈依佛、法、僧,佛、法、僧亦称三宝。

  我们一般讲三归依,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翻译成中文就是觉,“觉”是觉悟,觉而不迷。“法”翻译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见。《法华经》里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僧”翻译成中文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六祖这个说法,是叫我们归依觉,觉而不迷;归依正,正而不邪,正知正见;归依净,净而不染。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是我们修学的真实原则。我们起心动念,要觉悟不能迷惑。

  归就是回头,从哪儿回头呢?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自性觉。这叫归依佛。归依佛是归依自性觉,觉而不迷。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来,依靠正确的想法正确的看法,也就是正知正见,这叫归依法。

  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起的什么呢?起分别执着,贪嗔,痴,慢,这些都是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清净心,这叫归依僧,僧是清净。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8%举报/反馈

上一篇:CIPS产品服务亮相金融展 持续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体验
下一篇:2023安徽三支一扶报名最后一天!-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三支一扶考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