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病态的工作观,扭曲了教育的作用
“双减”成为社会热点议题之后,现行教育模式的利弊引起了持续而广泛的讨论。华东师大紫江教授、著名政治学学者刘擎认为,现行教育模式有三大成就,但是背后的代价是巨大的。
这篇文章里,刘擎教授用哲学的观点剖析了工作的意义。他指出,病态的工作观,使得高等教育的作用被扭曲。中国应试教育应该追求“学以成人”,而非仅仅“学以致用”。
病态的工作观
扭曲了教育的作用
文 | 刘擎
来源 |?致极学院
图 |?Bodil Jane
现行教育模式的成就有三大方面,首先就是全社会普遍地高度重视教育,其次是我们的应试能力世界领先,据我所知,在几次PISA测试中,上海的学生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最后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走进大学的校门,接受高等教育。
这是现代教育模式的成就,但背后的代价是巨大的,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孩子的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是不足的,尽管教育部已经对此提出了要求,但真正能达到的孩子应该还不是很多。家长们把孩子们送进了一流的学校学习,最后他们的精神却崩溃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01
“赢在起点”,可能“输在终点”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应试,支持家长、老师一味地“放养”孩子,事实上我个人觉得,应试其实是需要的,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模式?比如,就语文教育而言,如果老师一个学期扎扎实实地给学生讲好几篇文章(比如5篇),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让孩子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深意就已经很好了。
到了高三再启动应试模式,让孩子带着饱满的精神,对学习的热爱,进入一个“应试游戏”的模式,这样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家长们总是喜欢说“赢在起跑线上”,但我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在前期过分地透支了孩子的能量,最后会不会“输在终点”?
我发现,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只问一个孩子的表现而不在乎他的为人。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喜欢去问孩子“你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但不太去问孩子“你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信奉力量,都渴望要“赢”,这样的情绪连带着带来的影响就是家长极度的焦虑,由此造成的悲剧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这样的家长传递给孩子的是负担,是“有条件”的爱。那些不计代价为孩子的教育出钱出力,为了买学区房甚至可以“散尽家财”的家长,其实就像是赌徒,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成功,然后把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施加给下一代,要求孩子代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扳回一局。
但这样的家长,其实对“成功”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把成功看作是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身份、等级,同时要求孩子必须要代替自己实现进步,或者至少决不能后退。于是,教师就成为了最辛苦的职业。问题出在哪了?我想,我们可以来反思一些化约主义的逻辑。
02
什么是化约主义
简单来说,化约主义就是把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简化为一件事情,听上去好像两件事很像,但扭曲了事物本身的面目。
比如,我们可能会说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这样说听上去好像没错,但这么说损失了工作的很多意义,尤其是劳动本身的意义。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如果我们只是把工作简化为赚钱的工具,这就是化约主义。
家长的化约主义就是认为孩子的幸福生活就是要出人头地,而出人头地的标志就是有钱、有权,要去做官、做明星、做大富翁,成为前两者的难度比较大,还需要一定偶然性,成为有钱人相对简单,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就有可能达成,而要获得高薪工作必然就需要一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于是我们就看到家长们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穷尽心力。
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与时代的大环境有关,与现代性有关,与我们用数量化的方式理解世界有关。可量化的财富的多少压倒了不可量化的人的品格,成为了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培养就屈从于功能、屈从于选拔,选拔就是让那些可以普遍化的制度达到最优,最后把孩子们送进好学校。就教育而言,这样显然是不正确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恢复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转变现今的教育模式,从一个哲学性的反思视野开始——始于从前发问,也就是从我们最开始的问题发问。这不是在讨论家长应该“鸡娃”还是“放养”,事实上我认为二者并没有一定的高下之分,我们也不是要讨论应该偏重应试还是素质教育。
03
学以成人,还是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原本是一个很好的词汇,但我们在今天却把它理解得很狭隘,这就是化约逻辑造成的。我们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如果能够关注学生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么我们的环境就会大不一样。
在方法论层面,教育界对于老师有两种比喻,一种是中国人习惯的把老师比作园丁,还有一种是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把老师比作园丁这一比喻更好,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都有自己的个性,而园丁的作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能茁壮成长,哪怕这些孩子属于不同种类的植物。我一直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有非常友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展开,所谓“有效”,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懂得别人在说些什么,写出有生命的、有温度的、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我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
我今天讲的是问题的看法、一些反思,在这个反思中我们要从根本性的问题出发,我们要把孩子塑造成怎样的人,这些孩子们长大后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国家就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THE?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
《两性》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东课楼经变》
|
《旧影新说明孝陵》
|
《光与真的旅途》
|
《悲伤的力量》
|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
《单向度的人》
|
《陪京首善》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上一篇:五一假期或将改变,苏剑直言:应该“取消调休”,增加假期时间
下一篇:原创【即将截止】全英语授课!欧洲30强商学院硕士课程介绍来啦!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
- 河南出台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
- 玉林工务段聚力抗击台风“三巴”保障安全
- 2023下半年广西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具体安排
- 【邀请函】11月29日,北京物资学院2024届毕业生秋招校园双选会(第三场)
- “超级稻”亩产809公斤!江苏省第一家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诞生
-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 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 光谷一街道就业超市开17家“连锁店”,专为60、70后待岗居民“供货”
- 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管城三中校区开展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 创新风潮迭起,2023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西丽湖金融科技大学生挑战赛正式启动
- 一图读懂丨上海松江新城“十四五” 规划出炉
- 美国众议院选举第二轮投票依旧无果 众议院仍处混乱状态
- [浦东]竹园小学:长岛|弘扬科学精神,X沪东“科堂”公益科普活动激发科学梦想
- 导读:郑州妇科医院排名公布
- 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上海部分道路和区域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 热搜第一,王楚钦深夜发声!
- 成人自考本科通过率高吗?
- 打造雄安家门口的名校名院 “三校一院”平稳运行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城南草堂结下天涯五友,挚友阔别留下传世之曲
- 早参|神舟十七号瞄准今日11时14分发射;2024年广州中考报名准备工作开启
- 人社部回应身份证和档案年龄不同退休依据哪个算
- 新银发族“求知若渴” 老年大学如何满足?
- 女子结婚要求前同事还礼400引热议,当事人:发了两次请帖,对方一直不理,后来还说
- 教师批学生对日不当称谓:怒拍桌子给学生们上了一课
- 英伟达将与鸿海共建AI工厂,涉及智能电动汽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项目