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语文老师没理解错,这方面轻易不要质疑专家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5-06
手机版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有些吓人:《语文老师普遍理解错误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点进去,好家伙,文中说的更吓人,题目里还说是“普遍理解错误”,文中直接说“都是不准确”了。

  

  作者认为,把“不以物喜”的中“物”理解为本义是错的,应该理解为“他人、众人”,为此,作者罗列一些词语证明“物”有这样的意思。

  于是,作者进一步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应该是“不以别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并说物是没有情感的,“物喜”不合逻辑,讲不通。

  

  我想看到这里,应该有人出来反驳了这位作者了吧?他这种理解存在明显的错误,那就是割裂全文,把这句话单拎出来解释。而稍有点阅读理解常识的人都知道,理解句子要联系上下文,这是小学语文就教授过的。

  这里面的“物”到底该作何解释,理解这句话该怎么联系上下文,咱们不妨把《岳阳楼记》全文拿过来看一下:

  

  不难看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在文末,是在总结的段落里,而在这之前,第二自然段里已经出现了“物”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里面所“览”之“物”,毫无疑问就是指洞庭湖景色。接着,作者由“异”引出下文,分写“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种不同景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不以物喜(悲)”正是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相反总结。文中是“以物悲”“以物喜”。

  所以,这个“物”毫无疑问是指洞庭湖景色,引申为外在的事物,而不是指人。因为“物”有“他人”的意思,就不顾上文,认定“不以物喜”中的“物”意思为“他人”,这种解释是严重错误的。“物”的意思有好多个,单拎出这句话,安个其他意思也说得通呀。比如“物”有“神灵”的意思,安进去意思就是不以神灵而喜。

  作者声称,物没有情感,“物喜”不合逻辑,说不通。这是犯了语法上的错误,把“物”当成了这句话的主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主语显然不是“物”,也不是“己”,而是“不”字前面省略的一个人。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也指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此处看作者意思,好像很多人不知道“互文”这种修辞似的),但是,由于理解错误,作者应该是认为前后互的是“物”和“己”,但其实这句话互的是“悲”和“喜”。

  这句话完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意思就是指,不因外物好坏与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种理解与上文完全契合,是前文自然而然的逻辑结果。相反,作者理解为“不以他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不仅与前文缺乏有机联系,也不符合主旨。文章作者自相矛盾了。

  不以他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又何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忧国忧民,怎么会“不以他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其实范仲淹表达的思想情怀,就是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完全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此高风亮节也。

  

  所以,语文老师没理解错,理解错了的是作者个人。而语文老师的理解,当然来自对古文的学习与教材的解读,这两者归根结底都来自专家的解读。由此我认为,在古文理解方面,不要轻易质疑专家,因为这方面专家解读是靠谱的。

  要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文研究成果,不是某一个人研究出来的,也不是一代人研究出来的,而是代代研究、代代传承而来。教材中的内容更是如此。像叶圣陶、吕叔湘这些专家,都是饱读各种相关著作,然后才整理出教学材料。

  这个和新冠疫情与俄乌战争方面的研究不同。新冠疫情与俄乌战争是新生事物与突发现象,而且处在发展变化中,具有未知性,所以专家解读经常跑偏。古文研究是历史传承性的,有扎实的底子,有充分的佐证材料,所以这方面的专家是靠谱的。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关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慧校园九期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支撑平台项目
下一篇:教科研包括哪些内容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